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資料庫體繫結構解析
Oracle 資料庫體繫結構圖 如所示,
縱觀可知,Oracle資料庫伺服器大致分為兩個主要部分 既1.Oracle instance (資料庫執行個體 上半部分)2.database (資料庫 下半部分)。
使用者不能直接連接到資料庫,而是使用者先發出一個使用者進程, 使用者進程和Oracle伺服器發出的伺服器處理序互動,然後伺服器處理序再和執行個體互動,最後執行個體和底層資料庫互動,從而實現使用者和資料庫的互動。具體過程看:
下面詳述體繫結構中各個組成部分的具體功能和特點
1.首先先有的整體的認識:
oracle 伺服器=執行個體+資料庫
執行個體=SGA(執行個體記憶體)+後台進程
記憶體=SGA+PGA
SGA=database buffer cache (資料庫快取區緩衝)+share pool +redo log buffer
2.執行個體記憶體SGA結構:前三個是必選的,其餘是可選的。
1)database buffer cache(資料庫快取區緩衝) :是用來存放執行SQL的工作區域 (1)儲存從資料檔案中獲得的資料區塊的鏡像(2)當擷取和更新資料的時候能夠大幅度提高效能,因為資料庫塊的鏡像會儲存一段時間,等下次再執行有關這個塊的操作時,可直接在緩衝區操作(3)能夠動態調整大小,也可以對其進行自動管理。
2)Redo log buffer (線上日誌緩衝區): ()記錄所有資料庫的塊的改變,主要用於恢複,大小由log_buffer 決定, 在對資料庫塊進行操作之前,會把所做的所有操作記錄這裡。
3)share pool (共用池):包括library cache (庫高速緩衝區)和database dictionary cache(資料字典緩衝) ,前者主要儲存最近使用的SQL和pl/sql 語句的資訊(存一次 多次使用,防止硬解析,) 後者主要儲存最近使用的定義,如表、索引、列、使用者權限、和其他資料庫物件。
4)Large pool : 是系統全域區的一個可選的部分,是共用伺服器的會話記憶體,以減輕在共用池中的負擔,可動態改變大小,也可以自動管理。
5)Java pool: java 命令的分析,可動態改變大小,也可以自動管理
6)Stream pool : 流相關的資料在流池中,提高緩衝效果。
3.接下來介紹執行個體後台進程:
1) pmon (進程檢測進程) :當會話異常終止時 清除失敗的進程 包括 復原事務、釋放鎖、動態註冊監聽器,
2) Smon (系統檢測進程):執行個體恢複(前滾所有重做日誌中的改變、復原沒有提交的事務),釋放暫存資料表空間。
3) DBWn(資料寫進程): 將資料庫快取區緩衝中的髒塊,重新整理到磁碟資料檔案中, 寫的條件:1,發生檢查點2,髒緩衝到達極限值(1/4)、沒有可用的緩衝區時。
4) LGWR(日誌寫進程)將redo log buffer 中的redo 重新整理到磁碟記錄檔中, 寫的條件:1,commit 的時候,2.達到1/3滿時,3.大小達到1M時,4.每擱三秒 5.在DBWR進程寫資料之前。
5) CKPT (檢查點進程) : 給dbwn 訊號,使它開始寫髒塊。更新資料檔案頭和控制檔案,(就是把scn號更新為最新的)3秒一次。 常說的一致性 要保證三個scn 號一致,包括資料檔案頭的scn號,control files 記錄資料檔案頭的scn號,control files 記錄的總的scn號。檢查點進程 觸發的越快,DBWR 寫的就越快,這樣記憶體中的緩衝區髒塊就越少,進而恢複執行個體所用的時間就會越少,但是頻繁的I/O導致效能下降,所以效能和速度是矛盾的;
6) ARCn (歸檔進程):將聯機重做記錄檔歸檔到(也可以理解為複製)歸檔記錄檔 ,如果開啟了歸檔模式 重做記錄檔 一般分為兩個組,這兩組是迴圈複寫的,一個組用來記錄對資料庫的修改,另一組進行歸檔。但是如果記錄修改的那組已經寫滿,這樣本來該再去寫另一組,但是另一組還沒有完成歸檔,這就會出問題,資料庫夯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