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程國政 姜錫祥 文/攝
華夏收藏網訊 剛剛過去的「2月28日第十一個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衣食住行,安居樂業,居住當然是民生大事,人均住房面積自然是衡量居住條件好壞的重要指標,但住房是否越大越好,房子是否越新越好,美的生活與房子的藝術指數有無關聯?
香港設計師的藝術蝸居
●談到居住條件,大家很容易就與居住面積聯繫起來,房子當然是越大越好,大了寬敞了就好籌畫安排了。 日本戶均92平方米馬馬虎虎,英國98平方米還行,美國戶均177平方米才叫幸福和小康,我們國家現在戶均65平方米,幸福剛剛才起步。
香港一位名叫張智強的建築設計師,用他居住了40年、才32平米的家打破了這種錯誤觀念。 這樣的蝸居經過他的妙手設計,競得了1999年亞太地區室內設計個人住宅類冠軍,現在幾乎成了小戶型變出大空間的典範。
這套小房子是張智強小時候與父母及3個姐妹共同居住的地方。 隨著姐妹們相繼出嫁,張智強從1988年開始對房子進行了3次改造,裝進了所有他想要的內容。 首先,他打破了所有區隔,把生活、工作、娛樂不同的功能進行重疊和隱身,例如床和沙發重疊,窗簾與投影螢幕重疊,臥室、客廳、放映間、小走廊全都變魔術般眨眼就來、揮之即去,他甚至還給自己弄出一個私家影院。 「訣竅就在於巧用窗簾、壁櫥和遍佈傢俱底部的活動滑輪」,義大利著名設計師洛朗·居蒂耶雷指出:「這使原本狹小的房子成為變化多端、充滿活力的空間形式,原本衝突的夢想和現實,經過妙手設計合而為一。 」
走進張智強的蝸居,隨著白色、米黃,還有幽藍燈光的不斷變幻,32平米空間活脫脫成了一個百變精靈。 家裡的牆壁、布和傢俱基本是白色,靠不同顏色的燈光營造不同的氛圍。 張智強告訴我們,在這裡,燈光是空間裡舞動的靈魂,紫色、水藍色的光輝裡,簾隨風飄動,光與影在32平米的空間裡就曖昧起來。
愜意天井營造四水歸堂
●舊的房子不等於簡陋。 古徽州的西遞、宏村自不必說,也不說構築精緻、天井重重、黑白灰錯雜的蘇州民居了,就說說江南常見的天井吧。
江南民居常常臨水依山,中軸對稱,圍合密閉,四面房屋相互聯屬,屋面搭接,中間的小院落因簷連廊接,形似井口,故又稱之為天井。 開敞的天井既供四面房屋採光通風,也是一家人活動的核心;還因四面房頂上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四水歸堂」,帶財(水),所以蘇浙、兩湖、閩粵民居普遍採用。
在春雨綿綿的時節,到蘇浙百姓家,哪家不是一邊剝毛豆、納鞋底,一邊嘮家常,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被這樣的環境薰陶著長大呢! 天井建築設計的藝術傳統,在江南流淌了千百年,滋養了一個民族,我們的性格、品位和修養都被四水歸堂的氛圍深深滋養著,那就是家。
最顯智慧的是蒙特利爾
●老房子適應新時代當然是應該的,但是否一定要大拆大建? 加拿大蒙特利爾人的回答是:因地制宜。
像很多老城一樣,蒙特利爾的法式古城一樣得「修舊如舊」。 當地政府要求居民,住宅裝修必須遵守一條準則,那就是保持該建築原有風貌不變。 走在老街上,黑黑的樓梯旋轉著像音符一樣轉著上了樓;紅紅的扶手黃黃的臺階,仔細看二樓的梯內還懷揣著一樓的梯;大約是一樓做了店面,這家的樓梯從二樓開始,通向了三四樓,黑黑的樓梯挽著紅、紫的綢帶,空間立刻亮閃著活躍起來;陽光下 ,家家樓梯或金碧輝煌、或黝黑鋥亮,梯上花卉、鳥類、寵物、山水圖像,把房主的愛好與性情一覽無餘。 所以,到蒙特利爾,一定要看老城的樓梯藝術,這道文化風景線養眼。
順著樓梯再看蒙特利爾的房屋,不少是木頭造的,這些都是老城最珍貴的建築遺產了。 在老城,木屋內核不能變,但木屋的外殼隨你挑選五花八門的複合材料,隨心所欲地按你的喜好搭建。 於是,我們就看見一棟棟換了「馬甲」的老屋都很「童顏」,老街簡直就是五彩繽紛的花園。 更有趣的是,有些設計者為突出房屋「內核」用料的珍貴,還把木料的年輪紋理描畫在「馬甲」上,顯擺! 但,整幢建築就有了生命,在我們面前神采奕奕、青春可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