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雲計算」這個高科技的概念,與生長在深山裡的黑豬,或者崇山峻嶺間的移動基站,或者賓士在高速公路上的貨運汽車這些事物聯繫起來時,對IBM和它的「同路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今「雲計算」似乎已不再是辦公室白領的特權,換言之,當IT消費化這件事情真的到來時,雲計算到底改變了什麼?
8月28日,「IBM西南卓越雲計算中心」落戶中國第一縣四川眉山仁壽。 該專案的目標是一年內實現產值1億元,三年內產業產值達6億-8億元。 預計到2014年底,專案周邊落地集聚各類軟體公司將達15-20家。
7月30日,IBM中國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該公司與國內雲計算服務提供者首都線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首都線上」)簽署公有雲長期戰略合作協定。 這被認為是IBM公有雲在華落地的標誌。 這不是IBM第一次作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搭建雲計算平臺」,但與過去不同,「雲計算」開始為資料中心注入可落地、可運營、可盈利的業務。
之前,另一個跨國軟體巨頭微軟與國內運維商世紀互聯達成合作,微軟Windows Azure正式落地,率先在華提供公有雲服務。 在「公有雲」市場,亞馬遜是當前的領跑者。 該公司公有雲服務去年的營收為20億美元,而明年有望增加到50億美元,亞馬遜據稱也正在中國市場加速佈局。 中國公有雲市場「廝殺在即」。
「雲」的新飯碗
過去一個月內,地處東北的遼源市、迎來了15家企業到當地建立全資子公司,基於當地的「雲平臺」建設和運營智慧城市的各個應用專案。
該市市長金育輝沒有想到自己所管轄的這個老工業基地,會成為最早的一批「雲計算」的受益者。 通過雲平臺,這個城市大到電子政務,小到食品安全,都有資訊平臺。 所有的學校和大中型飯店都有食品監管。 曾經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成為東三省和內蒙古跨行業的雲計算服務核心。
遼源的故事,開始于兩年前,那時,這個老工業基地正在進行新產業培養。 和當時很多親睞資訊化的城市管理者一樣,金育輝希望通過IBM的資訊化技術提高城市的管理水準。
當時,IBM正大步邁進中國的雲計算市場,IBM大中華區軟體集團雲計算及移動互聯部門的主要業務是給各電信運營商的雲中心提供軟體和技術服務,當時這個業務還如火如荼,每個禮拜、每個月都有很多標在投,因為IBM的品牌效應, 到2011年底,有十幾個省級移動的雲中心用的都是IBM的產品。
但現實情況是,每次問到搭建「雲」做什麼? 客戶都只是把原有的業務搬到雲上,最多的說法是「領導說大家都做雲,所以我們必須得上雲的專案。 」很多資料中心堆滿了機器,裡面的伺服器都做好了虛擬化並且串聯起來,卻沒有業務。
雲到底是什麼? 應該承載什麼樣的使命? 在IBM內部也有激烈的討論。
有資料顯示,在2011年到2012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在建或計畫中的49個雲計算基地大部分閒置。 過度消費的雲計算,離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改變還很遠。 如何進行有效的釋放價值,成為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IBM整體在中國轉型,整個體系還沒有徹底轉過來,我們還在嘗試過程當中。 」一位IBM高管表示。
IBM早在2007年的模式是「私有雲」,即通過互聯網為單一使用者建立提供計算服務的平臺。 IBM軟體集團雲計算和移動互聯專案總監梁志輝說,「雲之所以有價值一定是因為它能夠帶來用非雲的方式所做不了的事情,形成了新的商業價值和模型。 但怎麼找到企業、客戶、消費者,怎麼讓大家用,同時發揮經濟效益,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
2011年底,國內伺服器廠商,包括華為、中興、浪潮先後捲入了「雲計算」的大潮,有些價值500多萬的專案,華為、中興甚至可以不要錢,或者只要10萬元的跳樓價,而等著向電信賣很基礎設施補回來。 IBM因為詳細的財務核算制度,無法做這樣的賠本買賣。 昨天還能賺錢的商業模式,正被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所取代。
「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瞭解太膚淺,對地方經濟的瞭解太膚淺,自認為在辦公室裡一坐,咖啡館裡一坐靠互聯網資訊就能指點江山。 」當時的IBM雲計算解決方案負責人朱紹康說,「這件事到頭了,我們得找新的飯碗了。 」
彈性商業模式
從慘烈競標中「敗」下來的IBM,開始尋找新的方向。 雲計算解決方案團隊成員們開始走出辦公室,在所有他們認為有可能對「雲計算」有渴求的地方,拜訪當地的政府部門和行業客戶。 「如果只是在原有的商業模型上,做資源的整合、節約和效率的提升,並不是"雲"的真意。 」IBM中國開發中心首席技術官兼創新工程院院長毛新生說,「但對於雲來說,商業更重要,那是目的。 」
