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完全解析,Context解析
1· Context類型
我們知道,Android應用都是使用Java語言來編寫的,那麼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一個Android程式和一個Java程式,他們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劃分界限又是什麼呢?其實簡單點分析,Android程式不像Java程式一樣,隨便建立一個類,寫個main()方法就能跑了,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Android工程環境,在這個環境下,我們有像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等系統組件,而這些組件並不是像一個普通的Java對象new一下就能建立執行個體的了,而是要有它們各自的上下文環境,也就是我們這裡討論的Context。可以這樣講,Context是維持Android程式中各組件能夠正常工作的一個核心功能類。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Context的繼承結構:
Context的繼承結構還是稍微有點複雜的,可以看到,直系子類有兩個,一個是ContextWrapper,一個是ContextImpl。那麼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ContextWrapper是上下文功能的封裝類,而ContextImpl則是上下文功能的實作類別。而ContextWrapper又有三個直接的子類, ContextThemeWrapper、Service和Application。其中,ContextThemeWrapper是一個帶主題的封裝類,而它有一個直接子類就是Activity。
那麼在這裡我們至少看到了幾個所比較熟悉的面孔,Activity、Service、還有Application。由此,其實我們就已經可以得出結論了,Context一共有三種類型,分別是Application、Activity和Service。這三個類雖然分別各種承擔著不同的作用,但它們都屬於Context的一種,而它們具體Context的功能則是由ContextImpl類去實現的。
那麼Context到底可以實現哪些功能呢?這個就實在是太多了,彈出Toast、啟動Activity、啟動Service、發送廣播、操作
資料庫等等等等都需要用到Context。由於Context的具體能力是由ContextImpl類去實現的,因此在絕大多數情境下,Activity、Service和Application這三種類型的Context都是可以通用的。不過有幾種情境比較特殊,比如啟動Activity,還有彈出Dialog。出於安全原因的考慮,Android是不允許Activity或Dialog憑空出現的,一個Activity的啟動必須要建立在另一個Activity的基礎之上,也就是以此形成的返回棧。而Dialog則必須在一個Activity上面彈出(除非是System Alert類型的Dialog),因此在這種情境下,我們只能使用Activity類型的Context,否則將會出錯。
2. Context數量
那麼一個應用程式中到底有多少個Context呢?其實根據上面的Context類型我們就已經可以得出答案了。Context一共有Application、Activity和Service三種類型,因此一個應用程式中Context數量的計算公式就可以這樣寫:
Context數量 = Activity數量 + Service數量 + 1
上面的1代表著Application的數量,因為一個應用程式中可以有多個Activity和多個Service,但是只能有一個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