揭秘中國聯通「沃雲」:四大基礎性工程助力後發先至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在任何一種產業技術發展初期,過大體量市場主體的深層次介入,往往對產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但如果在技術的快速上升期和成熟期,大體量主體的缺失同樣也會對產業造成損害。

雲計算可以看作為這樣一種技術,除了谷歌和亞馬遜等幾家面向應用的大玩家之外,在一些具體的實現技術方面,矽谷眾多的中小型IT技術企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也造成了當前IT領域內的並購浪潮。 具體到國內市場,我們其實是非常缺乏這種技術微創新的能力。 以獲得發改委15億元專項資金資助的企業為例,他們普遍的是面向應用服務,面向技術架構的廠商,底層的基礎技術依然是缺失的。

不過,話說回來,雲計算的本質也是如何更好的去進行社會資源的調配,做到物盡其用。 具體到雲技術本身,也是將分散式運算、網格計算、資源調度、虛擬化等傳統技術進行融合,並通過網路最終交付到使用者手中。 伴隨著雲計算的發展,使用者群體的擴大,交付體系將會成為困擾其發展的關鍵。

該我們的主角們出場了,那就是擁有豐富基礎網路資源的電信運營商。 他們分別是中國電信、中國聯通(600050,股吧)和中國移動。 除了基於自身網路構建其面向最終使用者能力交付的「公有雲」之外,這三家企業也都擁有者龐大的IT基礎架構,用於支撐自身數以億計的使用者,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私有雲」。

在雲計算領域,這三家運營商並沒有讓人失望。 最為高調的中國移動,早在兩年之前就發佈了「大雲計畫」,但該計畫絕對規模較小;中國電信也發佈了「翼雲」,但更多的面向公眾/行業/政府的公有雲服務。 中國聯通一直較為低調,從現有的動作來看並不是非常成體系:包括10個省市營業系統的虛擬桌面,河北等省分的運營支撐系統雲改造,以及對傳統IDC的虛擬化改進VDC。

在今天的一個場合上,C114中國通信網編輯有幸聆聽了中國聯通集團副總經理張鈞安、資訊化部總經理柳博亮、研究院副院長童曉渝、系統集成公司副總經理高文龍等幾位直接相關人士的報告。 從中,我們也能夠看到中國聯通對於雲計算的整體思路:在未來三年之內,分階段平滑實施,重點關注標準化、互通性和可管控性;對內建立高效IT運營支撐平臺,對外構建基於雲計算技術的VDC,同時建立基於業務的雲服務與能力開放平臺 ;同時,要不斷增強安全服務保障能力,進行智慧管道建設,提升物理網路的價值;在應用上,將雲計算與物聯網進行結合,與不同行業進行深度耦合。

整體架構:雲系統+雲服務

作為中國聯通的智囊部門,中國聯通研究院副院長童曉渝的觀點具有非常強的代表性。 「雲計算為電信運營商帶來了"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的機會。 有超過60%的運營企業認為雲計算將會顯著增加連接類、應用類和基礎性資源服務。 」

童曉渝眼中的中國聯通雲計算整體架構可以分為雲系統和雲服務兩大體系。 雲系統主要面向中國聯通內部IT支撐系統,也就是資訊化系統;而雲服務則主要是中國聯通向企業/政府等提供的公有雲服務。 「雲計算要想得到廣泛應用,就必須要解決創新性、規模化、服務保障和安全可控等問題。 」

公私有別,但其內在的核心技術卻是趨同的,比如綠色資料中心技術、虛擬化技術、分散式資料存儲計算、人工智慧、資源自動匹配等。 「中國聯通將會本著提升管理、降本增效、支撐創新、聚焦增長的理念,去系統的進行"沃雲"雲計算技術研究和部署。 」

