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情最早是我們團隊的馬博士提出來的,大意是希望團隊中軟體方向的學生能有一個交流的機會,相互學習,相互帶動。
後來陳博士表示支援,這個事情就開始準備,我本人也希望團隊中的成員能營造起這樣一種學術的氛圍,前面也努力過,有些教訓和想法,貼出來,大家多提意見。
其實學生報告的方式我也嘗試過,應該是陳博士在教育部學位中心的那段時間,當時帶著軟體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導師制的學生一起做過這種嘗試,當時是每個學生報一個題目,每周一次,報告完大家討論,我感覺效果不好,學生基本上是念ppt,後來也稍微改進了一下,每個人設計一個實驗,大家跟著做一下,最終結果基礎好的學生講的內容太難,基礎不好的學生講的內容太容易,沒有營造起整體學習的那種氛圍。 教訓:軟體方向的所有學生都聽一個內容,這種一刀切的方式不現實,原因很簡單:學生基礎差別大,沒有共同語言,不論誰主講都是一種“摧殘”。 我的想法是:編程不是先學後做的,而是在做中學的。 我的建議是:任務驅動——老師推,學生做。老師把握方向,學生為主完成。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每個組技術好和技術差的平衡一下,老師把目前咱們團隊的做完的或者沒有做完的項目,進行分解任務,根據任務去討論和學習。每個老師帶1-2個組,小討論以組為單位,時間不固定,大討論所有同學參與,每周或每兩周組織一次,各組彙報自己的進展,講解關鍵技術,營造一個競爭的氛圍。 我給這種方式起了個名字:計劃統籌下的市場經濟體制。上層老師抓,就行計劃經濟一樣,把時間資源都規劃好,起好推動和監督作用;下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自主討論,關鍵問題老師參與決策。 舉個例子:
最近半年帶了幾個網路和電腦的本科生,大家就做一個項目(手機基站定位,程式分三塊,一塊是android手機端,一塊是socket端接收手機端資料,一塊是web端調用百度地圖展示位置),大家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根據學生的興趣,分了兩組,手機端和伺服器端,技術好的學生負責一些關鍵技術和整體架構,技術不好的同學先負責查資料,寫些測試類別的程式(基本上都是網上能找到的,現成的程式改一下就行的),每天都有彙報(程式提交svn,檢查),每周都要看進度,到現在為止,效果還可以,基本上能完成一個項目,有些地方實現的比我自己實現的還要好,學生整體能力也能提高。 個人想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