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覃裡整理 來源: IT168
“開源軟體” 可以進行商業化運作,“商業軟體”同樣也可以選擇“開源”。“開源”的目的是方便知識共用,而商業化運作則是為了將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的軟體代碼與文檔轉變為適應商品社會需求的“軟體商品”,從而使知識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但從美國到歐洲再到中國,開源商業化卻明顯不同。
Larry Augustin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歐洲和美國的商業開源軟體的比較》。倪光南院士近期在IT168主辦的2009中國IT技術趨勢與產品創新大會上,將這篇文章的內容加以延伸,以《中國、歐洲、美國的商業開源軟體的比較》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
倪光南院士認為把開源軟體和商業軟體對立起來,把私人軟體當成商業軟體,開源軟體不當成商業軟體,是不對的。並從六個方面闡述中國、歐洲、美國商業化開源的區別,指出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有更多的理由支援和推廣開源軟體。
以下摘自倪光南院士演講內容:
一、採納開源軟體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採納開源軟體的主要原因是成本。
在歐洲,成本仍是重要的,但是開源軟體的“開源”特性是更加重要,尤其是,可以有多個供應商(避免被個別廠商鎖定)以及可以支援和影響計劃的發展方向。
在中國,開源軟體的最大意義是自主可控,保障資訊安全,其次才是多供應商、成本低等等方面的考慮。開源軟體的“開源”特性在中國比在歐洲更為重視。
二、創造商業開源軟體業務的主要驅動者
美國是商業利益。在美國,是風險投資驅動開源軟體業務的發展。美國已有一個很大的、成功的私人軟體業務,美國的目標是建立下一代的軟體公司。
但是,在歐洲情況不是這樣。那裡,一個很自然的願望是建立本地的軟體產業,而開源軟體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這是它們採納開源軟體的主要動力。歐盟也很支援。
在中國,情況和歐洲比較接近,中國也希望建立本地的軟體產業,這不僅是發展經濟的要求,而且更是保障資訊安全的要求,所以,中國比歐洲有更大的動力發展軟體產業,這是中國採納開源軟體的主要動力。
最近,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 2020年)》部署的“核高基”專項已經實施,其中“基礎軟體產品”包括了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中介軟體和辦公套件等等內容,它們與開源軟體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例如:專項要發展的作業系統是與開源軟體Linux相容、遵循Linux開放標準的,它或是自主開發並與開源軟體相結合,或就是基於開源軟體發展出來的。“核高基”重大專項所支援的其它基礎軟體也與開源軟體有類似的密切關係。所以說,國家支援發展自主基礎軟體也就是支援了開源軟體;而開源軟體只要與中國的軟體人才結合起來,就可以成為自主可控的軟體(或服務)。
三、雙許可證商業模式
在美國,基於雙許可證的商業模式(或是在一個商業許可證下再許可開原始碼,或是銷售一個基於開源軟體上的增值商業版本)已是很普遍的。
但是在歐洲,這樣的模式不被接受。在美國,CIO們更願意從一家廠商以商業許可證獲得開源軟體。
在中國,有關廠商也採用雙許可證的商業模式,不過使用者對此普遍缺乏瞭解,他們從廠商獲得開源軟體而不大關心是採用什麼許可證。
文章來源於http://www.lupa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