從總體服務框架上來看,中國聯通的「沃雲」與雲計算經典結構是一致的,也可以分為基礎設施、平臺服務和應用服務三個層面。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聯通也開始了資料中心基地化、IT集中化、資料統一和應用遷移四大工程。 「中國聯通將會採用自主研發和產業合作相結合的模式,來實現這四大工程。 」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應用遷移工程。 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中國聯通都擁有龐大的存量資產。 「雲計算不是毀滅性的創新工程,對於新建系統要採用雲計算的技術架構,而對於原有應用則要從營業單位的需求出發,進行逐步遷移。 」

雲系統:集中、高效、可管控

中國聯通有接近4億使用者,幾千種個人化應用,如何服務好這麼多使用者,保證他們的服務體驗,這是困擾聯通資訊化部門的難題。 資料大集中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換屆這個難題。

「去年,我們在內部是進行了一場大討論,要不要走集中化的道路,如何去走集中化的道路。 」柳博亮告訴C114編輯,「一開始有很多人並不看好,有很多的質疑,但現在批評的聲音少了很多。 」

其實,我們並不難理解質疑之所在。 資料大集中的好處顯而易見,但難點在於能不能進行集中。 銀行業是資料大集中的典範,但電信行業的應用特點和銀行業存在顯著差異,電信業這種「跨地域、跨產品、跨服務」的集中難度更大。

在柳博亮看來,中國聯通的資料大集中之路面臨著五大挑戰:大使用者量下的集中系統的處理能力,如何快速實現對市場變化需求的回應,支撐業務運營的可靠性,與個人化業務的支援能力以及集中環境下的運維體系。 「關鍵是處理能力和可靠性問題,這也是我們選擇雲計算技術的關鍵所在。 在可靠性方面,是選擇兩地三中心還是區域性中心也需要考慮,就是區域性中心也有上億使用者量,還是面臨著處理能力的問題。 」

「我們之前去構建資訊化系統,多是從成本的角度去考慮,但現在我們還要考慮外部市場環境的需求,要實現對業務的快速回應。 」柳博亮認為,「系統必須是敏捷的、低成本的、可管控的。 」同時,柳博亮還特意強調了運營商對於資訊化建設的主導能力,最終還是要實現業務多樣性和產品服務一致性的辯證統一。

雲服務:構建區域性雲計算中心

作為國內第二大IDC服務提供者,中國聯通一直也在飽受著各方面的競爭。 首先是來自于IDC業務本身的商業模式,傳統商業模型下,中國聯通向使用者出租物理基礎資源或者頻寬資源,也就是掙個辛苦錢;其次是激烈的市場競爭,無論是中國電信還是類似于世紀互聯這樣的中立協力廠商, 都開始強調對於資料中心的精細化管理運營,競爭愈發激烈。

中國聯通是應該尋找一條差異化之路,將綠色節能、虛擬化、自服務和資源自動調度等技術,融入到傳統的資料中心中,形成VDC的服務架構,成為了聯通的選擇。 VDC可以通過雲技術整合分散式硬體資形成虛擬高性能資源池,實現統一管理和按需分配。 可以為使用者提供集中的、彈性的、高可靠性的計算和存儲等資源出租型服務,滿足使用者對資訊化、互聯網等業務等成本、快速交付和按需租賃等需求。

VDC可以有效整合並創新IDC業務的服務體系,提高IDC整體營收能力;實現傳統IDC機房的節能減排,提升每平米的資源收益率;統一調度資源、均衡高低端IDC機房及偏遠地區的業務發展;提升聯通行業資訊化服務能力, 進一步滿足未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發展需要。

據中國聯通系統集成公司副總經理高文龍介紹,中國聯通VDC在服務類型上可以分別面向政府、行業、企業應用;在產品功能上,也從原來的基礎資源轉變為PAAS平臺服務提供、雲主機等產品;在局點部署上,中國聯通將會採用大區域的形式, 構建六大雲計算資料中心,並建立雲存儲容災中心。

據他介紹,中國聯通的VDC業務將很快商用,我們也真誠的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也祝願中國聯通實現後發先至。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