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富士康打著“一流的客戶,二流的裝置,三流的管理”口號壓榨我們的同齡人時,我們不能再無動於衷。無論從年齡還是處境,都不允許我們再打著“閑話”與“閑談”的口吻去討論一些專有名詞,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學習和模仿所有可以學習和模仿的先進事物,直到組建起我們自己的帝國。
目前,許多外企,尤其是開發類的,在同仁眼裡代表著光鮮,代表著良好的組織與流程規範,代表著完善的福利制度,也代表著相對高的薪酬。但我們需要繞開作為一個普通員工的表象誘惑,仔細分析和學習它們的經營之道。
生產、開發基地,尤其是外包產業來到中國,對主體企業來說,是以離岸經營模式組建的子公司。離岸經營實質上就是發揮了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
早期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發生在原材料和產品總成本的對比,這個粒度相對較粗,也跟當時的交通運輸、價值載體有關;資訊技術的發展,以互連網為傳播途徑的Express Connect,電子資料所組成的新型價值品,都鋪就了全球化的道路。在此時,大量企業通過對職能和流程的重組,促進更高度的分工化,從而分拆和轉移各項職能,達到充分利用各種各樣的比較優勢的目標。
從最初的貿易開放與壁壘的爭議一樣,離岸經營也曾經引發過相當強烈的爭論。但至少在目前,以企業這個個體來講,實施離岸經營的公司均在受益。可以參考麥肯錫文檔《離岸經營:雙贏之舉?》
現在中國很多國內企業也在採用外包這一模式,但它很多時候顯得非常盲目,更像以前的建築承包商模式,因為外包商自身的成熟度等級有限,很難發展壯大,從而,交付的產品無論從品質還是進度,都難令甲方滿意,於是,許多甲方又將項目移回本公司,甚至無利可圖的乙方又將項目轉包給成本更低的丙方、丁方,品質進一步下滑,時間進一步延後……
避免這種“雙輸模式”,其實並不需要有多少革新或創造性的東西。分析離岸經營的特點,不難發現,商務程序重組是第一步。只有將業務梳理清晰、讓職能單一化之後,才能對各項業務進行分拆,確定部門A做什麼,部門B又做什麼,A與B如何協作,這樣,A或B就可以由兩個組織上不相干的集體協作完成業務了。全部轉包除了完整的成本轉嫁之外,沒有任何可取之處,合作商看不到盈利,也難保障交付的價值。
如何確定業務是否外包?依照人力成本的比較優勢,簡單地說,我們擅長做什麼,他們又擅長做什麼,我們能夠留下什麼樣的人,他們又能夠提供什麼樣的人。至於業務的核心度和重要度,已經包含在其中了。
對於並不想採取外包模式,規模也較小的企業,個人認為商務程序重組的意義不大。公司轉來轉去就那麼幾個現人,老實搞好作坊式生產,建立良好同事友誼更加突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