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文:http://www.cnblogs.com/qq78292959/archive/2013/03/22/2975786.html
Python官方文檔
在程式中,免不了和時間打交道,要學習time模組, 先來瞭解幾個概念.
1. 時間戳記:Unix時間戳記(Unix timestamp),或稱Unix時間(Unix time)、POSIX時間(POSIX time),是一種時間表示方式,定義為從格林威治時間1970年01月01日00時00分00秒(北京時間1970年01月01日08時00分00秒)起至現在的總秒數。Unix時間戳記不僅被使用在Unix系統、類Unix系統中(比如Linux系統),也在許多其他動作系統中被廣泛採用。
Linux時間戳記的擷取命令是 # date +%s
2. 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世界協調時)亦即格林威治天文時間,世界標準時間。在中國為UTC+8。DST(Daylight Saving Time)即夏令時。
3. struct_time 方式:struct_time元組共有9個元素,返回struct_time的函數主要有gmtime(),localtime(),strptime()。下面列出這種方式元組中的幾個元素:
索引(Index) |
屬性(Attribute) |
值(Values) |
0 |
tm_year(年) |
比如2011 |
1 |
tm_mon(月) |
1 - 12 |
2 |
tm_mday(日) |
1 - 31 |
3 |
tm_hour(時) |
0 - 23 |
4 |
tm_min(分) |
0 - 59 |
5 |
tm_sec(秒) |
0 - 61 |
6 |
tm_wday(weekday) |
0 - 6(0表示周日) |
7 |
tm_yday(一年中的第幾天) |
1 - 366 |
8 |
tm_isdst(是否是夏令時) |
預設為-1 |
>>> import time>>> time.time() #擷取目前時間的時間戳記1428317991.951298>>> time.localtime() #將一個時間戳記轉換為當前時區的struct_timetime.struct_time(tm_year=2015, tm_mon=4, tm_mday=6, tm_hour=19, tm_min=1, tm_sec=1, tm_wday=0, tm_yday=96, tm_isdst=0)>>> time.localtime(1428317991.951298) time.struct_time(tm_year=2015, tm_mon=4, tm_mday=6, tm_hour=18, tm_min=59, tm_sec=51, tm_wday=0, tm_yday=96, tm_isdst=0)>>> time.localtime(time.time())time.struct_time(tm_year=2015, tm_mon=4, tm_mday=6, tm_hour=19, tm_min=1, tm_sec=12, tm_wday=0, tm_yday=96, tm_isdst=0)
time.gmtime() 將一個時間戳記轉換為UTC時區(0時區)的struct_time,而time.localtime() 是當前時區的 struct_time
>>> time.gmtime()time.struct_time(tm_year=2015, tm_mon=4, tm_mday=6, tm_hour=11, tm_min=7, tm_sec=54, tm_wday=0, tm_yday=96, tm_isdst=0)
time.mktime() 將一個struct_time轉換為時間戳記
>>> time.mktime(time.localtime())1428318458.0
time.sleep() 線程延遲指定的時間運行
time.clock() 在UNIX上,它返回的是“進程時間”,它是用秒錶示的浮點數(時間戳記)。而在WINDOWS中,第一次調用,返回的是進程啟動並執行實際時間。而第二次之後的調用是自第一次調用以後到現在的已耗用時間。(實際上是以WIN32上QueryPerformanceCounter()為基礎,它比毫秒錶示更為精確)
import timeif __name__ == ‘__main__‘: time.sleep(1) print(‘clock1 %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clock2 %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clock3 %s‘ % time.clock())
clock1 0.013094
clock2 0.013231
clock3 0.013316
time.asctime() 把一個表示時間的元組或者struct_time表示為這種形式 Sun Jun 20 23:21:05 1993 如果沒有參數,將會將time.localtime()作為參數傳入。
>>> time.asctime()‘Mon Apr 6 19:21:17 2015‘
time.ctime() 把一個時間戳記(按秒計算的浮點數,注意是timestamp 不是struct_time)轉化為time.asctime()的形式。如果沒給參數或者為None的時候,將會預設time.time()為參數。它的作用相當於time.asctime(time.localtime())
>>> time.ctime()‘Mon Apr 6 19:24:41 2015‘>>> time.ctime(time.time())‘Mon Apr 6 19:24:47 2015‘>>> time.ctime(time.localtime())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TypeError: a float is required
time.strftime() 把一個代表時間的元組或者struct_time(如由time.localtime()和time.gmtime()返回)轉化為格式化的時間字串。如果t未指定,將傳入time.localtime()。如果元組中任何一個元素越界,ValueError的錯誤將會被拋出。
>>> time.strftime(‘%Y-%m-%d %X‘,time.localtime())‘2015-04-06 19:36:34‘>>> time.strptime(‘2015-04-06 19:36:34‘,‘%Y-%m-%d %X‘) #time.strftime()的逆操作time.struct_time(tm_year=2015, tm_mon=4, tm_mday=6, tm_hour=19, tm_min=36, tm_sec=34, tm_wday=0, tm_yday=96, tm_isdst=-1)
備忘:
- “%p”只有與“%I”配合使用才有效果。
- 文檔中強調確實是0 - 61,而不是59,閏年秒佔兩秒(汗一個)。
- 當使用strptime()函數時,只有當在這年中的周數和天數被確定的時候%U和%W才會被計算。
格式 |
含義 |
備忘 |
%a |
本地(locale)簡化星期名稱 |
|
%A |
本地完整星期名稱 |
|
%b |
本地簡化月份名稱 |
|
%B |
本地完整月份名稱 |
|
%c |
本地相應的日期和時間表示 |
|
%d |
一個月中的第幾天(01 - 31) |
|
%H |
一天中的第幾個小時(24小時制,00 - 23) |
|
%I |
第幾個小時(12小時制,01 - 12) |
|
%j |
一年中的第幾天(001 - 366) |
|
%m |
月份(01 - 12) |
|
%M |
分鐘數(00 - 59) |
|
%p |
本地am或者pm的相應符 |
一 |
%S |
秒(01 - 61) |
二 |
%U |
一年中的星期數。(00 - 53星期天是一個星期的開始。) 第一個星期天之前的所有天數都放在第0周。 |
三 |
%w |
一個星期中的第幾天(0 - 6,0是星期天) |
三 |
%W |
和%U基本相同,不同的是%W以星期一為一個星期的開始。 |
|
%x |
本地相應日期 |
|
%X |
本地相應時間 |
|
%y |
去掉世紀的年份(00 - 99) |
|
%Y |
完整的年份 |
|
%Z |
時區的名字(如果不存在為空白字元) |
|
%% |
‘%’字元 |
|
Python標準庫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