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不清潔的食品與每年約200萬人的死亡有關,其中多數是兒童。 含有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物質的食品可導致從腹瀉到癌症等200多種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匈牙利辦事處發言人說,匈牙利很多疾病也與飲食不健康有關,歸屬於幾個飲食不健康的國家範圍,除了鹽和糖的攝入量極高之外,防腐性肉類和罐頭食品的消耗量也居歐洲之首,特別是許多家庭不是每日烹調新鮮食物, 而是一周或者更久烹調一次,放在冷凍箱分期食用。
飲食不潔是導致出現大量胃腸道疾病的原因之一。 匈牙利人沒有習慣烹調新鮮的食物和蔬菜,冷藏雖然可以減慢細菌的生長速度,但不能阻止食物的氧化和分解,即使將食物進行冷藏或冷凍,微生物仍能生長。 很多危險的微生物在此溫度範圍內仍可迅速繁殖。 大多數匈牙利人還很喜歡吃醃制或熏烤的肉和腸,長期大量吃這類亞硝酸鹽較高的醃制食物,會誘發多種癌症。
食品安全的新威脅不斷湧現
食品安全的新威脅不斷湧現,食品生產、銷售和消費方面的變化;環境變化;新出現的病原體;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所有這些都給國家食品安全系統帶來挑戰,旅行和貿易的增加提高了污染國際傳播的可能性。
2015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食品安全」。 援引世中聯的報導,世界衛生日活動將于4月7日舉辦,屆時世衛組織將在「從農場到餐桌,保證食品安全」的口號下,強調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各種挑戰和機會。 世衛組織指出,關於食源性疾病危害的新資料強調了不安全食品造成的全球威脅以及在整個食品供應鏈採取協調一致跨界行動的必要性。 世衛組織將在下周其一年一度的世界衛生日這天專門致力於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生產已經工業化,而其貿易和銷售也已經全球化,」 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博士說。 「這些變化使食品面臨遭受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品污染的種種新機會。 」陳博士補充說:「地方性食品安全問題可能迅速演變成國際突發事件。 如果一盤或一包食品中含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原料,會使食源性疾病疫情的調查工作遠遠更加複雜。 」
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的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物質,並能導致從腹瀉到癌症等200多種疾病。 不安全食品的例子包括未煮熟的動物源食品、被糞便污染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含有海洋生物毒素的貝類等。
世衛組織正在對食源性疾病的全球負擔進行一項廣泛分析,發佈首批結果。 這項研究由世衛組織食源性疾病負擔流行病學參考小組負責開展,預計將于2015年10月公佈全部結果。 其中一些重要結果涉及到通過受污染食品進入人體的病毒、細菌和原生動物所引起的腸道感染。 這些結果顯示,2010年中:估計發生了涉及22種不同食源性腸道疾病的5.82億例病例,相關死亡351 000例;導致多數死亡的腸道病原體是傷寒沙門氏菌(52 000例死亡);腸致病性大腸桿菌(37 000例死亡)和諾如病毒(35 000例死亡);非洲區域腸道食源性疾病負擔最高,其次是東南亞區域;受污染食品所導致的腸道疾病患者40%以上是五歲以下兒童。
食品供應日益全球化
不安全食品帶來重大經濟風險
2011年德國的大腸桿菌疫情據報告給農民和工商界造成了13億美元損失,並向22個歐盟成員國支付了2.36億美元緊急援助款。 然而,可以加強努力預防這類突發事件,具體辦法是建立強大的食品安全系統以推動政府和公眾共同採取行動,防止食品遭受化學品或微生物污染。 此外,可以採取全球和國家層面的措施,包括利用世衛組織-糧農組織聯合建立的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路(INFOSAN)等國際平臺,確保在暴發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期間能有效迅速地進行溝通。
在食品鏈的消費者這一端,公眾可在促進食品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包括遵循安全的食品衛生做法,學習如何謹慎烹飪可能有危險的特定食品(如生雞肉),以及在購買和製備食品時閱讀標籤等。
