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對象時,對象所在類的所有資料成員會首先進行初始化,如果其中的成員變數有對象,那麼它們也會按照順序執行初始化工作。在所有類成員初始化完成後,才調用對象所在類的構造方法建立對象。構造方法作用就是初始化。
靜態對象(變數)在非靜態對象前初始化。靜態對象(變數)只初始化一次,再次調用就不初始化了,但非靜態對象在每次調用時都要初始化。
程式中的主類的靜態變數會在main()方法執行前進行初始化工作。
不僅第1次建立對象時,類中所有的靜態變數要初始化,第1次訪問類中的靜態變數(沒有建立對象)時,該類中所有的靜態變數也要按照它們在類中排列的順序初始化。
初始化的順序包括構造方法調用的順序如下:
1. 主類的靜態成員首先初始化。
2. 主類的超類的構造方法按照從最高到最低的順序被調用。
3. 主類的非靜態對象(變數)初始化。
4. 調用主類的構造方法。
在一個構造方法中只能調用一次其它的構造方法,並且調用構造方法的語句必須是第一條語句。
class One
{
public One(String str)
{
System.out.println(str);
}
}
class Two
{
One one_1 = new One("one-1");
One one_2 = new One("one-2");
static One one_3 = new One("one-3");
public Two(String str)
{
System.out.println(str);
}
}
public class Test
{
static Two two_3 = new Two("two-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Test main() start...");
Two two_1 = new Two("two-1");
System.out.println("------------");
Two two_2 = new Two("two-2");
}
}
one-3
one-1
one-2
two-3
Test main() start...
one-1
one-2
two-1
-------------
one-1
one-2
tw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