外資進入中國的雲計算市場,有一個不能繞過的門檻。 必須通過中國企業的參與,才能開展雲計算業務,並只能在其中作為技術、設備、商業模型的提供方。
2012年3月,IBM與遼源市政府簽約和國內服務外包供應商軟通動力合作搭建了東北第一個「雲中心」。 遼源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雲樣本」。
在這一合作模式中,IBM是所有的軟硬體設備和商業模型的提供方,提供資料庫和軟體,軟通動力作為IBM的合作夥伴,雙方依託IBM的雲平臺,部署其他企業的應用。 軟通動力也可以整合資源平臺提供自身的應用。 納入軟通動力後,IBM新的雲業務模式啟動。
2012年4月,甘肅移動試圖轉型。 當時,甘肅移動已經在蘭州擁有近2000萬個人客戶和10萬集團客戶,包括中小企業。 8月,IBM與甘肅移動達成合作。
10月,甘肅移動第一個應用「外勤通」上線。 該應用將過去完全靠手機定位方式,把野外基站的運維納入系統,基本可以杜絕維護人員不在現場的「缺席運維」現象。 很快這個應用還給甘肅移動帶來了客戶——蘭州鐵路局用它來完成鐵道巡檢,巡檢員只要在鐵道上走過,系統就會自動採集資料確認巡檢。
運營「雲」業務不僅解決了甘肅移動自身的問題,還賺到了錢。 中國移動甘肅公司副總經理盧志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我們採用多樣的計費模式,包括集團收費或者按照使用人數或資源佔用來收。 」不久,更多的應用上線,包括外勤通、薪酬通、商務通、零售通。 一個街道小賣部的店主,下載一個終端應用到自己的手機,每個月向移動多交200塊錢,就可以通過「雲」加入移動終端,通知啤酒廠或麵包店補貨。
在這個平臺上,IBM獲得的回報是通過軟通動力運營實現的利潤分成。 對於正在增長的雲計算業務,IBM在中國的獲利模式仍然是通過運營和業務分成來實現。 雲業務注重的不是案例的數量,而是每一個案例的生命力——是否能夠實現良性迴圈——讓平臺上的各個環節都賺到錢。
競逐公有雲
2012年,IBM雲收入增長了80%;該公司預計,到2015年底,每年的雲收入將達到70億美元。 在這個過程中,IBM試圖建立一個商業的閉環,包括移動運營商、政府、協力廠商公司、軟體發展商等,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獲益。 就是這種「借力」和「分利」的行為,推動著一大幫人跟隨IBM朝前走。
2013年8月中旬,甘肅移動開始招第二批應用上線,有很多ISV(獨立軟體供應商)希望把自己的應用放在這個平臺上由移動來推,甘肅移動通過招標來篩選優質的產品,IBM和軟通做評委。 目前有20多個應用上線,還有一些在評估當中。 這種模式使雲服務甘肅(乃至中國大陸境內)的落地成為現實。
另外一方面,IBM在2013年對硬體策略進行大幅調整。 讓IBM全線的硬體產品都能夠對雲計算做最大程度的支援。
眼下看來,這樣的業務並不足以與硬體和軟體銷售所獲得的豐厚回報相提並論,但最終,新的服務體系將「徹底轉過來」,基於過去成熟的業務模式,進行新商務模型的討論,這其中涉及到新軟體、硬體和IBM商業模型的投入, 都會給IBM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Gartner調查資料顯示,2014年近80%的中國企業將在雲計算方面增加投資。 今年5月,IDC發佈預測,中國公有雲市場規模到2016年將達到 246.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38.6%。 中國正成為全球「雲計算」市場新的引擎。
IBM大中華區雲計算事業部總經理王勝航目前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忙於把「雲」落地到資料中心上。 在此之前,IBM一直在尋求符合條件的中國企業作為合作夥伴,將全球領先的企業級公有雲服務引入中國。
選擇首都線上作為「公有雲」的合作夥伴,是IBM第一次嘗試在該領域開展全面的戰略部署。 後者是在國內政府、金融、娛樂、互聯網等行業市場擁有高品質的客戶和服務經驗,雙方將共同構建公有雲平臺。
由IBM提供企業級的公有雲平臺技術和運行經驗,通過首都線上針對中國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升級和優化,提供更具可用性的「公有雲」平臺。 首都線上提供運營網路,同時也要扮演軟體發展商的角色,在召集應用的同時滿足使用者定制化的需求。
與另一率先進入中國市場的雲計算企業微軟不同,IBM在與國內廠商的合作中,不但承接該平臺的設計、研發、構建,並且全面參與該平臺建成後的管理工作。 該平臺將于2014年初正式上線提供服務。 首都線上CEO曲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與IBM共建雲計算平臺,很大程度上可以讓"雲地產"的面子工程找到新的驅動力,真正地解客戶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