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命令可以顯示Linux系統中閒置、已用的實體記憶體及swap記憶體,及被核心使用的buffer。在Linux系統監控的工具中,free命令是最經常使用的命令之一。本文介紹free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數值解釋。
在Windows系統中查看記憶體的使用方式很簡單,想必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那麼在Linux系統如何查看記憶體使用量情況呢?下面和大家分享在Linux系統下查看記憶體使用量情況的free命令:
51CTO編輯精選:Linux監控工具大全
- [root@scs-2 tmp]# free
-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 Mem: 3266180 3250004 16176 0 110652 2668236
- -/+ buffers/cache: 471116 2795064
- Swap: 2048276 80160 1968116
下面是對這些數值的解釋:
total:總計實體記憶體的大小。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Shared:多個進程共用的記憶體總額。
Buffers/cached:磁碟緩衝的大小。
第三行(-/+ buffers/cached):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第四行就不多解釋了。
區別:第二行(mem)的used/free與第三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區別。 這兩個的區別在於使用的角度來看,第一行是從OS的角度來看,因為對於OS,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記憶體是16176KB,已用記憶體是3250004KB,其中包括,核心(OS)使用+Application(X, 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三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式角度來看,對於應用程式來說,buffers/cached 是等於可用的,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檔案讀取的效能,當應用程式需在用到記憶體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從應用程式的角度來說,可用記憶體=系統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如上例:
2795064=16176+110652+2668236
接下來解釋什麼時候記憶體會被交換,以及按什麼方交換。 當可用記憶體少於額定值的時候,就會開會進行交換。
如何看額定值:
- cat /proc/meminfo
- [root@scs-2 tmp]# cat /proc/meminfo
- MemTotal: 3266180 kB
- MemFree: 17456 kB
- Buffers: 111328 kB
- Cached: 2664024 kB
- SwapCached: 0 kB
- Active: 467236 kB
- Inactive: 2644928 kB
- HighTotal: 0 kB
- HighFree: 0 kB
- LowTotal: 3266180 kB
- LowFree: 17456 kB
- SwapTotal: 2048276 kB
- SwapFree: 1968116 kB
- Dirty: 8 kB
- Writeback: 0 kB
- Mapped: 345360 kB
- Slab: 112344 kB
- Committed_AS: 535292 kB
- PageTables: 2340 kB
- VmallocTotal: 536870911 kB
- VmallocUsed: 272696 kB
- VmallocChunk: 536598175 kB
- HugePages_Total: 0
- HugePages_Free: 0
- Hugepagesize: 2048 kB
用free -m查看的結果:
- [root@scs-2 tmp]# free -m
-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 Mem: 3189 3173 16 0 107 2605
- -/+ buffers/cache: 460 2729
- Swap: 2000 78 1921
查看/proc/kcore檔案的大小(記憶體鏡像):
- [root@scs-2 tmp]# ll -h /proc/kcore
- -r——– 1 root root 4.1G Jun 12 12:04 /proc/kcore
備忘:佔用記憶體的測量
測量一個進程佔用了多少記憶體,Linux系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方便的方法,/proc目錄為我們提供了所有的資訊,實際上top等工具也通過這裡來擷取相應的資訊。
- /proc/meminfo 機器的記憶體使用量資訊
- /proc/pid/maps pid為進程號,顯示當前進程所佔用的虛擬位址。
- /proc/pid/statm 進程所佔用的記憶體
- [root@localhost ~]# cat /proc/self/statm
- 654 57 44 0 0 334 0
輸出解釋
CPU 以及CPU0。。。的每行的每個參數意思(以第一行為例)為:
參數 解釋 /proc//status
Size (pages) 任務虛擬位址空間的大小 VmSize/4
Resident(pages) 應用程式正在使用的實體記憶體的大小 VmRSS/4
Shared(pages) 共用頁數 0
Trs(pages) 程式所擁有的可執行虛擬記憶體的大小 VmExe/4
Lrs(pages) 被映像到任務的虛擬記憶體空間的庫的大小 VmLib/4
Drs(pages) 程式資料區段和使用者態的棧的大小 (VmData+ VmStk )4
dt(pages) 04
查看機器可用記憶體
- /proc/28248/>free
-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 Mem: 1023788 926400 97388 0 134668 503688
- -/+ buffers/cache: 288044 735744
- Swap: 1959920 89608 1870312
我們通過free命令查看機器空閑記憶體時,會發現free的值很小。這主要是因為,在Linux系統中有這麼一種思想,記憶體不用白不用,因此它儘可能的cache和buffer一些資料,以方便下次使用。但實際上這些記憶體也是可以立刻拿來使用的。
所以 空閑記憶體=free+buffers+cached=total-used
Linux通常按一定的演算法把常用的資料載入到系統的虛擬記憶體buffers和cached中,以便於使用者程式在訪問系統資源更快。而由free查看到的buffers是用於存放中繼資料,而cached是用於存放真實的檔案內容。
top---and ----ps
這兩個工具在記憶體監視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一併說一下:
下面top裡的VIRT相當於ps 裡的VSZ:指用於這個任務的總虛擬記憶體(虛擬記憶體包括實體記憶體和swap交換分區),包括所有的代碼、資料、共用庫以及已經被out到swap分區的資料。/* The total amount of virtual memory used by the task. It includes
all code, data and shared libraries plus pages that have been swapped out.*/
而top裡的RES 相當於ps 裡的RSS: 指用於這個任務的沒被out到swap分區的總實體記憶體/* resident set size, the non-swapped physical memory that a task has used */
top裡的%MEM:指這個任務的RES佔總實體記憶體的比率/* Memory usage (RES) A task's currently used share of available physical memory.*/
vmstat是Virtual Meomory Statistics(虛擬記憶體統計)的縮寫,可對作業系統的虛擬記憶體、進程、CPU活動進行監視。它是對系統的整體情況進行統計,不足之處是無法對某個進程進行深入分析。通常使用vmstat
1 10(表示每1秒刷一次,共刷10次)命令測試。將得到一個資料匯總它可以反映真正的系統情況
顯示的值跟用free工具查看到的值相似。一般情況下:只要swap一列的si/so數值不超過1024即可。
Swap
si: Amount of memory swapped in from disk (/s).
so: Amount of memory swapped to disk (/s).
http://shop104965075.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