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企業的資料都非常多,更準確的說是內部要求存儲的資料,以及保護眾多持續更新的資料的冗余副本。
在這個成本減少和集成的時代,我們必須自問在管理過剩問題上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不幸的是,公司已有十多年一直在處理這個問題了。 並且到目前為止,解決主要的存儲管理問題是技術的選擇,肆無忌憚的資料增長,很差的資源利用和不正確規劃。 現在,最新的技術是雲存儲,它可以比其他的技術好嗎?
回顧SAN初期,擺脫分散的直接附加存儲,轉向存儲陣列和SAN基礎架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通過它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獲取更大的高效性。 雖然SAN系統可能帶來其他的好處,如提高可用性和可恢復性,但它的利用率在很多環境中仍然低於最優。
下一個大舉措是資訊生命週期管理。 通過制定一個存儲分配和基於商業資料的分佈策略,理論上,我們可以減少大量昂貴的高端存儲,從而縮減成本。 其結果是:大量的企業購買了額外的存儲層,但是並沒有實現物化節省——至少和預期的有差距。
近來的一個新技術是自動精簡佈建,由於目前的應用和作業系統的限制,它仍然是一種需要技術。 另一個是重復資料刪除,和磁帶相比,它主要是為了實現磁片備份的一個更為有利的成本點。 自動精簡佈建和重復資料刪除在今後都可以提高存儲的效率。
法規失效我們還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企業同時在和存儲高效問題鬥爭,存儲資料的實際成本是持續下降的,並快速下滑。 那麼為什麼這個問題那麼難以解決呢?
在很大程度上,答案在於大多數企業仍然缺乏全面的存儲管理政策,和資料管理政策。 這個問題由於缺乏資料和存儲利用、趨勢的度量、報告變得更加嚴重,例如,資料清除,一個資料一旦創建後是永遠的。 它是典型的存儲,備份,複製,也許是歸檔。
存儲管理可能給雲存儲展現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雲存儲作為二級或更多的是存儲層提供服務。 非結構化的資料可以降低到雲,可以手動或自動的在基於規則的基礎上移動資料。 除了釋放容量,減慢設備購置的速度,這個資料將不再需要備份或複製,因此乘數效應可以被消除。 此外,如果雲服務供應商真正的是以服務為導向的,他們很可能會比內部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水準協定和報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