世衛組織的《食品安全五大要點》闡明瞭世界各地每個人都應當知道的預防食源性疾病的基本原則。 「往往需要通過一次危機才能促使人們共同意識到食品安全問題並採取嚴肅的對策,」 世衛組織食品安全和人畜共患疾病司司長Kazuaki Miyagishima 博士說。 「公共衛生和經濟遭受的影響可能巨大。 因此,必須採取可持續的對策,確保建立標準、核查程式和網路以防止食品安全風險。 」世衛組織正在努力確保讓人人都能獲得充足、安全和有營養的食品。 本組織支援各國根據彙集有各種主要食品的國際食品標準、指南和行為守則的《食品法典》來預防、發現和應對食源性疾病疫情。 食品安全是個交叉問題和一項共同責任,需要非公共衛生部門(即農業、貿易和商業、環境、旅遊部門)的參與以及活躍在食品、緊急援助和教育領域的重要國際和區域機構和組織的支援。
隨著我們的食品供應日益全球化,在各國內部以及之間加強食品安全系統的必要性越發鮮明。 這就是為什麼世衛組織要在2015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這天推動開展努力,加強從農場到餐桌(以及之間任何地方)的食品安全。
世衛組織根據集合了有關各種主要食品和工序的國際食品標準、指南和行為守則的《食品法典》説明各國預防、發現和應對食源性疾病疫情。 世衛組織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道通過國際資訊網路向各國警告食品安全突發事件。 2015年世界衛生日使得有機會提醒政府各部門工作人員、農民、生產商、零售商、衛生從業人員和消費者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他們每個人可發揮的作用,以確保讓人人放心,知道其盤中的食物可以安全食用。
食品安全五大要點
為消費者提供處理和製備食品的實用指導
要點一:保持清潔
操作食物之前要洗手,備制食物過程中要經常洗手;便後洗手;清洗和消毒所有用於備制食物的設備表面;避免昆蟲、害蟲、及其它動物進入廚房和接觸食物。 雖然大多數微生物不致病,但危險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泥土、水、動物和人體中。 手、抹布、廚具,尤其案板,都攜帶這些微生物。 食物與之稍有接觸,就可以被污染,從而導致食源性疾病。 因此,要想保持清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 此外,必須明確「清潔」和「消毒」的區別。 「清潔」是物理地清除污垢、食物殘渣的過程;「消毒」是消毒或殺死細菌的過程。 需要經常清洗並每天更換布、毛巾及其他清潔用具。 不主張用海綿清洗。 應該使用不同的布清潔盤子和檯面,防止微生物的傳播。
要點二:生熟分開
將生的肉、禽、海產食品與其他食物分開。 處理生食物要用專用的設備和用具,如刀具和案板。 將食物存放在器皿內,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觸。 生的食物,特別是肉類、禽、海產食品及其汁水,可含有危險的微生物,在備制和存放食物時可能會污染其他食物。 因此,大家在購物時,要讓生的肉、禽和海產等食品與其他食品分開。 在冰箱中,生的肉、海產和禽應存放在熟食或即食食物的下面,以避免交叉污染。 食物應存放在帶蓋的器皿中,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觸。 用乾淨盤子盛放熟食。 必須強調的是,不僅在烹飪過程中,在整個食物備制過程的所有環節,包括宰殺過程,都應保持生熟分開。
要點三:做熟
徹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肉、禽、蛋和海產品。 製備湯或燉菜(煲)等要煮沸,確保溫度達到70℃。 煮肉和禽類食物時,確保汁水是清的,而不是淡紅色。 熟食二次加熱時,要徹底熱透。 適當烹調可殺死幾乎所有的危險微生物。 研究表明,烹調食物達到70℃有助於確保安全食用。 需要特別注意的食物包括:肉末、烤肉、大塊的肉和整只的禽。 在70℃的溫度下,即使是高濃度的微生物,30秒內也會被殺死。 所以,大家在烹調家禽時,要直至汁水變清、肉內不再有粉紅色;烹調蛋和海鮮時,要做到全部達到滾燙溫度;燒湯或燉菜時,應煮至沸騰,並持續煮沸至少1分鐘。 剩飯菜應及時冷卻並存放;剩飯菜不要在冰箱中存放超過3天,重複加熱不能超過1次;食物化凍應在冰箱中或冷的環境下進行。
要點四:在安全的溫度下保存食物
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 所有熟食和易腐食物應及時冷藏(最好在5℃以下)。 食用前應保持食物達到足夠的溫度(超過60℃)。 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過久地貯存食物。 冷凍食品不要在室溫下化凍。 如果在室溫下存放食品,微生物可以迅速繁殖。 把溫度保持在5℃以下或60℃以上,可使微生物生長繁殖速度減慢或停止。 有些危險微生物在5℃以下仍能生長。 通常情況下,5℃-60℃是危險範圍,微生物可以在此溫度範圍內迅速繁殖。 冷藏可以減慢細菌的生長速度。 然而,即使將食物進行冷藏或冷凍,微生物仍能生長。 冷藏或冷凍食品不能殺死微生物,但能限制其繁殖。 一般微生物在較高的溫度下會迅速繁殖,但一旦達到50℃,大部分微生物便不能繁殖。
