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小公司也可做全球生意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全球性的生意只與那些“巨無霸”級的跨國公司有關,其實這個觀點早該放到箱子底兒裡壓著了。在今日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公司一樣可以成功,做大買賣。澳大利亞的Rip Curl 公司和新西蘭的Angler Accessries公司就是最好的證明。
Rip Curl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沒有離開澳洲著名的貝爾海灘,這是一個衝浪的天堂。公司的業務也圍繞著衝浪運動產品,現在公司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的品牌,每年有1.5億美元的淨利潤,而且70%的產品出口國外。雖然公司的規模只有普通庭院那麼大,但1.5億美元的淨利潤與公司的規模並不矛盾,公司的老闆和職員們仍可以輕鬆地享受生活,並且大家都參與一個很好的體育運動—衝浪,一方面,鍛煉了身體,另一方面,實驗了自己的產品。這也成為Rip Curl公司的企業文化,讓娛樂成為工作。
這是否有些不可思議呢?其實,這樣的公司在西方比比皆是,他們通過設計、實驗來推出產品,而自身卻沒有工廠,這其中最讓人熟悉的就是NIKE公司。這家公司實際上只有工作室而已,但卻成為運動品牌的先鋒,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小公司”有“大智慧”的另一個例子是新西蘭的Angler Accessries公司,1998年,這家公司因為對新西蘭的外匯交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受到新西蘭貿易與發展委員會嘉獎。而它的產品就是很簡單的手工製作的漁網,這些漁網在日本、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等國家的市場中熱銷,當然也包括新西蘭本土。但是本土生意只佔1.25%,55%的市場在美國和日本。與澳大利亞的Rip Curl 公司“異曲同工”的是,Angler Accessries公司只是一個六個人的團隊:三個全職的職工加上三個兼職的職工。
為什麼小公司做大生意的案例在西方社會如此之多呢?有專家分析,主要原因是他們站在了經濟金字塔的頂端,食物鏈的第一環節。他們利用了知識資本,掌握了轉化知識為企業的發展核心,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創造高利潤。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小公司的定位非常準確。一是要定位於全球市場,瞭解地球村的概念,兩個公司的總經理把這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被動的反應,主要是從外國公司進口或向外國公司出口,這樣就會受到外國的牽制,很少甚至沒有主動權。現在中國很多公司風風火火地討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其實我們只處於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公司被別人反傾銷訴訟的幾率特別大,罰款也就少不了。第二階段,是原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僱傭外國的代理或與外國工業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第三階段,是建立國際性的運作,在外國建立分公司,拓展業務。第四階段,是全球性市場,可以通過特許經營、策略聯盟、投資入股、附屬公司、網路營銷等多方位手段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