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組的定義和初始化
t = tuple()
t = ()
t = (1,2,3)
t = tuple(range(3)) #通過迭代的方式產生一個元組
2,元組的操作
元組不可變,所以元組沒有增加,刪除,修改的操作
元組的查詢,可以通過下標(索引)查詢
>>> t = (1,2,3,4,5)
>>> t[0]
1
>>> t[3]
4
元組的index 方法和列表一致,t.index(value) 通過元素的值查看元素的索引位置
>>> t = (1,2,3,4,5)
>>> t.index(2)
1
>>> t.index(5)
4
元組的另一個方法是count(),count方法和列表的表現一致,t.count(value) 會列印出元素為value的個數
>>> t = (1,1,1,2,3,3,4,5,5,5,5,3)
>>> t.count(1)
3
>>> t.count(3)
3
3,元組的運算
元組之間可以使用+或* 對元組進行運算,可以進行組合和複製,運算後產生了新的元組
建立了一個新元組t3
>>> t1 = (1,2,3)
>>> t2 = (4,5,6)
>>> t3 = t1 + t2
>>> t3
(1, 2, 3, 4, 5, 6)
>>> t1
(1, 2, 3)
>>> t1*2
(1, 2, 3, 1, 2, 3)
4,元組中的元素是不允許刪除的,但是可以使用del語句刪除元組
del 函數可以對tuple進行刪除
>>> t1
(1, 2, 3)
>>> del t1
>>> t1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NameError: name 't1' is not defined
5,元組的截取
因為元組也是個序列,所以可以通過索引進行截取和訪問
>>> t
(1, 1, 1, 2, 3, 3, 4, 5, 5, 5, 5, 3)
>>> t[1:6]
(1, 1, 2, 3, 3)
>>> t[0:100]
(1, 1, 1, 2, 3, 3, 4, 5, 5, 5, 5, 3)
6,Python元組包含了以下內建函數
1、cmp(tuple1, tuple2):比較兩個元組元素。
2、len(tuple):計算元組元素個數。
3、max(tuple):返回元組中元素最大值。
4、min(tuple):返回元組中元素最小值。
5、tuple(seq):將列錶轉換為元組。
7.命名元組
我們知道c/c++語言中,有結構體這種資料類型:
struct{ string name; int age; char sex; }student;
1
2
3
4
5
1
2
3
4
5
在對結構體對象進行賦值或者取值時可以使用.運算子進行操作。那麼問題來,python中有沒有這個資料類型呢。答案是肯定有的,它就是命名元組(namedtyple)。
首先來看一下Python中普通元組的不方便之處:
Bob=("bob",30,'male')#如果想知道Bobde 名字,則需要使用索引位置進行讀取,如下name=Bob[0]for people in [Bob]: print("%s is %d years old %s" % peole)#顯示結果bob is 30 years old male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namedtuple基礎
通過上面的例子,訪問元組資料的時候是通過索引下標來操作的,對此需要熟記每個下標對應的具體含義,如果元組有成千上百個資料,那麼想記住每個下標對應的意義那是相當困難的,於是就出現了命名元組namedtuple。
namedtuple對象的定義如以下格式:
collections.namedtuple(typename, field_names, verbose=False, rename=False)
返回一個命名元組子類typename,其中參數的意義如下:
typename,:此元組的名稱;
field_names: 元組中元素的名稱(類似於c結構體中的age等),此欄位有多種表達方式,見例子;
rename:如果元素名稱中含有python的關鍵字,則必須設定為rename=True,具體見下面;
verbose:預設就好;
舉個小例子,加深一下自己的理解:
import collections#其中field_names 有多種表達方式,如下student=collections.namedtuple('student','name age sex')student=cpllections.namedtuple('student',['name','age','sex'])student=cpllections.namedtuple('student','name,age,sex')spark=student(name='sunYang',age=20,sex='male')print(spark)print("spark's name is %s" % spark.name)print("%s is %d years old %s" % spark)顯示結果如下:student(name='sunYang', age=20, sex='male')spark's name is sunYangsunYang is 20 years old mal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通過上面的例子 其中student是元組名稱,‘name age sex’是元組總元素名稱,用空格隔開,我們訪問元組對象中的元素時可以使用逗號操作符(.)讀取對象中某個感興趣的元素,而不必像元組中,需要記錄下標代表的元素含義。
下面瞭解一下rename參數的作用:
import collections with_class=collections.namedtuple('Person','name age class gender',rename=True) print with_class._fields two_ages=collections.namedtuple('Person','name age gender age',rename=True) print two_ages._fields其輸出結果為: ('name', 'age', '_2', 'gender') ('name', 'age', 'gender', '_3')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我們使用rename=True的方式開啟重新命名選項。
可以看到第一個集合中的class被重新命名為 ‘2′ ; 第二個集合中重複的age被重新命名為 ‘_3′;這是因為namedtuple在重新命名的時候使用了底線 加元素所在索引數的方式進行重新命名。
8,一個"可變"的tuple
>>> t = ('a','b',['A','B'])
>>> t[2][0]='X'
>>> t[2][1]='Y'
>>> t
('a', 'b', ['X', 'Y'])
為什麼這裡的tuple發生了改變了呢,不是說tuple不可改變的嗎。
這個tuple定義的時候有3個元素,分別是'a','b'和一個list,當我們把list的元素'A'和'B'修改為'X'和'Y'後,表面上看,tuple的元素確實變了,但其實變的不是tuple的元素,而是list的元素。tuple一開始指向的list並沒有改成別的list,所以,tuple所謂的“不變”是說,tuple的每個元素,指向永遠不變。即指向'a',就不能改成指向'b',指向一個list,就不能改成指向其他對象,但指向的這個list本身是可變的。
理解了“指向不變”後,要建立一個內容也不變的tuple怎麼做。那就必須保證tuple的每一個元素本身也不能變。
7,一個"可變"的tu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