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社交網路商業化集體爆發的一年。 這一年,無論是余溫未散的微博,大紅大紫的微信,還是不斷壯大的陌陌、微聚、58同城,為了完善平臺的生態系統,都紛紛推出了支付和分享功能,在商業化上不斷「探索」前行。 在這種「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的情況下,商家們也開始盯上了社交網路這個「大金礦」,利用社交網路進行行銷的行為也如雨後春筍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但作為一種全新的模式,在社交網路行銷欣欣向榮的同時,不少新形態的網路陷阱也隨之出現。 這些行銷陷阱因為有了社交平臺的熟人關係作依託,看似和普通的B2C和C2C網購沒有太大差異,但實際上危害卻不小。 不信? 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盤點盤點一些頗具典型性的社交行銷陷阱和對策吧!
陷阱一:代購詐騙
「海外奧特萊斯直郵」、「配原單小票」、「支援國內專櫃驗貨」...... 在如今的社交網路當中,類似的海外代購資訊可謂是無處不在,而來自朋友圈和微博等管道的圖文並茂分享,讓不少網友都產生了購買的衝動。
「大多數代購的商品價格奇低,真很誘人。 」微信網友「月月鳥」接觸微信朋友圈不久,但是由於他的微信好友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記憶力。 導致很多時候他無法分辨朋友圈裡分享的內容到底是現實中的好友還是只是素未謀面的網友,而一些微信的「好友」通過朋友圈和連結分享出來的各式代購服務也讓他忍不住出手購買,但是當他滿心歡心地線上付款後, 卻苦苦沒有等來自己期待的海外直郵名牌。 當他再去尋找當時分享內容的微信好友時,卻早已經不知所蹤。
消費提醒:在社交網路行銷陷阱當中,代購詐騙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騙取錢財的方式,不少利用代購的方式進行詐騙的不法分子註冊多個微信帳號,通過發送和分享代購資訊引起消費者的興趣,然後收取代購款甚至要求消費者支付「關稅」 等方式騙取錢財,一旦得手後即刻消失。
陷阱二:熟人售假
「日常見面的朋友,怎麼突然轉行賣面膜賣名牌包了? 」還在讀大學的林同學對於不少同學在朋友圈熱衷分享的各種銷售資訊頗為不解。 據林同學表示,從去年開始就發現越來越多的同學好友開始在朋友圈和微博中推銷各種的面膜化妝品、名牌鞋包和衣服等,「還在讀書上學的同學,怎麼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賣家了呢? 」
「其實絕大多數在朋友圈賣東西的人都不是自己有貨源的。 」據一位在自己朋友圈裡面賣名牌運動鞋的網友小陳向記者透露,自己和大多數利用社交網路做行銷的網友一樣都只是中間商,向上線或者一些微店獲取銷售資訊,然後在自己的朋友圈進行發佈。 「其實已經類似‘傳銷’,一些微信微博的大號推廣給下線,下線就主要以自己朋友圈裡的親朋好友為發展物件並把商品推銷宣傳出去,用熟人的關係來進行銷售。 」而由於對貨源無法掌握,小陳自己也坦言並不清楚所銷售的到底是真貨還是假貨。
消費提醒:面對熟人推銷的商品,大多數消費者會放鬆警惕,但實際上銷售的商品可能親朋好友也未必掌握實情。 而據目前不少在社交網路上進行購物的網友回饋,社交網路售假的行為已經非常普遍。 而據一些品牌方的人士也表示,正規企業一般不會通過社交網路進行直接的個人傳播銷售,消費者在購買時不可因為熟人傳播就信以為真。
陷阱三:二維碼藏毒
由於每個社交應用的獨立性,不少網友在社交網路上希望進行購物的時候往往會遇到無法直接流覽商品的問題,而不少在社交網路行銷的商家往往會通過發送商品二維碼的方式讓使用者掃碼直接進入商品頁,方便網友的購物和流覽。
「現在掃碼都非常普遍了,我也未必一定要買某個商品,反正掃了碼去流覽一下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網友小偉就對在社交網路上掃碼習以為常。 據南方日報記者瞭解到,大部分在社交網路上的網友對於掃描二維碼並沒有太多的疑問,對親朋好友甚至不認識的商家網友發送過來的二維碼也是照掃不誤。
