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原型化開發 一、比較結構化系統開發與原型化開發的優缺點
|
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Structured Method) |
原型化開發方法(Prototype Method) |
基本思想 |
在系統建立之前資訊就能被充分理解。它要求嚴格劃分開發階段,用規範的方法與圖表工具有步驟地來完成各階段的工作,每個階段都以規範的文檔資料作為其成果,最終得到滿足使用者預先需要的系統。因為需要預先確定好,開發階段不再接受新的需求,開發人員就像關起來按照步驟悶頭開發,所以這個方法往往也叫封閉式開發方法。 |
開發人員對使用者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就系統的主要需求取得一致意見後,開發一個原型,該原型是由開發人員與使用者合作,共同確定系統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並在較短時間內開發的一個實驗性的、簡單易用的小型系統。原型應該是可以運行的,可以修改的。運行原型,反覆對原型進行“補充需求-修改”這一過程,使之逐步完善,直到使用者對系統滿意為止。 |
優 點 |
(1)邏輯設計與實體設計分開 (2)開發過程中形成一套正常化的文檔,便於後期的修改和維護 (3)可以採用現代化的系統設計手段,降低開發週期以及提高系統穩定性,協調各個功能和部分使之沒有衝突。 |
(1)需求表示清楚,使用者參與度高,使用者滿意度較高 (2)降低啟動階段的風險 (3)系統一邊運行一邊修改,最後縮短了最終產品BATA測試時間 |
缺 點 |
(1)開發週期長 (2)系統對行業通行的功能可能非常強大,但難以適應最為個人化的需求變化 (3)開發過程複雜繁瑣 |
(1)原型法不適用於開發已經有大量已知需求的大型系統 (2)需求捕捉容易忽略記錄整理以及變化曆史,需要藉助其他工具 (3)文檔相對零散,各個功能和部分協調性差,因而難於維護 (4)如果使用者合作不好,盲目錯誤修正,會拖延開發進程 |
適用範圍 |
該方法適用於一些組織相對穩定、業務處理過程規範、需求明確且在一定時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大型複雜系統的開發 |
(1)使用者需求不清,管理及業務不穩定,需求經常變化 (2)規模小,不太複雜 (3)開發資訊系統的終端使用者介面 |
二、少有純粹的系統開發與原型化開發 在複雜變化的MIS開發過程中,很少單純採用上述任何一種方法,因為克服各自的缺點成本還是很高的,往往對於業務處理過程規範、需求明確的部分採用系統開發,而經常變動的功能需求個別維護。 一些曆史悠久的利益既得的MIS開發廠商中,對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的成果(可以認為是原型化開發過程的產品)進行推倒重來式的系統開發,希望能使原型化開發時的系統各個功能和部分更加協調,以便使系統更加穩定,既定需求的部分能更容易維護。 所以,在整個MIS的組成中,對於新的需求基本上是原型化開發。經過較長時間的維護後又往往進行再設計,從而使用系統開發方法。從而很多系統都經曆著和經曆過“局部原型化開發-系統開發”的周而復始的過程。 三、原型化開發方法的要點 1 開發出一個原型 整個原型可能是一個簡單系統,也可能是一個複雜系統的某個簡單新增部分。作為介紹,筆者認為第一個事情是建立一個Form,然後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放置一些相關的控制項,例如: 2 與客戶充分交流,記錄需求,形成文檔 這個時候,響應 Button1 點擊事件開始時一般是空的。但是如果這個時候能進行需求錄入,那麼大大的方便了與使用者的交流,使用者也能在此上下文中準確表述業務需求,體現對使用者的尊重,搜集需求更為暢順。當然,使用者自己輸入需求文本說明或者流程說明,對於開發商來說就更好了。於是我們對 Button1 的點擊事件寫入響應代碼: void __fastcall TForm1::Button1Click(TObject *Sender) { UnternimatedFunction((dobject)this,__FUNC__,L"待定功能",L"001",L"001"); } UnternimatedFunction函數可以指定該功能的介紹、編號及其子號,方便歸檔管理。可以看到,這樣寫還可以把介面和業務分開實現。這麼簡單的寫了之後,開發人員在與使用者交流的時候就可以點擊該按鈕了。點擊之後出現一個需求搜集對話方塊: 點擊“原文描述”按鈕就可以輸入使用者需求的文字描述了。輸入好了之後按“產生文檔”按鈕產生文檔進行曆史儲存。 如果使用者需要用流程圖來描述需求,也可以點擊“流程圖”按鈕,調用 DD 來畫圖: 3 儲存曆史,適時整理 對產生的文檔要儲存好曆史,適時整理,協調好其他功能,不然容易產生各個功能部分的衝突。 [附]幻燈展示
|
下載原型化開發套件 |
運行環境 Composite Bridg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