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品驅動行銷,可以四兩撥千斤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裝逼 今天

你的「體驗」很快被別人反覆運算

用產品驅動行銷,可以四兩撥千斤。 理論派強調的這個說法,我很認同,這是你想我想他也想的事。

但是,真的能用「產品」來驅動行銷的,畢竟是極少數,而大多數產品都身處於水深火熱,差異不大。

多數時候,產品沒有進入市場之前,誰看誰知道你的產品是顧客很需要的! 但進入市場之後才發現,它可能是市場不需要的。

因為你的產品缺乏個性和特色,最後不是顧客不需要,而是顧客有了更喜歡的;因為你的全新理念和痛點精准,感動了幾個身邊朋友、三五個社群部落、一幫「友情贊助者」,你按捺不住,全新產品滿血動力推出了, 結果發現沒有十月懷胎不可能生出孩子。

因為缺乏競爭力,導致你的產品看似「需要」,實則變成了「需而不要」。

因為缺乏承諾兌現,他即便通過口碑傳播瞭解了你,會欣然「體驗」你,但一次「體驗」之後又會放棄你。

你的產品很快被別的產品取代,你的故事很快被別的故事岔開,你的「體驗」很快被別人反覆運算,你精心勾兌的「產品經理學說」很快被人忘記。

或許以前消費者更看重產品功能需求,現在還看重情感、價值觀、文化,許多新產品以此成為差異化的手段。 但當大家都做到了,並習以為常的時候,這種差異化思路也就到頭了?

故事總有講完的一天,製造的緊迫感和榮譽感總有稀釋的時候,人們的新鮮感總有疲倦的時候,消費者總有回歸冷靜的一天。

於是,這個神奇的年代裡,造就了黃太吉等等「快品牌」新星神話。 但是這個速變的年代裡,也不斷拆穿這些新星,大起大落,震盪加快,一閃而過。

只有少數人例外,那就是能夠堅持本質的人。 他們最清楚什麼玩法是靠不住的。

多少人的裝逼,只為明天的引爆

消費者需求變得多樣化,顧客群體面臨碎片化,「粉絲經濟+社會化行銷」的興起,把傳統企業打得措手不及。 它們臃腫的決策體系、冗長的管道體系、呆板的品牌建設手法,讓它們自己都失去了底氣。

連最遲鈍的傳統企業也已經普遍認識到了一個事實:單靠傳統購買式推廣無法覆蓋受眾,單靠交易無法形成持續,單靠一個部門的創意無法通殺,單靠產品已無法有效地增強使用者黏性,利用產品開發社區進而聚合社群才能持續獲利。

只不過,傳統企業的慣性使然,有心無力。

看到這一點的,真是不少。

現在社群林立,有人是追求情懷、江湖地位,有人是為了積資源、趕潮流、甚至挾群要價。 但閒聊扯淡的社群越來越多,潛水的群員越來越多。 沒進入社群著急,進入社群的也著急。

這些看似小眾起步的,無不做著大眾的夢想:找到投資、做出品牌、擴大生產,最後還是規模模式,做著大工業時代的美夢。

他們現在的逼格,只是為了大眾行銷的啟動而已。

他們看重小米,他們關心粉絲行銷,不是看重它當初如何成功切入了小眾行銷的生活場景中去,不是看重如何淬煉產品、有沒有工匠精神,而是看重小米如何引爆了使用者,最終佔領大眾市場。

專心做「小眾」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小眾有小眾的做法。 小眾因為「小」才有價值,那些小眾之死,不是死在小眾,而是死在了從小眾向大眾奔跑的路上。

偽「粉絲行銷」讓「做大夢想」成「做大幻想」

在互聯網時代,相當一批互聯網原住民的理念是,要忘掉打廣告的「傳統行銷方式」,要多思考讓使用者進行傳播,嘗試「粉絲經濟」。

其實這是非此即彼的扯淡。

傳統行銷的路徑是先告知、再購買、後沉澱忠實使用者,而「社會化傳播+粉絲行銷」的路徑是:先發展一部分忠實使用者、他們再擴散、後沉澱更多的忠實使用者。

這兩條路徑對立嗎? NO!

如果你實現了「忠實使用者的沉澱」這個最終目的,抓住了使用者人群,兩條路徑其實殊途同歸。

事實上,我也有過這樣那樣的理論,但在實際操作中,我有一個基本思考模型:產品打動他,他才會喜歡你;喜歡你,才會形成真實粉絲的積累。

如果只是借助費用購買的推廣手法,打個粉絲行銷的概念,只為賺個吆喝,吸引一些「關注者」或「聽眾」,不論是傳統的廣告,還是新媒體推廣,其實都是「傳統的」。 這樣的「購買執行」的案子,是任何一個「傳統的服務中心」都可以玩的。

我總說一點,不論理論有多花哨,不論趨勢如何改變,在商業世界中,有兩樣東西永遠不變:使用者體驗,使用者口碑。 這是商業的本質。 不是圍繞兩個本質上做大做出閃光點的活兒,縱然花哨無邊,也都是扯淡。

「使用者體驗+使用者口碑」的結果是什麼呢? 是積累。

我聚焦于「粉絲行銷」之後,有一個真實感悟是,小即是大,少即是多,慢也是快。

比如我提倡這樣的「做小」之道,概括為「DFC」:

一、深(Deep):深挖核心市場、核心人群的深度需求。

二、快(Fast):企業人與使用者有直接溝通方式(社會化傳播方式,社交行銷手段),在瞭解消費群的需求與新動向時,快速做出反應,在產品、體驗和理念上形成反覆運算。

三、圈(Circle):在核心市場形成核心消費群(圈層文化),有故事、有觀點、有情懷,引發共鳴,逐漸擴大消費群。

沒有「DFC」這三件事的支撐,就很難有真實的「粉絲行銷」,這最終也是我們常說的「基本粉絲盤」。 不能先與一部分人建立起「使用者關係」,無法形成「真正參與」(他們頂多觀看表演,這已屬萬幸),更不可能獲得信任。 當然,更難有「引爆」、「做大」、「規模化」的基礎。

我看好那些專心「做小」的人。 因為他們有真正「做大」的根基。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