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堆排序
堆排序的定義及思想可以參考百度百科:堆排序
用一句概括,堆排序就是一種改進的選擇排序,改進的地方在於,每次做選擇的時候,不單單把最大的數字選擇出來,而且把排序過程中的一些操作進行了記錄,這樣在後續排序中可以利用,並且有分組的思想在裡面,從而提高了排序效率,其效率為O(n*logn).
2. 原始碼
堆排序中有兩個核心的操作,一個是建立大頂堆(或者小頂堆,這裡用的是大頂堆),再一個就是對堆進行調整。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並沒有真正的建立堆,只是利用完全二叉樹的特性,將其對應到數組的下標中(例如對於節點i,如果其存在左孩子和右孩子,那麼其下標一定是2*i, 和2*i+1)其中建立的時候是從下向上建立,而調整則是從上向下調整。
這裡為了方便,堆從a[1]位置開始。
代碼運行結果如下:
原始碼如下:
#include<stdio.h>int c=0;/*heapadjust()函數的功能是實現從a[m]到a[n]的資料進行調整,使其滿足大頂堆的特性*//*a[]是待處理的數組,m是起始座標, n是終止座標*/void heapadjust(int a[], int m, int n){ int i, temp; temp=a[m]; for(i=2*m;i<=n;i*=2)//從m的左孩子開始 { if(i+1<=n && a[i]<a[i+1])//如果左孩子小於右孩子,則將i++,這樣i的值就是最大孩子的下標值 { i++; } if(a[i]<temp)//如果最大的孩子小於temp,則不做任何操作,退出迴圈;否則交換a[m]和a[i]的值,將最大值放到a[i]處 { break; } a[m]=a[i]; m=i; } a[m]=temp;}void crtheap(int a[], int n)//初始化建立一個大頂堆{ int i; for(i=n/2; i>0; i--)//n/2為最後一個雙親節點,依次向前建立大頂堆 { heapadjust(a, i, n); }}/*swap()函數的作用是將a[i]和a[j]互換*/void swap(int a[], int i, int j){ int temp; temp=a[i]; a[i]=a[j]; a[j]=temp; c++;}void heapsort(int a[], int n){ int i; crtheap(a, n); for(i=n; i>1; i--) { swap(a, 1, i);//將第一個數,也就是從a[1]到a[i]中的最大的數,放到a[i]的位置 heapadjust(a, 1, i-1);//對剩下的a[1]到a[i],再次進行堆排序,選出最大的值,放到a[1]的位置 }}int main(void){ int i; int a[10]={-1,5,2,6,0,3,9,1,7,4}; printf("排序前:"); for(i=1;i<10;i++) { printf("%d",a[i]); } heapsort(a, 9); printf("\n\n共交換資料%d次\n\n", c); printf("排序後:"); for(i=1;i<10;i++) { printf("%d",a[i]); } printf("\n\n\n"); retur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