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1.在資料庫(資料檔案)中所存的資料是否一致?
在資料庫關閉的情況下應該一致;在資料庫非正常關閉的情況下應該不一致;在資料庫開啟的情況下可能
存在不一致的資料。
2.資料庫寫進程是提交之前把在資料庫高速緩衝區中的資料寫入到資料檔案中還是在提交之後寫呢?
可能在之前寫也可能在之後寫。
應該掌握的內容:
1.在資料庫系統中什麼是稀有資源?
記憶體
2.Oracle伺服器的組成?
oracle資料庫,oracle執行個體
3.oracle體繫結構的輪廓?
包括oracle伺服器,oracle其他的關鍵檔案(password file,parameter file,archived redo log
file),使用者進程,伺服器處理序等。
4.oracle執行個體?
oracle執行個體是一種訪問資料庫的機制,它由記憶體結構(share pool,database buffer cache,redo log
buffer和其他一些結構)和一些後台進程(SMON,PMON,CKPT,DBWR,LGWR等)組成,執行個體一旦啟動,則分配
SGA和所需的後台進程,每個執行個體只能操作其對應一個資料庫。
5.伺服器的三種安裝方式?
基於主機方式:使用者可直接在安裝了oracle的電腦上登入oracle資料庫。
用戶端—伺服器(兩層模型):資料庫和客戶終端分別安裝在不同的電腦上,使用者可以通過網路從個人
電腦上訪問資料庫
用戶端—應用伺服器—伺服器(三層模型):使用者首先從自己的個人電腦登入應用伺服器,在通過應用
伺服器訪問真正的資料庫。
6.oracle引入執行個體的目的?
作為一種串連資料庫的機制。
7.oracle資料庫(物理/外存結構)?
oracle資料庫時資料的一個集合,oracle把這些資料作為一個完整的單位來處理。由資料檔案,重做日誌
檔案,控制檔案組成。
8.oracle其他的幾個關鍵檔案?
初始化參數檔案,密碼檔案,歸檔重做記錄檔。
9.怎樣建立與執行個體的串連?
基於主機方式:通過作業系統內部進程通訊(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IPC)實現用戶端-伺服器:利用網路通訊協定
用戶端-應用伺服器-伺服器:使用者的個人電腦通過網路與應用伺服器通訊,應用伺服器又通過網路與運行資料庫的電腦相連。
10.伺服器處理序和程式全域區?
當使用者串連oracle伺服器時,oracle就在該伺服器所在電腦上建立一個伺服器處理序,負責對資料庫操作。
當Oracle建立一個伺服器處理序的同時要為該伺服器處理序分配一個記憶體區,該記憶體區稱為程式全域區,是一個私人的記憶體區,不能共用,且只屬於一個進程。
PGA包括以下結構:排序區,遊標狀態區,會話資訊區,堆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