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信到今天的短信、電話、QQ、微博@你
從「吃了嗎」到今天的「旅遊了嗎」「電影了嗎」
「世界問候日」為了世界和平而誕生
1973年11月21日,為了促進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共處,澳大利亞姆可馬克與米切爾兄弟兩人,自費印刷了大量有關問候的宣傳材料寄給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及世界知名人士,第一個世界問候日誕生了。
38年過去了,「世界問候日」的宗旨也由最初的通過寄發問候信,呼籲世界名流為促進世界和平發揮作用,發展成為以促進人類相親相愛為主題,全世界祈禱和平的節日。
昨天是「世界問候日」,在網路上,關於這個節日的話題很多,大家七嘴八舌聊得很熱鬧、很開心。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卻是靦腆又害羞,不僅不習慣接受來自陌生人的問候,面對同事、朋友、親人,也很少主動送出問候。 資訊傳遞方式日益發達,人們卻變冷漠了嗎?!
在這個溫馨甜美的節日裡,你有沒有給身邊的人一個溫暖的問候?
晚報記者 邢進 張競昳 張璿 鄭州晚報 施楊
網路
世界問候日炒得很熱
在新浪微博上,有關「世界問候日」的話題排在了熱門話題的第一位。
「樹葉落盡,又到了一年之中最後一個季節,獨在異鄉的你,這個冬天,因為什麼不再怕寒冷? 一條圍脖、一杯熱咖啡,還是一個微笑? 有時只要一句關切的問候,簡單的語言也能溫暖人心......」微話題中的這段話引來很多網友的共鳴,很多人紛紛寫下對家人和朋友的祝福。
「世界問候日,希望那些跟我一樣漂著的朋友們在年末的時候都能收穫一份滿足和欣慰吧。 」
「世界問候日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溫馨。 一句真摯的問候,一個甜美的微笑,就會把快樂帶給整個世界。 雖然離網路越來越遠,但心裡的那份情誼未減。 」...... 網路上滿眼都是這樣溫暖的話語。
「我以前還真不知道有世界問候日這個節日。 」看到這樣的話題,28歲的小胡很快在網上發了微博,對朋友和家人寫下了問候的話。 「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但是在這樣的季節卻會讓人覺得特別溫暖。 」
除了在網上寫下祝福和問候外,也有不少網友都呼籲停下忙亂的腳步,給遇到的人一個微笑,一句祝福,或是拿起電話問候一下久違聯絡的遠方的親人和朋友,「今天是世界問候日,請大家拿起電話,問候一下關心的人吧! 」
現實
九成人面對問候很「警惕」
走上街頭,「世界問候日」似乎並沒有引起太多人關注,少有市民主動向身邊的人發出問候。
「你好! 」上午11點,大學路桃源路口,記者嘗試著跟一位中年女子打招呼。 對方聽到後,腳步慢了下來,隨即用懷疑、警惕的目光掃視了一下,幾秒鐘後,她回了一聲:「有什麼事嗎? 」稍稍放慢的腳步並未因此停下。
當記者告訴她今天是「世界問候日」,只是想問候她一下後,她的表情詫異,反問了一句表示不解:「是嗎? 我不知道。 」隨後,快步離去。
之後的1個多小時時間裡,30位路人全部表示,沒聽說過什麼世界問候日。 近九成路人,面對「你好」表現出警惕和防備。
「世界問候日? 我不知道啊! 」供職于一家網站的小敏說,問候身邊的家人朋友還比較簡單,但是向陌生人發出問候太唐突了,「我曾經在街上誠心誠意地稱讚一個女孩子,覺得她穿得很漂亮,但是人家就很戒備,生怕我是騙子似的,生硬地說了聲謝謝,就趕緊走開了。 」
不要說是在大街上隨意問候陌生人,小敏連跟自己門對門的鄰居都是好幾年以後才開始打招呼的。
「其實,我也知道一句問候三分暖,親人、朋友之間都會適時問候一聲,只是我不習慣突如其來的問候,例如陌生人的,太突兀讓我不適,最好是關係到了那個份兒上,問候是自然而然的。 」
調查 我們習慣的和不習慣的問候
在走廊、茶水間、洗手間打招呼感覺很溫暖
「我很喜歡跟同事們打招呼,雖然平時各忙各的,交流不太多,但打個招呼就覺得很溫暖。 」公司文案李媛說,每天一上班就要開電腦工作,大家都在自己的小隔間裡忙碌,「現在很多單位都是這樣的辦公方式,同事們之間日常交流不多。 」
