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測試自我修養(一):修心三問_測試經驗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說的是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今天我想針對於此從思維層面再做一個升華:"授之以漁,則先令人悟之"。
做好軟體測試,首先具備的修養是需要弄明白三個問題。這就是上面講到要的"悟"。假如開發人員修改提交了BUG,我們使用"三問"的思想進行測試,對於測試人員瞭解需求會起到很大的協助。
何以悟"三問"。您一定會問:"哪三問。"
舉個例子,咱們來設計一個情境:想象一下,您走在馬路上,迎面走來一個陌生人二話沒說扇了你一巴掌。
這時出於理性思考您會想到什麼。"我無意中得罪他了。"、"這人是不是精神上有問題。"、"他認錯人了。"等等。無論您想到什麼,終究歸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打我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問:"原因是什麼"
開發人員提交被修複的缺陷,測試人員在展開測試工作之前需要弄明白的第一個問題"此缺陷的原因是什麼"。以便於針對問題的原因進行測試分析、測試計劃、開展測試工作。事物之間的聯絡是多樣的,在軟體測試的思維中引入"先行後續"、"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加之唯物辯證方法論。可以令我們更為透徹的理解基於此缺陷提出的原因,從而進一步深入的理解業務層面的需求。
通過溝通、分析弄明白了:走在街上被扇耳光是因為長得太醜。有人會有疑問:"雖說長得太醜,也不能扇耳光吧。為什麼要扇耳光呢"。這就是我們要弄明白的第二個問題"缺陷為什麼要這樣做"
第二問:根源--"為何要這樣修複"
缺陷被修複的方案可以有多個,基於業務、技術實現、設計風險等等角度考慮是開發人員否選擇了最優方案。瞭解"為何要這樣修複"有助與我們設計測試案例,並綜合衡量測試的風險,便於使問題暴露,增大對相應風險係數較大的測試點進行關注度。
亞裡士多德說過,一切存在物都由本源構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從其中產生,最後又複歸為它。弄明白"為何要這樣做"能使我們在進行軟體測試工作的時候最大限度的追溯其本源,制定測試計劃。使缺陷更大程度的暴露。
弄明白"扇耳光原因是醜的無可救藥了"。不過話說回來,你可以用語言來感化我,為什麼要打我呢,為何不用語言來感化我、為何不去打別人呢。
從軟體測試的角度,我們要弄明白的第三個問題"為什麼不這樣做"
第三問:啟發--"為何不那樣做"
作為一個專業的軟體測試人員,只瞭解問題的原因、以及根源為何要這樣修複是不夠的。從思維發散的角度來想,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的考慮"another way"。這一點很重要。這個缺陷的修複為何用PLAN A,為何不用PLAN B。除了PLAN B外,還有沒有PLAN C。弄明白這些問題,便於我們更清楚的熟悉業務、理解系統、提升測試技能、設計測試案例。這些需求背後的需求是諸多軟體測試人員成長的瓶頸。
鄙人不才,望"三問"作為軟體測試的方法論能使大家修測試之心,悟測試之性。工作之餘多溝通交流,一起成長進步。
……
查看本期雜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http://www.51testing.com/html/98/n-129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