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服務換取資料,是與醫院和醫療機構合作時,建立軟體服務的用意之一。 比如之前聊到易隨診想要結合院際合作與科室合作,搜集病人腫瘤資料。 還有像易診、微糖等先從C端開始做起
用服務換取資料,是與醫院和醫療機構合作時,建立軟體服務的用意之一。 比如之前聊到易隨診想要結合院際合作與科室合作,搜集病人腫瘤資料。 還有像易診、微糖等先從C端開始做起,從外部包圍醫院。
智慧雲康則是走的一號路線,但軟體並不是打通HIS,或者其他臨床業務,而是説明醫院完成管理上的優化,很像是做醫院諮詢服務:
1.HRP——耗材、藥品等進貨到出貨間的各環節資料記錄,避免錯漏。 聯合創始人李華春告訴36氪,醫院進藥到病人拿藥之間的流程並沒有cover到,比如有時候供應商報銷卻忘記上貨,或者醫生拿藥時記錄有疏漏等,都需要詳細記錄。
智慧雲康還建議醫院使用自己的藥品條碼,對於藥品資訊資料搜集也是不錯的方式。
2.HTC——臨床行為和成本優化。 醫生在問診過程中,做了哪些檢查,耗時多少,是否手術或者需要住院,住院時間多久,最終花費多少錢。
3.HBI——決策系統。 根據資料搜集的結果,移動端和PC端都可以看到電腦+人工給出的解讀和策略推薦。
4.HPM——醫生行為資料KPI。 通過對醫生診療行為資料的調查記錄,説明醫院觀察醫生操作效率,工作時間等細節。
通過移動管理,可以輔助醫院降低運營成本,評估員工,同時適當提高效率和效益。 當然,這個平衡還是要掌握,過於強調盈利的業務調整也不可取。
李華春說,智慧雲康還與一家做臨床業務,名叫芯聯達科技的公司合作,將兩者資料完全打通,兩種服務合作售賣,積累臨床診療方面的專業資訊。
升一個維度來看,當積累多個醫院資料後,軟體服務就不再是孤島。 智慧雲康還想做資料共用服務,比如醫生調取篩選後的精品病歷查看,選擇標準的臨床路徑,最佳診療方案或技術。 在資料授權上,李華春強調,搜集後的資料是經過處理的,不但抹去個人資訊,而且會做篩選、清洗和結構化,也不算是醫院自己的資料了。
個人使用者端,因為看病路徑和費用比較全面,可以給使用者提供非常全面的看病指南,包括什麼症狀可能對應什麼疾病,在哪個醫院看是多少錢等。 這個將作為其一種商業模式。
除此之外,醫院資料對管理部門和撥款、財政定價、社保商業保險定保等也有一定參考價值,也會作為智慧雲康的商業模式之一。
藥械採購方面,智慧雲康還打算建立一個藥械資訊平臺,醫院在採購時可以看到各個藥械品牌在哪種醫院使用,採購量是多少,費用如何,暫定會收取藥械廠商「資訊服務費」。
最終,智慧雲康可能會將目標定在出境醫療和高端醫療,當然,這都是在前期業務完成的情況下。
團隊base在北京,一共有30人左右,打算在印度、南非和印尼市場同時擴張,天使投資人為幾位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