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任務
確定對系統的綜合要求
1.功能需求
2.效能需求
如:相應時間(速度)、主存容量、磁碟容量、安全性、等。
3. 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
4. 出錯處理需求
系統發現錯誤時採取的行動,主要在系統關鍵區段設定。
5. 介面需求
使用者介面、硬體介面、軟體介面、通訊介面、等。
6. 約束
精度、工具和語言、設計約束、硬體約束、標準,等。
7. 逆向需求
8. 將來可能提出的要求
分析系統的資料要求
通過建立資料模型來分析,如資料字典、層次方框圖、Warnier圖,並將資料結構正常化。
匯出系統的邏輯模型
包括完善的資料流圖、實體-聯絡圖、狀態轉換圖、資料字典、主要的處理演算法(IPO圖)等。
修正系統開發計劃
修訂前期制定的開發進度計劃、等。
與使用者溝通擷取需求的方法
訪談
正式訪談:系統分析員提出事先準備好的問題。
非正式訪談:提出一些使用者可以自由回答的開放性問題,鼓勵被訪者說出自己的想法。
需要訪問大量人員時,利用調查表訪問較佳。
面向資料流自頂向下求精
藉助資料流圖、資料字典、IPO圖等,細化、完善詳細的資料流圖,等到各處理環節對應的功能。
簡易的應用規格說明技術
面向團隊的需求收集法: (使用者與開發人員配合)
1)初步訪談;
2)開發人員和使用者分別寫出“產品需求”;
3)開會討論,各自展示需求列表;
4)得出一致意見,為需求列表制定小型規格說明;
5)根據會議成果,起草完整的軟體需求規格說明。
快速建立軟體原型
快速建立能示範目標系統主要功能的程式。
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1)第四代技術
(2)可重用的軟體構件
(3)形式化規格說明和原型環境
分析建模與規格說明
模型:就是為了理解事物對事物作出的一種抽象,是對事物的一種無歧義的書面描述。
分析建模
為了開發複雜的系統,應從不同角度(模型)抽象出目標系統的特性(資料模型、功能模型、行為模型)。
1)實體聯絡圖:建立資料模型,描述資料對象及資料對象之間的關係;
2)資料流圖:建立功能模型的基礎;
3)狀態轉換圖:描繪系統的狀態和狀態間轉換的方式。
實體-聯絡圖
資料對象
資料對象可以是外部實體、事物、行為、事件、角色、單位、地點、結構等。
屬性
屬性定義了資料對象的性質。
聯絡
(1)一對一聯絡(1:1)
(2)一對多聯絡(1:N)
(3)多對多聯絡(M:N)
在ER圖中,用菱形框表示聯絡。
例圖: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訂閱號
每天多學一點0.0
軟體工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