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不僅是一種海量的資料狀態及其相應的資料處理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 這或是明天我們治理交通擁堵、霧霾天氣、看病難、食品安全等‘城市病’的利器,也會為政府打開瞭解社情民意的更大視窗。 」
全國政協委員馬秀珍建議,應將大資料發展列入國家戰略,從而搶佔「大資料浪潮」先機。
「大資料即將帶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它將推動社會生產取得全面進步,助推零售業、製造業、金融、能源醫療服務等各行各業產生根本性的變革。 」馬秀珍委員認為, 「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政府在社會體系中的地位、能力和影響力要大得多,因而所擁有的公共資料資源很大。 如果政府對公共資料加以開發利用,推進力度和綜合 社會經濟效益會更加顯著。 」
談到現狀,馬秀珍委員指出,目前我國大資料產業尚屬雛形,在資料的開放性、流動性、交互性 上遠遠不足。 大資料開發應用僅局限在商業領域,政府資訊公開起步晚。 由於缺乏對大資料的合法抓取和使用的法律保障,導致無法形成一個健全的資訊資源市場, 無法真正發揮市場在資訊資源方面的優化配置。
對未來發展,馬秀珍委員說,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知識群體,有無可比擬的人才優勢,還有足夠大的需求。 未來5至10年,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訊技術市場。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已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列入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我們應樹立大資料思維,構建全新的公共治理結構與公共服務體系。 大資料不僅是一種海量的資料狀態及其相應的資料處理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 這或是明天我們治理交通擁堵、霧霾天氣、看病難、食品安全等「城市病」的利器,也會為政府打開瞭解社情民意的更大視窗。
馬秀珍建議,加快大資料安全立法,推動資料資源的開放。 加速推進示範應用,特別是推進政府及大型公共資訊服務平臺建設,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精准性,提高 政府預測預警能力以及應急回應能力,降低政府運行成本。 培養引進大資料人才,重點培養一批具有大資料背景的商業分析管理人才,挖掘海量資料所蘊含的巨大商 業價值,從而推動中國經濟轉型,使國家在「大資料浪潮」中搶佔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