消費提醒:據財付通發佈的《2014年網上支付安全報告》顯示,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騙子會將木馬病毒偽裝成圖片、網址、二維碼等形式,以電腦需要升級、安裝外掛程式、流覽商品等為由,誘騙網友解壓運行木馬病毒。 而一旦網友不設防而掃描了含有木馬的二維碼,木馬病毒甚至會盜取使用者的銀行帳戶和篡改頁面或者篡改金額的方式,使使用者的資金自動轉帳到網購帳號,然後進行消費或變現。
陷阱四:點贊騙資訊
集贊送港澳游、送電影票、送大禮品...... 在不少網友的朋友圈內,集贊送禮品的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只要輕輕在微信裡點一下贊並且轉發,就可以免費獲得各式各樣的誘人獎勵,這樣的「好事」引來了不少網友的參與。
「點一下就能獲得獎品,還是挺好玩的。 」微信網友小玨是一名集贊達人,只要一有商家點贊資訊,就會分享至微信群。 「早期還能拿到一些電影票、餐券之類的,但是現在門檻越來越高,求贊也越來越難了。 」據小玨表示,如今就算努力達到了點贊的要求,商家也開始百般推脫,無法兌現承諾。 「部分商家往往以‘活動過期’、‘禮品送完’等各種理由食言。 」
消費提醒:點贊送禮品的行銷方式曾經在微信中非常盛行,但是隨著這種行銷手段的氾濫和被不法商家利用,點贊的行為已經充滿了「危機」。 據南方日報記者瞭解到,不少不法商家打著點贊送禮品的噱頭,要求「中獎者」先匯出「運費」,也有要求匯出「稅金」等說法。 此外,還有不法分子通過微信點贊獲取網友的個人資訊,然後通過這些個人資訊來實施詐騙,更讓人防不勝防。
陷阱五:假公號行騙
在微信和微博等的社交網路中,以公眾號和認證號等形式存在的大號往往得到使用者的信賴,但是在網友放鬆警惕的背後,卻並不能夠獲得百分百的安全保障。
據微信官方的「謠言篩檢程式」公佈的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攔截詐騙資訊超過14萬條,封停公眾帳號67個。 其中,不乏微信名稱為「xiaomi」(微信ID「zhangshangxiaomi」)、「健康養生」(微信ID「jkjk300」)等的公眾號。 據「謠言篩檢程式」表示,騙子的虛假資訊不僅誘人——獲獎零成本(只要提供姓名、位址、電話方式,都會免費贈送禮品),而且假公眾號做得也很「認真」——自訂功能表、頗有官方口吻的宣傳語、顯眼的企業LOGO(提供網友的辨識度), 甚至比一些真的官方公號還要逼真。
消費提醒:雖然打著貌似真實的外表,但是這些假公號往往會對網友帶來極大的資訊安全威脅。 有網路安全專家提醒,網友如果遇到類似事情,切不可給對方任何驗證碼。 須知,正常的活動,資訊可以相互參照(比如同時刊登在報紙上或官方網站上),而且活動方不會要求任何微信使用者的帳號、密碼以及驗證碼資訊。
南方日報記者 葉丹
社交網路為移動支付帶來新問題
■記者觀察
社交網路行銷陷阱除了直接引發的資金損失外,更大的隱患無疑來自于隱藏在移動支付當中的威脅。 在3·15消費者權益保障日到來之際,協力廠商支付公司也提醒廣大使用者:時刻防範風險,確保資金安全。
據協力廠商支付企業發佈的相關報告顯示,詐騙短信、銀行卡綁定手機號變更、網購訂單失敗給使用者退款等詐騙手段仍是騙子最愛用的手段。 不過,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金融也成為年度熱詞,並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會持續爆發,社交網路上的騙子也把目光轉移到這上面來。 此外,春節期間由於紅包大熱而出現的虛假春節紅包詐騙等,都是比較新的詐騙手段。
據記者瞭解,某些互聯網理財平臺其帳號內資金和網購的帳號是互通的,資金可以互相轉移。 當我們在社交網路上的時候,騙子會將木馬病毒偽裝成二維碼誘騙網友解壓運行木馬病毒。 一旦使用「餘額寶」,木馬病毒就會篡改頁面或者篡改金額的方式,使使用者的資金自動轉帳到網購帳號,然後進行消費或變現。 諸如這種既可以理財又可以用於消費的互聯網理財平臺,騙子通過兩者之間可以互轉的特點來達到盜取理財帳戶的目的。 由於理財帳戶資金一般較大,因此這類型受騙的使用者資金損失會比較大,需要引起極大注意。 為此,安全專家提醒,進行互聯網理財,最好選擇專業可靠的理財平臺。
此外,不法分子還會利用人們在社交網路中對移動支付產品,比如微信AA收款功能不熟悉的弱點行騙。 在這些騙局中,騙子利用文字遊戲對「AA收款」功能進行了偽裝。 他們在收款留言處填寫了「送錢」的字樣後,廣泛向群聊中發送。 紅色的「AA收款」標誌和偽裝成送錢理由的收款留言,誘騙使用者輸入支付密碼,從而盜取帳號資金。
