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資訊 b端c端 移動醫學 遠程醫學 互連網醫學
背景:
近兩周沒有發表醫學時鮮資訊相關博文,究其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個人工作上有些忙,並未積极參加線下的討論會、沙龍等等;第二個,經過了2014熱炒的醫學元年後,2015似乎平淡了許多。這也是我本人願意看到了,只有踏實做事才是王道,或許在經曆了去年資本追捧後,各家創業公司目前都在加緊項目開發,希望能夠有所成效,以期在未來更大的資本市場中受到追捧。翻看了一下閑暇零碎時間段記錄的印象筆記,還是有一些資訊的,挑一些重點簡單的貼出來與大家分享。
時鮮諮詢:資訊孤島
一直以來醫院與醫院之間資訊溝通不暢,重複檢查率高受到各界的指責,也正因為此如何打破醫院“資訊孤島”成為了各家創業者關注的焦點,移動醫學、互連網醫學、遠端診斷,各種概念漫天飛舞,之前博文中也嘗試著區分各種概念,後來無奈放棄了。大家都各說各理,本質卻換湯不換藥。對於遠程醫學與互連網醫學的區別,我倒建議大家看一下體制內人的說法,別有一番滋味。
就目前中國醫改已進入深水區(註:去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志剛就提到過“深水區”概念)而言,僅靠簡單的健康監測、運動社交之類的皮毛,想必是無法撼動醫學現行體制的。雖然近期蘋果推出的ResearchKit吸引了部分眼球,但想要形成規模效應想必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B端 or C端
目前醫學體制是圍繞著醫院,尤其是“三甲醫院”來運作的,B端概念的提出多是因為國家放開了民間資本、外資等進入醫學領域,允許設立第三方機構(張強醫生在上海的醫生集團就是一個典型)。然而在短時間內無法構建自身優勢來吸引患者的情況下,很多公司轉向了為醫院或其他醫學機構服務,例如衛寧、熙康等醫學資訊化公司與醫院合作打造“雲醫院”等等。C端的火爆必然攜帶者互連網基因,是互連網創業者企圖涉足醫學領域的產物。諸如以線上問診為主打的春雨醫生和好大夫、以挂號為主的挂號網,都希望為使用者提供切實可靠的服務來壯大自己,從而倒逼醫院進行妥協。同時
C端的火熱也是因為“醫學服務去中心化”、“以患者為中心”等新的服務理念的提出所致。
所謂醫學服務的去中心化,核心是個人的健康不再是個人與醫學機構之間的線狀關係,而是從以醫生為中心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網狀結構。醫學服務通過不同層次的醫學機構和健康服務主體圍繞個人的健康需求而展開。在新的網狀結構中,任何一方都將通過與其他機構或個人展開合作為第三方提供服務。表面看來醫學服務不再以醫院為中心,醫院與其他機構一起為病人提供有效醫學服務。
但事實上,醫院在醫學服務中的核心功能始終無法取代,去中心化只是提高了病人擷取醫學服務的便捷性和主動性,降低了時間和空間對醫學服務的阻礙,將醫學資源更為平均的分布到使用者身上。
註:摘自村夫日記“醫學服務能否去中心化?”
未來是B端,還是C端,只能說難分彼此,發展各有利弊,功能相輔相成,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兩者都會佔有各自的市場,
C端發展受限,是由於醫學行業本身所限。
1)醫學對於C端已然是當下需求,目前C端急需解決看病難(看不上病、掛不上號、找不到專家)、看病貴(這個可能是目前醫改略有成效且已經發力的點),C端系統從花長時間看病到快速看病。而這兩點目前來說數字醫學還很難做到,即使遠程醫學、線上問診紛紛推出,但是還是受限於線下醫生資源匱乏。
2)醫學不同於傳統電子商務,從線下搬到線上又很大局限性。大部分醫學服務無法通過線上完成,因此對於C端來說更多的還是線下服務來完成;
3)數字化醫學對於C端來說缺乏足夠的實力協助他們解決看不上病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還是醫院說了算,數字化有沒有效果仍取決於醫學資源,取決於醫院。
對於B端來說,數字化醫學可能不同。
1)B端系統提高效率,更高效的管理醫生、服務患者、跟蹤病情等等;
2)B端希望提高服務品質。基層缺乏人才(如讀片、重症術後管理等等);
3)缺乏檢驗裝置、藥品儀器(構建影像中心、遠端診斷)。這種數字化醫學方式都與B端息息相關,況且目前遠端診斷國家有明確的限制,要求醫生在醫院開展工作。所以對B端來說更有吸引力。
4)B端出了服務方還有支付方,一旦有一天僱主和商業保險成為醫學的支付方之一,就會有動力通過數字化手段跟蹤會員/員工的健康情況,最大程度控制醫學指出。支付方B端將有動力為可以協助他們和會員/員工互動的方式付錢,同時兩者都需要資料接入的連接埠,比如保險公司需要通過數字手段接入整個治療過程的控費,僱主則需要和員工進行互動瞭解他們的健康情況,督促其保持良好治療方式或及時治療,以控制醫學風險。
註:摘自村夫日記“數字醫學的未來機會在B端”、“遠程醫學更遠更專 機會在B端”,兩篇博文觀點大抵相通。
院內院外:
聊了“資訊孤島”、“B端C端”,那麼就提一下“院內院外”。這三者如遠程醫學、互連網醫學、移動醫學概念類似,難以分清楚。簡單的劃分一下院內可以指代現行醫學體制,院外代表試圖改變現行體制的探路者。院外與院內未來抗衡如同八年抗戰,是持久戰,路途艱辛,但前景光明。
1)院外醫學資訊化的發展取決於基礎醫學的發展速度
2)院外市場標準同盟成敗取決於產品的易操作性和良好的後端服務
3)員外市場標準的發展最終將倒逼院內市場的標準產生
註:摘自村夫日記“未來院外醫學資訊化市場的基本判斷”
所謂的院外已經包含了當下各路創業者,目前大家都在吸引投資,搶佔醫生資源,打法可能還過於傳統,依然是圍繞傳統醫學環境中的醫生為主打,想通過創立新的商業模式,以豐厚的利潤來吸引醫生走出體制內醫院,這種挖牆腳的戰略略顯低級。我反倒認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深度挖掘患者需求、調研醫院現行弊端、瞭解醫生生存必需,然後依託於互連網和移動互連網,從院外出發打造切實滿足患者、醫院、醫生任一對象需求,從而才能與現行醫院體制抗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email protected]
時間:2015-03-22
醫學時鮮(Running)資訊(ZSSURE):醫學創業者,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