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類要實現一個介面,則必須實現該介面裡面的所有的方法
Java 中的返回的類型是介面,但是介面是不能執行個體化,但是介面可以聲明一個引用,指向其實作類別,也就是說,在實際中傳回值都是這個介面的實作類別的對象。這點就是物件導向的一大特點。
記住一句話:屬性看左邊,方法看右邊,比如:
interface a = new class1();
那麼如果在介面和 class1裡面都有一個同樣的屬性聲明,比如在介面裡面聲明:int num=5; 在類裡面同樣聲明了: int num=6;
那麼:a.num=5,因為預設情況下,介面裡面的屬性都是用 public static final 修飾的,所以不能被其實作類別去修改,當調用方法的時候,是看右邊,
如:a.method(),那麼調用的就是介面的執行個體化類裡面的方法
Java 介面的引用(這裡就是那個 a)其實就是藉助於 建立一個實現該介面 的類 的對象(簡單點就是藉助一個對象),來對介面自身內部的屬性和方法進行操作,當然這裡的對方法的操作調用的是其實作類別裡面的具體實現的方法。用介面聲明一個引用來指向其具體的實作類別的對象的好處就是該引用只能調用實作類別裡面所包含的介面的方法,而不能調用除了介面裡面的方法意外的只屬於實作類別的方法。我們都知道一個介面可以被不同的實作類別所實現,當然這些不同的實作類別在實現介面的方法的時候,所定義的具體的功能是不同的,所以一個介面的引用可以根據具體的要求來指向具體的實作類別。但是它並不等同於其實作類別 的對象,因為這個引用只能操作介面自身的屬性和方法,而不能操作其實作類別裡面的除了介面方法以外的方法,
比如:
public interface A{ public void hello();} public class B implements A{ public void hello{ System.out.println("hello!"); } public void test{ System.out.println("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 a=new B(); a.hello(); a.test(); }
其中 a.hello(): 可以列印出 hello ,但是 a.test(); 則不能列印出 hello,那麼如果想用 a 來調用 B 類裡面的 test 方法,就需要做一個強制類型轉換 (B(a)).test(); 轉換為 B 類型的對象就可以對齊調用
用介面聲明一個引用的好處是別人不知道你是如何?該介面裡面的方法的,也就是不知道介面的實作類別 B 的源碼,只能用介面的引用去調用 B 的方法實現相應的功能,就像汽車的發動機,你知道怎麼用這個發動機,但是你不知道該發動機是如何用什麼技術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