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童謠,就沒有童年。 兒歌是每個人童年記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今天是世界兒歌日,你還記得兒時唱過的歌謠嗎? 現在的孩子喜歡唱什麼歌,伴隨他們成長的又是哪些歌曲呢?
現況
孩子對傳統兒歌不感興趣
「現在的孩子怎麼都喜歡唱流行歌曲,他們的童心、童趣都哪去了? 」昨天,丁丁媽發在朋友圈的一則微信引來了不少圈中好友的討論。
點點媽擔憂的是,孩子這麼小,總是接觸一些成人化的流行音樂,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早熟?
悠悠媽也在為女兒挑兒歌發愁,「很多都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兒歌,太老了,新兒歌總覺得說教味濃,缺少天真爛漫的感覺。 」
記者在市區某幼稚園調查發現,《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爸爸去哪兒》主題歌、《熊出沒》主題歌等都頗受孩子的歡迎。 「好聽、節奏感強」等成了孩子們喜歡的理由。 而不少幼稚園晨間操和節日的演出活動,都會採用《小蘋果》等流行音樂,是迎合潮流,也是一種無奈。
「去年孩子迷《爸爸去哪兒》,最近喜歡上了《奇妙的朋友》,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聽一遍主題歌《你有沒有聽到我》。 」郭先生無奈地說,現在的綜藝節目對孩子影響特別大,他手機上的音樂都是兒子下載的,諸如《小蘋果》《江南style》等。
採訪中我們發現,多數小學生對傳統兒歌不感興趣。 一些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甚至坦言,不喜歡音樂課上教的那些歌,「太老套」「太幼稚」成為他們的理由。 而他們脫口而出喜歡的歌都是流行歌曲,比如張傑的《逆戰》、鄧紫棋的《多遠都要在一起》,還有時下流行的TFBOYS的歌等。
原因
貼近孩子的優秀新兒歌少
記者採訪了身邊「70後」「80後」家長,他們表示,那個年代唱的《讓我們蕩起雙槳》《賣報歌》《小燕子》《兩只老虎》《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經典兒歌,現在的孩子也會唱,但是孩子們更喜歡的是《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 巴拉拉小魔仙》等動畫歌曲,或者《小蘋果》等網路流行歌曲。
為何孩子們寧願選擇流行歌曲,也不願唱兒歌呢? 採訪中,我們發現,一是受網路、電視等媒介影響,孩子們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二是當代貼近孩子的新兒歌、膾炙人口的優秀兒歌太少。
在貝瓦兒歌網站,記者發現最熱播放的依然是《兩只老虎》《小毛驢》《小兔子乖乖》《世上只有媽媽好》等傳統歌曲。
對於兒歌,不同年齡層,需求有所不同。 在網上輸入兒歌,都會出現兒歌百首、兒歌故事等適合1到4歲嬰幼兒的視頻、音訊,等孩子稍大一些,就不願再唱自己三四歲時所學的兒歌了。 在圖書音像製品店,兒童專區擺放著的大多是胎教、嬰幼兒類的歌曲集,適合8~14歲孩子的歌曲或歌曲集卻沒有。
有著10多年教齡的幼兒教師馮薇薇認為,對幼兒來說,兒歌是最好的「營養」,孩子們可以在兒歌中培養思維、發展社交和提升自信心。 「小班的孩子可以從兒歌裡學會一些日常行為習慣,中班的孩子可以在兒歌教學中加入更多動作,大班的孩子除了動作、協作,應該鼓勵他們學著填詞,改編兒歌。 」
對策
「童聲裡的中國」從南通走向全國
天籟童聲滋潤純真童心,讓好歌陪伴孩子們成長。
由通州區發起的「童聲裡的中國」系列活動,從2006年首屆「童聲裡的中國·童聲唱響榮辱觀」新兒歌創作徵集推廣活動開始,迄今已舉辦了六屆。 「迄今為止,一共徵集了5萬多件,創作者不僅有專業的詞曲作家、兒童歌曲作家,還有普通的老師學生。 」通州區文聯副主席張鋒每一屆都直接參與活動主題的策劃、徵集活動。
張鋒介紹說,當時,校園裡有一些灰色歌謠在學生之間傳唱,令人擔憂。 針對這些現象,2006年,通州發起了首屆「童聲唱響榮辱觀」童謠創作徵集推廣活動。 短短幾個月,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1.23萬份,最終選用100首童謠,結集成《童聲裡的中國·唱響榮辱觀新童謠精品集》。 2007年12月6日,在北京首發。
首屆「童聲裡的中國」 音樂獲獎者張國良說,一首好的兒歌看起來不起眼,但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比如《小燕子》,爺爺唱、爸爸唱、兒子也唱,不知不覺培養了深愛家鄉、深愛祖國的情感。
為了不斷放大「童聲裡的中國」活動的教育功能和社會效應,我市還通過走進學校、走進家庭、走進社區等多種方式,在廣大少年兒童中興起誦兒歌、吟詩歌、唱讚歌的熱潮,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傳誦(傳唱)活動。
從2006至今,「童聲裡的中國」通過精選彙編、結集出版、排練演出等多種途徑,從瀕江臨海的南通,走向了全國,走進億萬少年兒童的心靈,成為全國有影響的少兒文化品牌。 2012年,「童聲裡的中國」系列活動,被評為江蘇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十大品牌」,列為中央文明委工作要點。
記者盧兆欣
新聞連結
世界兒歌日
1976年,在比利時克諾克兩年一度的國際詩歌會上創立,由13歲以下的兒童每年在3月21日舉行慶祝活動。 主題是關愛兒童、締造和平、消滅戰爭、建設家園。
作為世界兒童的一個獨特的節日,世界兒歌日旨在寓教於樂,充分發展少年兒童的才智個性和身心能力,並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民族語言和價值的認同。 中國從1999年開始,每年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慶祝世界兒歌日。 然而,世界兒歌日在國內的影響力甚微,關注兒歌似乎成了日理萬機的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