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手勢操作在手機端軟體設計中的應用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自然使用者介面(NUI , Natural User Interface)——特別是觸控技術使人機互動變得更加自然直觀,更為人性化。比如ipad、iPhone和一些採用Windows Mobile,Android等系統的手機已經讓使用者體驗到觸控的便利。本篇文章要說的是一種關於手機端觸控技術的互動設計,它利用我們的肌肉記憶,不需要過多思考,讓我們依靠潛意識,動動手指就能完成任務——它就是手勢操作。

  手勢操作分類

  基本操作

  導航操作

  對象操作

  繪製操作

  錦上添花vs弄巧成拙

  基於觸控螢幕幕的手勢操作是手機端人機互動的一個飛躍,它使手機使用者的移動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人與裝置的互動更加有趣,同時增強了使用者操作的滿足感,真可謂錦上添花。

  討使用者歡心的小驚喜!

  手勢操作讓使用者的操作空間不再局限於介面上那幾個像素的按鈕。

  “瀏覽網頁時,用手一抓就可以縮小當前頁面視窗;不需要點擊後退按鈕,只需在螢幕上畫個‘《’,介面就會跳轉到上一次開啟的網頁……”

  動態十足的炫酷!

  手勢操作相對於無趣的觸摸和點擊來說,給使用者帶來了動態十足的新體驗。

  經常可以看到使用者拿著手機大刀闊斧的“切著西瓜”。

  化繁為簡的魔術!

  在某些應用的設計中,利用手勢操作可以簡化使用者完成某一任務的操作步驟,提高使用效率。

  But!

  手勢操作雖然帶來了簡潔的介面和有趣的操作,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設計者經常忽略了一些可用性的問題,導致使用者體驗受損。

  缺乏規範的困惑?

  目前手勢操作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規範。相同的目標任務,往往出現不同的手勢操作,這就造成了使用者的困惑。

  例如:下圖的三種手勢操作都可以使目標對象旋轉一定的角度,但目前尚無固定的使用規範

  不易被發現的尷尬?

  手勢操作似乎還沒有像按鈕操作或菜單操作那樣被大大方方的搬上檯面,使用者介面並不告訴使用者可以對某個對象做什麼,於是使用者需要記住可以使用哪些手勢。如果使用者對其缺乏認知,這些手勢操作就不易被發現,也便不會為人所用,甚至造成操作障礙。

  精準度低的死穴?

  影響手勢操作精準度的因素多多,如硬體螢幕的尺寸、反應靈敏度,使用者本身操作的熟練程度、對手勢本身的認知(記憶)等。

  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手勢操作易產生:操作不備觸發,不知操作是否到位、誤操作、與預期結果相悖等,讓使用者沮喪的體驗。

  給英雄以用武之地

  儘管手勢操作在通往易用性聖殿的路上仍然是荊棘重重,但是只要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繞過體驗問題的泥沼,還是可以給英雄以用武之地的。

  “洞察使用者習慣”

  手勢本身的設計需要符合使用者的心智模型和日常的使用習慣,才能不給使用者增加記憶負擔,容易被使用者接受。

  文化約定

  手勢本身或操作過程的設計符合特定文化裡約定俗成的用法,形象的、有意義性的手勢更加容易記憶和學習,符合認知習慣;應該多用“通用的符號”作為手勢。

  實物隱喻

  手勢本身的形狀或操作過程是從具體實物中簡化出來的,其內涵具有實物的隱喻意義。

  首字母表示

  以將命令的中文或英文的首字母符號作為該命令的手勢。如用“a”表示“全刪除”(All)手勢,用“c”表示“複製(copy)等。

  易操作

  形狀美觀:“喜歡封閉的曲線”,“感覺舒服、美觀”。

  操作順手:“最好一筆畫完“,”盡量採用曲線”。

  適當複雜:有的手勢適當複雜一些(如全刪除),因為這些手勢操作容易引起使用者大的損失。

  “引導使用者使用”

  很多時候,手勢操作是隱藏的,使用者難於發現。因此就要通過一些使用者引導資訊來進一步的協助使用者。“引領式”的引導方式比較適合使用者快速接受,儘快上手,享受手勢操作樂趣。最好將簡潔明快指示性強的引導說明放在使用者第一次使用時,讓使用者有所心理準備。

  “給使用者選擇”

  對於複雜的手勢,不能強迫使用者去學習記憶和使用,可以只作為備選的捷徑提供給使用者,讓那些願意學習的使用者更快捷地完成想要完成的功能。

  手勢模式可以讓使用者選擇是否啟用該模式。使用者在啟用手勢模式狀態下才能使用手勢來完成操作任務。

  “靠資料說話”

  手勢操作缺乏規範,對於手勢本身的設計可以進行使用者調研,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不同手勢操作的易用性,用調研資料來協助確認選擇哪一種操作方式會更方便使用者使用。

  “V”就在前方

  互動設計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的體驗問題,儘管手機端的手勢操作的應用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使用者體驗上的bug,但是我相信它依舊是v5的。經過我們的不斷改進創新,自然使用者介面的宏偉目標終有一天會實現!勝利就在前方!

  作者:

  文章來源:百度MUX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