虛假紅包乍一看和真的紅包資訊頗有幾分相似,很多使用者並沒有注意到正在輸入的是「支付密碼」,因此上當受騙。 這裡記者需要提醒網友,收紅包是不需要輸入支付密碼的,但凡要求讓你輸入密碼的紅包都是騙局。 此外,任何需要輸入密碼的時候,都要多留心觀察頁面是否有異議,同時,建議開通餘額提醒功能,確保及時發現可疑交易,阻止更大的資金損失發生。
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段,廣大使用者在提高警惕,小心謹慎的同時。 安裝安全的支付工具,以及手機安全軟體也非常重要。 除為使用者提供快捷、便利的支付體驗以外,確保使用者交易安全是財付通最為關注的一環。 此外,為防止釣魚網站、木馬、二維碼病毒等侵襲手機,保障手機和資金安全。
南方日報記者 葉丹
調查顯示
網購欺詐90後最易「中招」
■延伸
生活條件相對優厚,家裡專寵,不容易被滿足,這些因素讓90後成為最為挑剔的消費者群體之一。 即便如此,90後在面對假貨氾濫、消費服務縮水等消費問題時,也同樣頻頻中招。 在3·15國際消費者日來臨之際,人人網對90後大學生開展了一次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網購欺詐成90後最易「中招」的消費陷阱。
六成90後稱遭遇過消費欺詐不刻意關注「3·15」
61.5%的90後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兩年間遭遇過消費欺詐問題;仍有38.5%的90後稱不曾遇到消費欺詐。 在遭遇過消費欺詐的90後中,網購欺詐占到七成。
網友「程玲」稱,「自己曾貪圖價格折扣,網購了某品牌運動鞋,聲稱保證正品假一罰十。 收貨後,看樣子就是冒牌的山寨貨,與賣家溝通退貨,卻遭到拒絕,咬定是正品,還讓去專櫃驗貨。 而鞋類品牌專櫃是不提供檢測真偽服務的,最後只能自認倒楣。 」
在網路上,還有不少90後遭遇過遊戲裝備交易欺騙、虛假團購網站、二手交易欺詐、虛假網路兼職等網路消費騙局;線上下,90後遭遇過的消費欺詐主要有冒牌化妝品、兼職欺詐、娛樂消費縮水欺詐、食品質量不合格等。
另據調查,目前表示很關注3·15消費者權益日活動的90後僅占38.4%,表示不關注3·15的90後占53.8%;對3·15的關注度表示一般的90後則占7.8%。 90後學生林琳對人人網表示,不會刻意關注3·15消費者權益日的活動,有些消費者欺詐行為比較明顯,自己一般不會上當,如果遇到消費問題再具體解決。
也有90後關注3·15消費者權益日的活動,大二學生李恒之表示,「防人之心不可無,多留心看看消費欺詐和騙子的伎倆,有助於自己提早防範,遇到問題再去維權,耗費時間和財力,得不償失。 」
近七成90後法律意識強會對消費欺詐維權
大部分90後對待消費欺詐問題的態度都非常果決,要拿起法律武器去維護自己權益。 據人人網調查顯示,69.2%的90後稱遭遇到消費欺詐後會主動維權;表示不會去選擇維權的90後占比為23.1%;另有7.7%的90後表示不確定是否會選擇維權。
人人網大學生使用者研究中心負責人給90後的建議是:為方便遭遇消費欺詐時維權,在購買商品之後,發票等能商品購買來源的證據一定要留好。 如果把發票等關鍵證據丟掉,維權就會有一定的問題。 而對於假貨的認定,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應該注意一些事前事項,採用事後維權的方式來解決很困難。 譬如化妝品的假貨與真品之見的區別比較模糊,而且缺乏專業的鑒定機構,認定存在困難。
如果最終訴諸法律,雖然成本會比較高,但是從法律條文方面看,消費者有法可依。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明確的條文支援消費者的維權。 在退貨問題上,法律明確規定,依法經有關行政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的商品,消費者要求退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退貨。
對於是否能夠獲得賠償,法律規定,經營者供應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計算。
南方日報記者 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