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例模式是限制了一個類只能有一個執行個體,對象池模式則是限制一個類執行個體的個數。對象池類就像是一個對象管理員,它以Static列表(也就是裝對象的池子)的形式存儲存某個執行個體數受限的類的執行個體,每一個執行個體還要加一個標記,標記該執行個體是否被佔用。當類初始化的時候,這個對象池就被初始化了,執行個體就被建立出來。然後,使用者可以向這個類索取執行個體,如果池中所有的執行個體都已經被佔用了,那麼拋出異常。使用者用完以後,還要把執行個體“還”回來,即釋放佔用。對象池類的成員應該都是靜態。使用者也不應該能訪問池子裡裝著的對象的建構函式,以防使用者繞開對象池建立執行個體。書上說這個模式會用在資料庫連接的管理上。比如,每個使用者的串連數是有限的,這樣每個串連就是一個池子裡的一個對象,“串連池”類就可以控制串連數了。
Java對象的生命週期分析
Java對象的生命週期大致包括三個階段:對象的建立,對象的使用,對象的清除。因此,對象的生命週期長度可用如下的運算式表示:T = T1 + T2 +T3。其中T1表示對象的建立時間,T2表示對象的使用時間,而T3則表示其清除時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T2是真正有效時間,而T1、T3則是對象本身的開銷。下面再看看T1、T3在對象的整個生命週期中所佔的比例。
我們知道,Java對象是通過建構函式來建立的,在這一過程中,該建構函式鏈中的所有建構函式也都會被自動調用。另外,預設情況下,調用類的建構函式時,Java會把變數初始化成確定的值:所有的對象被設定成null,整數變數(byte、short、int、long)設定成0,float和double變數設定成0.0,邏輯值設定成false。所以用new關鍵字來建立一個對象的時間開銷是很大的,如表1所示。
表1 一些操作所耗費時間的對照表
運算操作 |
樣本 |
標準化時間 |
本地賦值 |
i = n |
1.0 |
執行個體賦值 |
this.i = n |
1.2 |
方法調用 |
Funct() |
5.9 |
建立對象 |
New Object() |
980 |
建立數組 |
New int[10] |
3100 |
從表1可以看出,建立一個對象需要980個單位的時間,是本地賦值時間的980倍,是方法調用時間的166倍,而若建立一個數組所花費的時間就更多了。
再看清除對象的過程。我們知道,Java語言的一個優勢,就是Java程式員勿需再像C/C++程式員那樣,顯式地釋放對象,而由稱為垃圾收集器(Garbage Collector)的自動記憶體管理系統,定時或在記憶體凸現出不足時,自動回收垃圾對象所佔的記憶體。凡事有利總也有弊,這雖然為Java程式設計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同時它也帶來了較大的效能開銷。這種開銷包括兩方面,首先是對象管理開銷,GC為了能夠正確釋放對象,它必須監控每一個對象的運行狀態,包括對象的申請、引用、被引用、賦值等。其次,在GC開始回收“垃圾”對象時,系統會暫停應用程式的執行,而獨自佔用CPU。
因此,如果要改善應用程式的效能,一方面應盡量減少建立新對象的次數;同時,還應盡量減少T1、T3的時間,而這些均可以通過對象池技術來實現。
對象池技術的基本原理
對象池技術基本原理的核心有兩點:緩衝和共用,即對於那些被頻繁使用的對象,在使用完後,不立即將它們釋放,而是將它們緩衝起來,以供後續的應用程式重複使用,從而減少建立對象和釋放對象的次數,進而改善應用程式的效能。事實上,由於對象池技術將對象限制在一定的數量,也有效地減少了應用程式記憶體上的開銷。
對象池使用的基本思路是:
將用過的對象儲存起來,等下一次需要這種對象的時候,再拿出來重複使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頻繁建立對象所造成的開銷。 並非所有對象都適合拿來池化――因為維護對象池也要造成一定開銷。對產生時開銷不大的對象進行池化,反而可能會出現“維護對象池的開銷”大於“產生新對象的開銷”,從而使效能降低的情況。但是對於產生時開銷可觀的對象,池化技術就是提高效能的有效原則了。下面是構建對象池的一個例子:
public class ObjectPool { private int numObjects = 10; // 對象池的大小 private int maxObjects = 50; // 對象池最大的大小 private Vector objects = null; //存放對象池中對象的向量( PooledObject類型) public ObjectPool() { } /*** 建立一個對象池***/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createPool(){ // 確保對象池沒有建立。如果建立了,儲存對象的向量 objects 不會為空白 if (objects != null) { return; // 如果己經建立,則返回 } // 建立儲存對象的向量 , 初始時有 0 個元素 objects = new Vector(); // 根據 numObjects 中設定的值,迴圈建立指定數目的對象 for (int x = 0; x < numObjects; x++) { if ((objects.size() == 0)&&this.objects.size() <this.maxObjects) { Object obj = new Obj(); objects.addElement(new PooledObject(obj)); } } } public synchronized Object getObject(){ // 確保對象池己被建立 if (objects == null) { return null; // 對象池還沒建立,則返回 null } Object conn = getFreeObject(); // 獲得一個可用的對象 // 如果目前沒有可以使用的對象,即所有的對象都在使用中 while (conn == null) { wait(250); conn = getFreeObject(); // 重新再試,直到獲得可用的對象,如果 // getFreeObject() 返回的為 null,則表明建立一批對象後也不可獲得可用對象 } return conn;// 返回獲得的可用的對象 } /** * 本函數從對象池對象 objects 中返回一個可用的的對象,如果 * 當前沒有可用的對象,則建立幾個對象,並放入對象池中。 * 如果建立後,所有的對象都在使用中,則返回 null */ private Object getFreeObject(){ // 從對象池中獲得一個可用的對象 Object obj = findFreeObject(); if (obj == null) { createObjects(incrementalObjects); //如果目前對象池中沒有可用的對象,建立一些對象 // 重新從池中尋找是否有可用對象 obj = findFreeObject(); // 如果建立對象後仍獲得不到可用的對象,則返回 null if (obj == null) { return null; } } return obj; } /** * 尋找對象池中所有的對象,尋找一個可用的對象, * 如果沒有可用的對象,返回 null */ private Object findFreeObject(){ Object obj = null; PooledObject pObj = null; // 獲得對象池向量中所有的對象 Enumeration enumerate = objects.elements(); // 遍曆所有的對象,看是否有可用的對象 while (enumerate.hasMoreElements()) { pObj = (PooledObject) enumerate.nextElement(); // 如果此對象不忙,則獲得它的對象並把它設為忙 if (!pObj.isBusy()) { obj = pObj.getObject(); pObj.setBusy(true); } return obj;// 返回找到到的可用對象 } /** * 此函數返回一個對象到對象池中,並把此對象置為空白閑。 * 所有使用對象池獲得的對象均應在不使用此對象時返回它。 */ public void returnObject(Object obj) { // 確保對象池存在,如果對象沒有建立(不存在),直接返回 if (objects == null) { return; } PooledObject pObj = null; Enumeration enumerate = objects.elements(); // 遍曆對象池中的所有對象,找到這個要返回的對象對象 while (enumerate.hasMoreElements()) { pObj = (PooledObject) enumerate.nextElement(); // 先找到對象池中的要返回的對象對象 if (obj == pObj.getObject()) { // 找到了 , 設定此對象為空白閑狀態 pObj.setBusy(false); break; } } } /** * 關閉對象池中所有的對象,並清Null 物件池。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closeObjectPool() { // 確保對象池存在,如果不存在,返回 if (objects == null) { return; } PooledObject pObj = null; Enumeration enumerate = objects.elements(); while (enumerate.hasMoreElements()) { pObj = (PooledObject) enumerate.nextElement(); // 如果忙,等 5 秒 if (pObj.isBusy()) { wait(5000); // 等 5 秒 } // 從對象池向量中刪除它 objects.removeElement(pObj); } // 置對象池為空白 objects = null; } /** * 使程式等待給定的毫秒數 */ private void wait(int mSeconds) { try { Thread.sleep(mSeconds);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 * 內部使用的用於儲存對象池中對象的類。 * 此類中有兩個成員,一個是對象,另一個是指示此對象是否正在使用的標誌 。 */ class PooledObject { Object objection = null;// 對象 boolean busy = false; // 此對象是否正在使用的標誌,預設沒有正在使用 // 建構函式,根據一個 Object 構告一個 PooledObject 對象 public PooledObject(Object objection) { this.objection = objection; } // 返回此對象中的對象 public Object getObject() { return objection; } // 設定此對象的,對象 public void setObject(Object objection) { this.objection = objection; } // 獲得對象對象是否忙 public boolean isBusy() { return busy; } // 設定對象的對象正在忙 public void setBusy(boolean busy) { this.busy = busy; } } } 測試類別:代碼如下: public class ObjectPool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ObjectPool objPool = new ObjectPool(); objPool.createPool(); Object obj = objPool.getObject(); returnObject(obj); objPool.closeObjectPoo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