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為企業做軟體諮詢的原因,我們經常把精益理念推介給我們的客戶,以期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精益理念在製造業界備受推崇,並作為一種實用的管理技術為許多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功。
20世紀初,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立了流水線生產。這種生產方式通過以標準化、大批量生產為標誌,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使汽車從奢侈品變成了福士化的交通工具,因而發展為最普遍的生產方式。20世紀50年代,日本豐田公司創立了以精益理論為核心的豐田生產模式,在這種方式下快速成長的豐田公司,只需要用原來一半的人力,一半的製造空間和投入資金,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在保證品質和提高產量的同時,他們所花費的在產品開發和交貨的時間,也遠比大批量生產更有效益。
所謂精益生產,簡單來說:精,即少而精,是指不投人多餘的生產要素,只是在適當的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市場急需產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產品);益,即所有經營活動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經濟性。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的基本原則:
1. 以客戶的觀點確定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去掉生產過程中的多餘消耗,不將額外成本轉嫁給客戶。就是將企業和客戶的利益統一起來,使企業自身和客戶都從中受益。
2. 識別價值流,是指在價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動。哪些是可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動。精益生產將所有業務過程中消耗了資源而不增值活動叫做浪費,識別價值流就是發現浪費和消滅浪費。
3. 流動生產,就是建立在時間基礎上,使組成產品的材料或工件無障礙地流動在生產系統中,不會造成停滯。例如對每個過程和每個產品進行嚴格控制,避免過失、廢品和返工造成過程的中斷、迴流;為“價值流”流動創造前提條件,使用正確規模資源,並保證環境裝置的完好性,避免瓶頸造成的阻塞,從而實現連續流動。
4. 需求拉動,就是按客戶的需求投入和產出,使客戶精確地在他們需要的時間得到需要的東西。在生產過程中,就是把你的下一個工序當作你的客戶,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按正確的路線,把正確的物料送到正確的地點,每次都剛好及時。
5. 持續改進,盡善盡美。就是通過盡善盡美的價值創造過程(包括設計、製造和對產品或服務整個生命週期的支援)為客戶提供盡善美的價值。企業必須不斷地用價值串流分析方法找出更隱藏的浪費,做進一步地改進;而改進的結果必然是價值流動速度的加快。
對比我們日常的軟體過程,我們發現,我們完成的產品中包含了很多客戶不是真正需要的功能屬性,使用者無奈地適應著我們的軟體。我們的開發活動中,缺少很多必要的東西,來協助我們規劃監控項目,保證品質品質,節約資源和成本,另一方面,我們卻在繁冗無謂的流程消耗著熱情和生命。由於開發過程缺乏有效規劃而流動性不佳,計劃無法得到有效執行,經常延誤交期。組織內部沒有形成持續改進的文化,我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重複著過去的錯誤,做著低效而沒有意思的重複。面對這些,我想我們的軟體過程是否可以借鑒製造業的成功經驗,用系統的方法把精益思想匯入軟體過程中從中得到進步呢?
以上想法是開發這個部落格的初衷,歡迎關注軟體過程的朋友們,一同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