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盡量指定類、方法的final修飾符
帶有final修飾符的類是不可派生的。在Java核心API中,有許多應用final的例子,例如java.lang.String,整個類都是final的。為類指定final修飾符可以讓類不可以被繼承,為方法指定final修飾符可以讓方法不可以被重寫。如果指定了一個類為final,則該類所有的方法都是final的。Java編譯器會尋找機會內聯所有的final方法,內聯對於提升Java運行效率作用重大,具體參見Java運行期最佳化。此舉能夠使效能平均提高50%。
2、盡量重用對象
特別是String對象的使用,出現字串串連時應該使用StringBuilder/StringBuffer代替。由於Java虛擬機器不僅要花時間產生對象,以後可能還需要花時間對這些對象進行記憶體回收和處理,因此,產生過多的對象將會給程式的效能帶來很大的影響。
3、儘可能使用局部變數
調用方法時傳遞的參數以及在調用中建立的臨時變數都儲存在棧中速度較快,其他變數,如靜態變數、執行個體變數等,都在堆中建立,速度較慢。另外,棧中建立的變數,隨著方法的運行結束,這些內容就沒了,不需要額外的記憶體回收。
4、及時關閉流
Java編程過程中,進行資料庫連接、I/O流操作時務必小心,在使用完畢後,及時關閉以釋放資源。因為對這些大對象的操作會造成系統大的開銷,稍有不慎,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5、盡量減少對變數的重複計算
明確一個概念,對方法的調用,即使方法中只有一句語句,也是有消耗的,包括建立棧幀、調用方法時保護現場、調用方法完畢時恢複現場等。所以例如下面的操作:
for (int i = 0; i < list.size(); i++)
{...}
建議替換為:
for (int i = 0, length = list.size(); i < length; i++)
{...}
這樣,在list.size()很大的時候,就減少了很多的消耗
6、盡量採用懶載入的策略,即在需要的時候才建立
例如:
String str = "aaa";
if (i == 1)
{
list.add(str);
}
建議替換為:
if (i == 1)
{
String str = "aaa";
list.add(str);
}
7、慎用異常
異常對效能不利。拋出異常首先要建立一個新的對象,Throwable介面的建構函式調用名為fillInStackTrace()的本地同步方法,fillInStackTrace()方法檢查堆棧,收集調用跟蹤資訊。只要有異常被拋出,Java虛擬機器就必須調整呼叫堆疊,因為在處理過程中建立了一個新的對象。異常只能用於錯誤處理,不應該用來控製程序流程。
8、不要在迴圈中使用try…catch…,應該把其放在最外層
根據網友們提出的意見,這一點我認為值得商榷
9、如果能估計到待添加的內容長度,為底層以數組方式實現的集合、工具類指定初始長度
比如ArrayList、LinkedLlist、StringBuilder、StringBuffer、HashMap、HashSet等等,以StringBuilder為例:
可以通過類(這裡指的不僅僅是上面的StringBuilder)的建構函式來設定它的初始化容量,這樣可以明顯地提升效能。比如StringBuilder吧,length表示當前的StringBuilder能保持的字元數量。因為當StringBuilder達到最大容量的時候,它會將自身容量增加到當前的2倍再加2,無論何時只要StringBuilder達到它的最大容量,它就不得不建立一個新的字元數組然後將舊的字元數組內容拷貝到新字元數組中—-這是十分耗費效能的一個操作。試想,如果能預估到字元數組中大概要存放5000個字元而不指定長度,最接近5000的2次冪是4096,每次擴容加的2不管,那麼:
(1)在4096 的基礎上,再申請8194個大小的字元數組,加起來相當於一次申請了12290個大小的字元數組,如果一開始能指定5000個大小的字元數組,就節省了一倍以上的空間
(2)把原來的4096個字元拷貝到新的的字元數組中去
這樣,既浪費記憶體空間又降低代碼運行效率。所以,給底層以數組實現的集合、工具類設定一個合理的初始化容量是錯不了的,這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注意,像HashMap這種是以數組+鏈表實現的集合,別把初始大小和你估計的大小設定得一樣,因為一個table上只串連一個對象的可能性幾乎為0。初始大小建議設定為2的N次冪,如果能估計到有2000個元素,設定成new HashMap(128)、new HashMap(256)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