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汽車行業副總裁Alexander Scheidt)
在傳統商業中,手機和汽車是沒有交集的硬體,但在智能互聯商業生態中則有了充分融合的可能性。IBM進一步認為,以認知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改變人與汽車的關係,未來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動的資料中心與認知中心。未來,智能汽車將取得與智能手機一樣重要的技術生態位置。
新技術導致了新消費的出現。人與未來汽車不再是單向關係,而像今天的人、智能手機與社交網路一樣為網狀關係。未來,不僅人認識車,車也“認識”人,車主的身份可以漫遊到任意一輛車上,“訂閱模式”和“共用模式”等將極大改變未來的汽車商業生態。這是“IBM汽車行業2025展望”的最新結果。
2015年上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分兩次進行了“汽車2025”展望調研,與全球汽車行業高管和主流消費者探討了2025年汽車行業發展趨勢。其中,2015年調研了全球175個汽車行業高管,2016年調研了全球16個最大汽車市場的16469名消費者。兩次調研的結果都顯示,在互聯汽車時代,人、汽車、行業、社會這四者之間的邊界正在消失。
新技術:認知計算、資料分析和車連網
Alexander Scheidt是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汽車行業副總裁,他對未來汽車有自己的理解:“未來,人們將更多地生活在汽車裡,汽車將成為客廳或辦公室的延伸情境。”這背後是未來汽車將具備的六大技術,六大技術的背後則是認知計算、資料分析和車連網技術平台。
根據“IBM汽車2025”展望,全球汽車行業高管和主流消費者們最感興趣的未來六大汽車技術:自修複、自學習、自配置、自整合、自主駕駛和自主社交。自修複指對汽車自身的分析、預測和自動維護,自學習指自動學習車內人的資料,自配置指把個人移動偏好自動設定到汽車上、自整合指與車連網其它智慧型裝置的自動資訊整合、自主社交與自主駕駛指無需人為幹預的汽車社交與駕駛。其中,中國消費者對自主駕駛、自主社交和自修複最感興趣。
當然,不同的汽車廠商對於這六大技術有不同的理解,但一個總體的趨勢是高度自主化的未來汽車。正如《人類簡史》所描述的人類曆史大趨勢:事物總是驚人地走向全球化統一形態。汽車也概莫能外,未來汽車將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全球同質化,差別就在於增值的智慧型服務,這將是一個由認知計算、資料分析和車連網驅動的自主化汽車技術生態。
“未來,汽車與人首先是互相認識、互相瞭解。”Alexander說,“比如,你在上班的途中想買杯咖啡,汽車會推薦哪家咖啡店不用排隊、是否有打折的牛角麵包、路況如何等,然後根據選擇把你帶到咖啡店去。”
(為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汽車行業總經理王濤)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汽車行業總經理王濤介紹說,IBM擁有30多項移動物體精確定位及分析的技術專利,通過資料轉送、儲存、計算分析,提供即時交通狀況、環境分析及基於位置的天氣預報等,並在資料分析、精確地理定位基礎上為汽車服務商提供跨界經營的新商機。目前,IBM正在與全球領先的整車製造商緊密合作,應用該項技術實現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多方面未來汽車的移動領域應用。 IBM還與寶馬、平治、福特、本田、標緻雪鐵龍等整車廠商在互聯汽車、資料分析和物聯網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而為這一切賦予無限發展與想象空間的則是IBM認知計算。在2015年9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上,IBM推出了面向汽車行業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就是基於Watson IoT認知物聯網技術。認知物聯網結合了IBM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和機器自學習技術,加上已有的大資料和即時資料分析能力,為未來汽車打造了全球統一的自主化智能技術平台。
新消費:數字服務與共用經濟
與技術生態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消費者的消費方式。特別是在Uber等新型出行方式和共用經濟理念的影響下,消費者對於汽車的消費態度、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在增值數字服務方面,根據“IBM汽車2025”展望,資訊、娛樂、商務、健康、管家、教育和地理位置服務是消費者最感興趣的六大數字汽車服務。在新興汽車市場的所有年齡段中,資訊和健康服務(心臟狀況監測或血壓監測等)受到的關注程度最高。而在成熟汽車市場中,受關注程度最高的是資訊、娛樂(音樂、視頻和社交等)及商務服務(零售支付等)。
有趣的是,在所有受訪消費者中,地理位置服務和教育服務受到的關注程度最低。對於教育服務來說,這有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出現針對片段化開車情境的教育軟體產品。對於地理位置服務來說,調研結果則說明了消費者其實並不喜歡隨機的片段化營銷,而在這方面認知計算則可以把片段化的地理位置服務整合起來。