要點五: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使用安全的水或將水處理成安全的。 挑選新鮮和衛生的食品。 選擇經過安全加工的食品,如經過巴氏消毒的牛奶。 水果和蔬菜要清洗乾淨,尤其是在要生吃時。 不要吃超過保質期的食物。 食物原料,包括水和冰,可被危險的微生物和化學物質污染。 在受損和黴變的食物中可能生成有毒化學物質。 謹慎地選擇食物原料並採取簡單的處理方法,如清洗、削皮,可減少風險。 在購買或使用食物時,應挑選新鮮和衛生的食物,避免受損壞或腐爛的食物;選擇經安全加工的食物,如巴氏消毒牛奶或輻照肉類;不食用超過保鮮期的食物;棄去破損的、膨脹或氧化的罐頭;以及選擇存放在正確溫度下的即食、熟食、易腐敗食品( 或冷或熱,但非危險溫度範圍內)。 切除蔬菜和水果已變質和擦傷的部分,這些部位易滋生細菌。
適當用中藥來預防 提高自身免疫力
匈牙利這段天氣冷熱交錯,極容易使細菌和病原微生物繁殖,擴散,所以提醒華人朋友們應該更加注意食品安全和衛生,熟記食品安全五大要點,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在注意起居飲食的同時,適當用中藥來預防,提高自身免疫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體免疫系統會面對各種各樣細菌病毒的侵害,尤其是氣溫變化較大初春。 一旦免疫系統薄弱,再加上飲食不潔、外感風寒,過度疲勞、精神緊張以及長期處於封閉環境,氧氣不足都會造成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容易趁虛而入,引發疾病。 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中醫學擅長於預防為主,在注意飲食衛生的同時,使用天然的草藥和傳統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並配合適當調理生活起居和補充日常飲食中的營養,才能使細菌和病毒遠離我們,打造一個健康的身體。
提高免疫力需要注意的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衛生和均衡的飲食,注意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等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專家認為就正常人群而言,每天補充500-1000毫克的維他命C,除了補充適量的維他命C以外,還建議使用Echinacea 蜂蜜姜茶。 對於特殊群體來說,如:孕婦、兒童、老人可增加維他命C服用量,以提高免疫力。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加機體對病毒的抵抗能力。 烹調魚肉食品的時候,一定注意烹調方法,加入蔥姜蒜等殺菌性植物成分,即可殺滅可能存在的細菌和微生物,又能使脾胃的溫度升高,從而起到溫中驅寒的作用。
研究發現,國家新批准的新藥連花清瘟顆粒對春季手足口病有確切的療效,中藥連花清瘟膠囊和板藍根的作用不僅僅是單純的抗病毒,而且可以預防病毒進入體內,進入細胞內,如果病毒進入細胞內,還可以防止它繁殖。 中藥跟西藥的抗病毒概念不一樣,中藥還有一個全身性調節的作用,這是中藥的特色和長處。 連花清瘟膠囊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熱,清熱解毒和發表散寒,配合潤肺發表,清熱解毒,發揮內外雙解之功。 增強免疫功能:方中紅景天是西藏耐高寒,耐缺氧中藥,可以增強體質和免疫功能,扶正祛邪。 從開始就切斷病毒向人體內臟的傳變,加上排毒的川軍等排毒中藥,可以防止由於飲食不潔引起的胃腸炎、破壞入侵呼吸道引起的肺炎,以及感冒發燒導致的心肌炎等疾病。 本方全方面組合,體現整體調節,將提高免疫力和抗病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預防性服用板藍根沖劑,它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功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大腸稈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白喉桿菌等常見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並能有效的預防流感病毒的侵襲。 連花清瘟膠囊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熱。
(文:醫學博士陳震)
(責任編輯:xin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