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分享一些走過路過看過的經驗,一直沒有某種所謂契機。時光定格高三的暑假,成績出來後的我亦喜亦憂。那時對於今後的人生規劃、從事什麼領域、喜歡做什麼樣個工作等等本來應該切身關注的事情一概不知不解。直到莫名其妙的進入了所謂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接受了一段天坑般的示範性教育後,我才開始悔悟,許多走過的路,不應該是那個走法。
上小學時,我們被告知要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的初中;上初中時,我們被告知要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的高中;上高中時,我們被告知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的大學;上大學時,有些人被告知要好好學習,才能考上好的研究生……
直到這些人真正面臨進入社會,面臨求職,面臨優勝劣汰時。才猛然發現自己所選的專業壓根不喜歡不感興趣不適合,畢業之後的工作牛頭不對馬嘴,基本否定了前十年的好好學習。問題出在哪裡?
有些人會說,每年就業專業不對口的比例大了去了。沒錯,就業專業不對口這個現象肯定無法完全避免,因為肯定有人會後悔當初的選擇。但是,當專業不對口的比例比較高時,這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很多人被迫辛苦4年學到的東西在今後的幾乎沒有用處,那這浪費的時間足夠他在喜歡的領域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曾經有分析指出,從零開始研究,8年可以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我們有幾個4年可以荒廢呢?
過往的教育者,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學大綱教授課本知識,一味的向學生灌輸考學的信念,卻連根本的人生觀都不能起到引導作用。如果可以重新活過,我希望我的求學生涯是這樣的:
小學,不上補習班,不寫額外的練習題,學好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知識就好。初中,對各行各業有個朦朧的認識,找到自己感興趣的5個方向,按優先度排個序,根據行業需求的基礎知識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強化,對於今後使用不到的科目則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高一,對感興趣的行業重新排序,開始學習該行業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從而決定此方向是否真正適合自己。高二,選定適合自己且感興趣的行業方向,根據行業需求選擇對應專業和學校,以此學校為目標準備考學。高三,根據目標學校的要求,彌補自身不足,同時緊扣所選行業的發展前沿,瞭解行業動態。大學,認真學習就業所需的各項基礎技能或知識,時刻瞭解行業動態和新興理念,將自己的基礎夯實。畢業後,根據興趣與所學,選定幾家企業,根據企業往年招聘的要求來進行備戰,最終得到理想的職業。選定一個行業,選定一個企業,選定一個職業。
可能上述過程太理想了,沒錯,有理想有目標,才有我們奮鬥的方向,而不是做別人的牽線木偶。這個過程可能有很多變數,我們的興趣可能發生多次改變。然而這都不要緊,有了這個大體的思路,剩下的就是根據具體變化來調整思路即可。比如有的人一開始覺得白衣天使何其偉大,一心致力於要救死扶傷,成為一名醫護人員。然而在高中階段的實際接觸和初步學習相關知識以及看到國內黑醫生事件日益嚴重,他可能會徹底心灰意冷,恰巧此時他當初第二感興趣的行業與他的契合度極高,那麼只是調整下戰略部署的問題了。
人,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兒時,會表現出更高的熱情、更強的創造力、更持續的執行力。為什麼同樣睡8小時,讓你去聽思修課就困得死去活來,讓你去玩dota就機靈一整天?這是一個道理。我們需要儘早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想從事的,有發展的行業,根據行業高標準要求自己,武裝自己。找到行業內靠上層的企業,根據企業的要求再次武裝自己。找到企業內最適合自己的崗位,根據崗位要求彌補自身不足,直到基本符合。
這些事,也許一直沒有人告訴我們,直到行將畢業才頓悟,然而為時已晚。那些年的辛苦付出多數白費,而時光一去不返,我們唯有重新前行。所以,我希望後來者能早些明白,早些規劃,讓求學變得真正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