在購買汽車意願方面,35歲以上主力汽車消費人群中,有24%將在未來十年減少私家車擁有量、採用拼車出行的人數將增加2.3倍,在中國這兩個數字分別為17%和1.1倍。換句話說,就是有更多的消費者願意轉向共用使用汽車的方式。
39%的受訪者認為汽車共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項。隨之,出現了三種車輛所有權:私人車主、訂閱模式和共用車主。私人車主即指單一車主,訂閱模式即指租車和拼車模式,而共用車主則指多人共用單一車輛所有權的方式。共用車主是一種新興的車輛所有權方式,包括了分擔保險、保養、成本等責任與義務。
汽車商業生態必須要關注和重視這些消費行為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中國城市汙染的加重,電動車勢必要在城市中興起,那麼周末和節假日租一輛非電動車到較遠的地方旅行就將成為常態。“整個汽車產業鏈都將重新調整,圍繞消費者的生活,在多種數字服務和使用模式之間實現無縫切換。”王濤表示。
新商業生態:消費者和自主汽車參與的眾包創新
在基於認知計算、資料分析和車連網的全球統一化汽車智能技術平台上,消費者和自主汽車將有機會參與到汽車和服務的研發及創新過程。
首先是消費者必然將成為未來汽車和汽車服務研發過程的一部分。類似於小米使用者參與小米手機和服務的研發過程一樣,數字和社交技術吸引消費者直接參与到新汽車移動解決方案的創新過程。33%的“IBM汽車2025”受訪消費者表示,已經在其他行業中參與了新產品的意見徵集環節。
除了傳統的消費者調研手段外,許多消費者還希望通過線上提交想法、參與設計遊戲和比賽,更深入地參與汽車服務的研發。令人驚訝的是,高達37%的受訪消費者表示,他們很有可能允許將其駕駛和移動資料作為設計輸入源。
其次是自主汽車也將參與到未來汽車和汽車服務研發過程。這一點並不在“IBM汽車2025”的調研結果裡,但基於認知計算的未來“自主”汽車,不但具有獨立的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所有互聯的認知汽車間形成集體式自主思維。
認知計算是基於人工智慧演算法,而人工智慧演算法能與資料同步進化。簡單來說,一個人開一年車的資料與365輛車開一天的資料相當,那麼一年的“進化過程”就被壓縮到了一天。此外,自主汽車不僅能感知車內資料,還能感知車輛周邊資料。
當有上億輛基於認知計算的自主汽車跑在全球各個角落的時候,彼此串連起來的機器認知網路和形成的自主機器思維,無疑將極大地反過來作用於汽車和汽車服務的研發過程,甚至是整個汽車商業生態的再發明和再創造。
今天的商業和社會正處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不僅見證了Watson認知計算和認知商業的大規模普及,也見證了格力等“神話”公司的營收暴跌,以及有21年歷史的Yahoo尋求被出售。“IBM汽車2025展望”及時揭示了一個未來汽車商業生態,而這或將成為社會經濟下一波重大發展機遇的指導。
附IBM汽車行業參考案例:
- 本田汽車。2016年3月,IBM宣布本田研發部門將採用IBMWatson物聯網 (IoT) 技術監控並分析來自一級方程式(F1)賽車中160多個感應器的資料,包括溫度、壓力和動力水平等資料直接分享到雲中進行即時分析。車手和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即時資料分析,最佳化車輛效能並提高燃油效率,做出即時比賽決策。
- 福特汽車。2016年1月,福特宣布與IBM合作,共同研發“智能移動試驗平台”。該平台可以協助使用者尋找停車位,並分析即時路況給使用者提供最優的出行選擇。基于海量資料分析,“智能移動試驗平台”協助使用者獲得更好的出行體驗。
- 戴姆勒公司。2014年10月,戴姆勒旗下子公司moovel GmbH選擇使用來自IBM SoftLayer的雲基礎設施作為其拼車手機應用程式car2go的運行平台,向全球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協助他們找到最便宜或距離最短的出行路線。此外,IBM的管理服務及DevOps服務協助moovel GmbH加快軟體開發和更新速度。
- PSA標緻雪鐵龍。2014年5月,PSA標緻雪鐵龍宣布與IBM合作,採用IBM大資料與分析和IBM MobileFirst解決方案,為互聯汽車提供定製服務。雙方將來自車輛、手機、交通號誌、燈光和其他渠道的海量資料整合在一起,並進行即時分析。
- 寶馬集團。2014年3月,寶馬集團宣布選擇採用IBM巨量資料與分析技術來最佳化產品以及維修和保養活動,預測性分析技術可協助寶馬在新車發布前進行缺陷檢測和修複。分析內容包括產品和開發資料,以及在全球範圍內收集和評估的保修、診斷及維修資訊,IBM SPSS預測性分析軟體可協助彙集和分析來自多種資料來源的資料和最新修理廠報告的詳細資料。
- 德國大陸集團。IBM與德國大陸集團持續合作,近期合作包括採用IBM MessageSight、IBM InfoSphere Streams和IBM IoT for Automotive solution,為大陸集團電子地平線(eHorizon)解決方案管理複雜的資料流及資料分析,該電子地平線解決方案使用電子地圖和眾包資料來預測路況。
- IBM還在多個領域與美國HughesTelematics, Inc. (HTI)、德國Daimler Fleetboard GmbH、德國Robert Bosch GmbH等互聯汽車服務提供者展開合作,推廣IBM認知計算、資料分析和物聯網技術平台。
(文/寧川)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雲科技時代》 號:CloudTechTime】
IBM汽車2025展望:新技術與新消費下的未來汽車商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