李媛說,一般在走廊、茶水間、洗手間遇見同事的概率最大。 「在這些地方打招呼,讓我很溫暖,很親切,有時候是一句‘你好’,有時候是稱讚‘你這件衣服好漂亮’,很隨意。 」
鄭州公車長的問候讓人如沐春風
如果你經常乘坐205路公車,准會遇到公交四公司明星車長徐亞平溫暖的問候。 「您好,歡迎乘坐! 」在首發站,徐亞平都會站立迎客,而線上路上的每一站,他也會給每一位上車的乘客送上友好的問候。
這樣做的不止是徐亞平,鄭州公交總公司要求所有線路車長,在每一站停靠,都要向第一位上車的乘客送上問候。
車長們的問候,讓乘客如沐春風。 他們說,上車時的一聲「歡迎乘坐」,能帶來一天的好心情。
過分熱情的問候讓人不舒服
雖然很多人喜歡問候,但是過分熱情的「問候」還是會讓人感到不適。
「我最受不了單位附近的一家足療館。 」家在東區的李翔宇說,自己第一次遇上這場面,是在樓梯上,當時足療館正在點名,迎面一群工作人員沖他齊聲喊:「歡迎光臨! 」
「把我嚇得差點摔一跟頭。 」李翔宇說,現在自己會刻意避開點名時去這家足療館。
而市民陳莉莉說:「和朋友去K歌,剛進門,男女迎賓員排成長長兩列,一起鞠躬大喊‘歡迎光臨’,又全是帥哥美女,真的讓人很囧啊,讓我們這些客人鴨梨山大! 」
思考
「不是冷漠,而是時代發展了」
在網路上,關於世界問候日的話題很多,大家七嘴八舌聊得很熱鬧、很開心。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卻不習慣接受來自陌生人的問候。 有網友問:「難道資訊傳遞發達了,我們卻變冷漠了嗎? 」
網友「為愛而戰」卻不這樣認為:「我們不是冷漠,而是因為時代發展了,所以不同往日。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到90年代初,人們傳遞問候的方式比較單一,相隔兩地的多數靠書信往來,寫一封信,往往幾天才能寄到。 後來,電話普及了,手機也漸漸多了起來。
從短信、飛信,到QQ、MSN,再到發微博「@」博友,如今我們根本無需見面,隨時都可以向遠方的朋友、親人傳遞問候。
相對於從前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如今大家彼此間的問候方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太大的變化,「很多人見面時不喜歡說話,而在網路上卻十分活躍。 交流方式變了,這並不是說我們冷漠了」。
此外,隨著時代的變遷,市民們的問候語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以前,人們最大的問題是解決溫飽,「吃了嗎? 」便成了大家時常掛在嘴邊的問候語。 後來,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多樣化,大家見面時總習慣問一句「最近看啥電影呢? 」「又去哪兒旅遊了? 」到如今,「淘寶體」、「咆哮體」等各種各樣網路流行詞彙、語句層出不窮,彼此間的問候內容愈發豐富多彩起來。
日本:見面多以鞠躬為禮。 比較熟悉的人見面互相鞠躬以二三秒鐘為宜;如果遇見好友,彎腰的時間要稍微長些;在遇到長輩的時候要等長輩抬頭以後才可抬頭,有時甚至要鞠躬很多次。
印尼:碰到朋友或熟人的傳統禮節是用右手按住胸口互相問好,對一般人則以握手問好。
馬來西亞:人們打招呼時要先雙手交握(右手掌放入對方雙手掌中)一下,雙手微觸額頭一下,然後再雙手微觸胸前一下。
非洲:有的民族見面後互問「你出汗的情況怎樣」, 以表示關心與問候。 因為非洲流行熱病, 得了熱病的人, 皮膚就會變得乾燥, 而健康人的皮膚一般是濕潤的, 因此在這裡, 皮膚出汗與否是衡量人們是否健康的標誌。
尼泊爾:賓主相見時, 雙手合十, 口中道聲「納馬斯得」。 在山區, 賓主相見時, 主人伸出舌頭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因為舌頭和心都是鮮紅的, 紅舌頭代表赤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