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rgs 基礎 串連 ret int 結束 ror ... 應該
defer關鍵字
defer關鍵字可以讓函數或語句延遲到函數語句塊的最結尾時,即即將退出函數時執行,即便函數中途報錯結束、即便已經panic()、即便函數已經return了,也都會執行defer所延遲的對象。
例如:
func main() { a()}func a() { println("in a") defer b() println("leaving a") //到了這裡才會執行b()}func b() { println("in b") println("leaving b")}
上面將輸出:
in aleaving ain bleaving b
即便是函數已經報錯,或函數已經return返回,defer的對象也會在函數退出前的最後一刻執行。
func a() TYPE{ ...CODE... defer b() ...CODE... // 函數執行出了錯誤 return args // 函數b()都會在這裡執行}
但注意,由於Go的範圍採用的是詞法範圍,defer的定義位置決定了它延遲對象能看見的變數值,而不是延遲對象被調用時所能看見的值。
例如:
package mainvar x = 10func main() { a()}func a() { println("start a:",x) // 輸出10 x = 20 defer b(x) x = 30 println("leaving a:",x) // 輸出30 // 調用defer延遲的對象b(),輸出20}func b(x int) { println("start b:",x)}
比較下面的defer:
package mainvar x = 10func main() { a()}func a() int { println("start a:", x) // 輸出10 x = 20 defer func() { println("in defer:", x) // 輸出30 }() x = 30 println("leaving a:", x) // 輸出30 return x}
上面defer延遲的匿名函數輸出的值是30,它看見的不應該是20嗎?先再改成下面的:
package mainvar x = 10func main() { a()}func a() int { println("start a:", x) // 輸出10 x = 20 defer func(x int) { println("in defer:", x) // 輸出20 }(x) x = 30 println("leaving a:", x) // 輸出30 return x}
這個defer延遲的對象中看見的卻是20,這和第一種defer b(x)
是相同的。
原因在於defer延遲的如果是函數,它直接就在它的定義位置處評估好參數、變數。該拷貝傳值的的拷貝傳值,該指標相見的指標相見。所以,對於第(1)和第(3)種情況,在defer的定義位置處,就將x=20拷貝給了延遲的函數參數,所以函數內部操作的一直是x的副本。而第二種情況則是直接指向它所看見的x=20那個變數,則個變數是全域變數,當執行x=30的時候會將其值修改,到執行defer延遲的對象時,它指向的x的值已經是修改過的。
再看下面這個例子,將defer放進一個語句塊中,並在這個語句塊中新聲明一個同名變數x:
func a() int { println("start a:", x) // 輸出10 x = 20 { x := 40 defer func() { println("in defer:", x) // 輸出40 }() } x = 30 println("leaving a:", x) // 輸出30 return x}
上面的defer定義在語句塊中,它能看見的x是語句塊中x=40
,它的x指向的是語句塊中的x。另一方面,當語句塊結束時,x=40
的x會消失,但由於defer的函數中仍有x指向40這個值,所以40這個值仍被defer的函數引用著,它直到defer執行完之後才會被GC回收。所以defer的函數在執行的時候,仍然會輸出40。
如果語句塊內有多個defer,則defer的對象以LIFO(last in first out)的方式執行,也就是說,先定義的defer後執行。
func main() { println("start...") defer println("1") defer println("2") defer println("3") defer println("4") println("end...")}
將輸出:
start...end...4321
defer有什麼用呢?一般用來做善後操作,例如清理垃圾、釋放資源,無論是否報錯都執行defer對象。另一方面,defer可以讓這些善後操作的語句和開始語句放在一起,無論在可讀性上還是安全性上都很有改善,畢竟寫完開始語句就可以直接寫defer語句,永遠也不會忘記關閉、善後等操作。
例如,開啟檔案,關閉檔案的操作寫在一起:
open()defer file.Close()... 操作檔案 ...
以下是defer的一些常用情境:
- 開啟關閉檔案
- 鎖定、釋放鎖
- 建立串連、釋放串連
- 作為結尾輸出結尾資訊
- 清理垃圾(如臨時檔案)
panic()和recover()
panic()用於產生錯誤資訊並終止當前的goroutine,一般將其看作是退出panic()所在函數以及退出調用panic()所在函數的函數。例如,G()中調用F(),F()中調用panic(),則F()退出,G()也退出。
注意,defer關鍵字延遲的對象是函數最後調用的,即使出現了panic也會調用defer延遲的對象。
例如,下面的代碼中,main()中輸出一個start main
之後調用a(),它會輸出start a
,然後就panic了,panic()會輸出panic: panic in a
,然後報錯,終止程式。
func main() { println("start main") a() println("end main")}func a() { println("start a") panic("panic in a") println("end a")}
執行結果如下:
start mainstart apanic: panic in agoroutine 1 [running]:main.a() E:/learning/err.go:14 +0x63main.main() E:/learning/err.go:8 +0x4cexit status 2
注意上面的end a
和end main
都沒有被輸出。
可以使用recover()去捕獲panic()並恢複執行。recover()用於捕捉panic()錯誤,並返回這個錯誤資訊。但注意,即使recover()捕獲到了panic(),但調用含有panic()函數的函數(即上面的G()函數)也會退出,所以如果recover()定義在G()中,則G()中調用F()函數之後的代碼都不會執行(見下面的通用格式)。
以下是比較通用的panic()和recover()的格式:
func main() { G() // 下面的代碼會執行 ...CODE IN MAIN...}func G(){ defer func (){ if str := recover(); str != nil { fmt.Println(str) } }() ...CODE IN G()... // F()的調用必須在defer關鍵字之後 F() // 該函數內下面的代碼不會執行 ...CODE IN G()...}func F() { ...CODE1... panic("error found") // 下面的代碼不會執行 ...CODE IN F()...}
可以使用recover()去捕獲panic()並恢複執行。但以下代碼是錯誤的:
func main() { println("start main") a() println("end main")}func a() { println("start a") panic("panic in a") // 直接放在panic後是錯誤的 panic_str := recover() println(panic_str) println("end a")}
之所以錯誤,是因為panic()一出現就直接退出函數a()和main()了。要想recover()真正捕獲panic(),需要將recover()放在defer的延遲對象中,且defer的定義必須在panic()發生之前。
例如,下面是通用格式的樣本:
package mainimport "fmt"func main() { println("start main") b() println("end main")}func a() { println("start a") panic("panic in a") println("end a")}func b() { println("start b") defer func() { if str := recover(); str != nil { fmt.Println(str) } }() a() println("end b")}
以下是輸出結果:
start mainstart bstart apanic in aend main
注意上面的end b
、end a
都沒有被輸出,但是end main
輸出了。
panic()是內建的函數(在包builtin中),在log
包中也有一個Panic()函數,它調用Print()輸出資訊後,再調用panic()。go doc log Panic
一看便知:
$ go doc log Panicfunc Panic(v ...interface{}) Panic is equivalent to Print() followed by a call to panic().
Go基礎系列:defer、panic和re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