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工廠是否真的可能存在?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一點說明:作為程式員,通常心裡是討厭軟體工廠的,但很多時候問題自身皆有其內在理性,並不以個人的偏好而改變其發展的軌跡。

所以程式員一旦談及和自身喜好相關的問題時,尤其要摒絕個人好惡,否則就會離問題的真相越來越遠,而只有一腔情緒。

 

 

就我個人觀察軟體工廠大致處在這樣一種地位:經營管理者迫於成本的壓力,總是潛在的期望其可能實現;而程式員群體自身則總是對其嗤之以鼻。

 

 

為什麼在經營層面軟體工廠有如此大的誘惑力?

 

這不難理解,如果軟體可以用工廠的模式來運作,那麼程式員的可替換性將被無限強化,這樣軟體開發的成本就可以大幅度降低。

看看近二十年來中國製造的影響,就可以理解這種廉價勞動力所蘊含的巨大殺傷力。

經營層面話題可以無限豐富,但永遠也無法擺脫的則是永恒的利益,而這些利益又是不得不爭。

外包,外協人員所有這些東西的出現貌似偶然,但終究是利益驅動。

同樣的原因,很多人也總是忘不了軟體工廠。

 

 

但軟體工廠的方向實在是錯誤的,這種錯誤不在於口水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於使用軟體工廠模式投入產出比很低,一樣會照成利益上的損失,而非相反。

 

工廠的特徵是按照既定的工藝流程,大批量生產同樣的東西,這時候通常會有規模效益。

而軟體開發是通過明確概念和邏輯來一次性的創造東西,這時候的特徵是規模不經濟(diseconomy of scale)。

這點是有很多工程資料可以支撐的。

 

這也就意味著,創造,創新性的東西是無法和工廠的特徵相結合的,而更類似於某種工藝的確認過程。

 

 

勉強為軟體開發匯入原廠模式時,很多人會努力切分想(設計)和做(編碼)。

這裡的問題在於軟體開發中想和做是無法切的乾淨利落的,想約定了做的方向,但做的過程中必然帶著對想的深化。

 

對於全新的開發,不管需求分析還是架構設計都很難擺脫迭代的特徵,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全員參與及積極的溝通。

獨裁體制會阻塞這種資訊迴路,進而降低效率。

 

 

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公式來做些推導:

 

 生產率:Productivity =  Scale/MM  單位:KSLOC/MM

其中,Scale代表最終軟體產品的規模,我們用程式碼來做度量規模的單位。

MM則是開發此軟體產品所花費的人月。

而與此同時,Scale = Coding Speed *Coding MM。

 

Coding Speed是指一個程式員編寫代碼的速度(不是指生產率),而Coding MM則是指所有程式員 用來編碼的時間。

把這兩個簡單的公式合在一起,生產率的公式將變為:

 

Productivity =  Coding Speed* CodingMM/Total MM  單位:KSLOC/MM

如果我們假設Coding Speed是一個程式員寫出Bug最少,品質最佳代碼的時間,那麼顯然生產率主要和程式員的能力以及編碼所投入的時間有關。

而軟體工廠模式恰恰與此相反,編碼速度較低,耗費在溝通上時間會多,所以生產率大致上是低的。

 

 

順道一提:李開複先生的公司叫創新工廠,這很有意思,從本質上看,專註創新的一定不是工廠,而工廠的使命也一定不主要是創新。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名字,只是不知道從何而來。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