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慮類初始化時,我們都知道進行子類初始化時,如果父類沒有初始化要先初始化子類。然而事情並沒有一句話這麼簡單。
首先看看Java中初始化觸發的條件:
(1)在使用new執行個體化對象,訪問待用資料和方法時,也就是遇到指令:new,getstatic/putstatic和invokestatic時;
(2)使用反射對類進行調用時;
(3)當初始化一個類時,父類如果沒有進行初始化,先觸發父類的初始化;
(4)執行入口main方法所在的類;
(5)JDK1.7動態語言支援中方法控制代碼所在的類,如果沒有初始化觸發起初始化;
經過編譯後產生一個<clinit>方法,類的初始化就在這個方法中進行,該方法只執行,由JVM保證這一點,並進行同步控制;
其中條件(3),從方法調用的角度來看,是子類的<clinit>會在開始時遞迴的調用父類的<clinit>,這類似與我們在子類構造器中必須首先調用父類的構造器;
但需要注意的是“觸發”並不是完成初始化,這意味著有可能子類的初始化會提前於父類初始化結束,這就是“危險”的所在。
1. 一個類初始化的例子:
這個例子我使用一個外圍類包含2個有繼承關係的靜態成員類,因為外圍類的初始化和靜態成員類沒有因果關係,因此這樣展示是安全和方便的;
父類A和子類B分別包含main函數,由上面的觸發條件(4)可知,通過分別調用這個兩個main函數來觸發不同的類初始化路徑;
這個例子的問題在於父類包含子類的static引用並在定義處進行初始化的問題:
public class WrapperClass { private static clas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類A初始化開始..."); } //父類包含子類的static引用 private static B b = new B(); protected static int aInt = 9;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類A初始化結束...");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private static class B extend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類B初始化開始..."); } //子類的域依賴於父類的域 private static int bInt = 9 + A.aInt; public B() { //構造器依賴類的static域 System.out.println("類B的構造器調用 " + "bInt的值" + bInt);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類B初始化結束... " + "aInt的值:" + bI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
情景一:入口為類B的main函數時輸出結果:
/** * 類A初始化開始... * 類B的構造器調用 bInt的值0 * 類A初始化結束... * 類B初始化開始... * 類B初始化結束... aInt的值:18 */
分析:可以看到,main函數的調用觸發了類B的初始化,進入類B的<clinit>方法,類A作為其父類先開始初始化進入了A的<clinit>方法,其中有一個語句new B();這時會進行B的執行個體化,這是已經在類B的<clinit>中了,main線程已經獲得鎖開始執行類B的<clinit>,我們開頭說過JVM會保證一個類的初始化方法只被執行一次,JVM收到new指令後不會再進入類B的<clinit>方法而是直接進行執行個體化,但是此時類B還沒有完成類初始化,所以可以看到bInt的值為0(這個0是類載入中準備階段分配方法區記憶體後進行的置零初始化);
因此,可以得出,再父類中包含子類類型的static域並進行賦值動作,會可能導致子類執行個體化在類初始化完成前進行;
情景二:入口為類A的main函數時輸出結果:
/** * 類A初始化開始... * 類B初始化開始... * 類B初始化結束... aInt的值:9 * 類B的構造器調用 bInt的值9 * 類A初始化結束... */
分析:經過情景一的分析,我們知道,由類B的初始化觸發類A的初始化,會導致類A中類變數b的執行個體化在類B初始化完成前進行,那如果先初始化類A是不是就可以在類變數執行個體化的時候先觸發類B的初始化,從而使得初始化在執行個體化前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仍然有問題。
根據輸出,可以看到,類B的初始化在類A的初始化完成前進行了,這導致了像類變數aInt的變數在類B初始化完成後才進行初始化,所以類B中的域bInt擷取到的aInt的值是“0”,而不是我們預期的“18”;
結論:綜上,可以得出,在父類中包含子類類型的類變數,並在定義出進行執行個體化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具體情況可能不會向例子一樣直白,調用方法在定義處賦值一樣隱含著危險,即使要包含子類類型的static域,也應該通過static方法進行賦值,因為JVM可以保證在static方法調用前完成所有的初始化動作(當然這種保證也是你不應該包含static B b = new B();這樣的初始化行為);
2. 一個執行個體化的例子:
首先需要知道對象建立的過程:
(1)遇到new指令,檢查類是否完成了載入,驗證,準備,解析,初始化(解析過程就是符號引用解析成直接引用,比如方法名就是一個符號引用,可以在初始化完成後使用這個符號引用的時候進行,正是為了支援動態綁定),沒有完成先進行這些過程;
(2)分配記憶體,採用空閑列表或者指標碰撞的方法,並將新分配的記憶體“置零”,因此所有的執行個體變數在此環節都進行了一次預設初始化為0(引用為null)的過程;
(3)執行<init>方法,包括檢查調用父類的<init>方法(構造器),執行個體變數定義出的賦值動作,執行個體化器順序執行,最後調用構造器中的動作。
這個例子可能更為大家所熟知,也就是它違反了“不要在構造器,clone方法和readObject方法中調用可被覆蓋的方法”。其原因就在於Java中的多態,也就是動態綁定。
父類A的構造器中包含一個protected方法,類B是其子類。
public class WrongInstantiation { private static class A { public A() { doSomething(); } protected void doSomething() { System.out.println("A's doSomething"); } } private static class B extends A { private int bInt = 9;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oSomething() { System.out.println("B's doSomething, bInt: " + bIn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 b = new B(); } }
輸出結果:
/** * B's doSomething, bInt: 0 */
分析:首先需要知道,在沒有顯示提供構造器時Java編譯器會產生預設構造器,並在開始處調用父類的構造器,因此類B的構造器開始會先調用類A的構造器。
類A中調用了protected方法doSomething,從輸出結果中我們看到實際上調用的是子類的方法實現,而此時子類的執行個體化還未開始,因此bInt並沒有如“預期”那樣是9,而是0;
這就是由於動態綁定,doSomething是一個protected方法,因此它是通過invokevirtual指令調用的,該指令根據對象執行個體的類型找到對應的方法實現(這裡就是B的執行個體對象,對應方法就是類B的方法實現)執行,故而有此結果。
結論:正如前面說的“不要在構造器,clone方法和readObject方法中調用可被覆蓋的方法”。
以上就是為大家介紹的Java類初始化和執行個體化中的2個“雷區”,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