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中開展軟體類討論群組一些想法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這個事情最早是我們團隊的馬博士提出來的,大意是希望團隊中軟體方向的學生能有一個交流的機會,相互學習,相互帶動。

後來陳博士表示支援,這個事情就開始準備,我本人也希望團隊中的成員能營造起這樣一種學術的氛圍,前面也努力過,有些教訓和想法,貼出來,大家多提意見。

其實學生報告的方式我也嘗試過,應該是陳博士在教育部學位中心的那段時間,當時帶著軟體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導師制的學生一起做過這種嘗試,當時是每個學生報一個題目,每周一次,報告完大家討論,我感覺效果不好,學生基本上是念ppt,後來也稍微改進了一下,每個人設計一個實驗,大家跟著做一下,最終結果基礎好的學生講的內容太難,基礎不好的學生講的內容太容易,沒有營造起整體學習的那種氛圍。 教訓:軟體方向的所有學生都聽一個內容,這種一刀切的方式不現實,原因很簡單:學生基礎差別大,沒有共同語言,不論誰主講都是一種“摧殘”。 我的想法是:編程不是先學後做的,而是在做中學的。 我的建議是:任務驅動——老師推,學生做。老師把握方向,學生為主完成。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每個組技術好和技術差的平衡一下,老師把目前咱們團隊的做完的或者沒有做完的項目,進行分解任務,根據任務去討論和學習。每個老師帶1-2個組,小討論以組為單位,時間不固定,大討論所有同學參與,每周或每兩周組織一次,各組彙報自己的進展,講解關鍵技術,營造一個競爭的氛圍。 我給這種方式起了個名字:計劃統籌下的市場經濟體制。上層老師抓,就行計劃經濟一樣,把時間資源都規劃好,起好推動和監督作用;下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自主討論,關鍵問題老師參與決策。 舉個例子:

最近半年帶了幾個網路和電腦的本科生,大家就做一個項目(手機基站定位,程式分三塊,一塊是android手機端,一塊是socket端接收手機端資料,一塊是web端調用百度地圖展示位置),大家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我根據學生的興趣,分了兩組,手機端和伺服器端,技術好的學生負責一些關鍵技術和整體架構,技術不好的同學先負責查資料,寫些測試類別的程式(基本上都是網上能找到的,現成的程式改一下就行的),每天都有彙報(程式提交svn,檢查),每周都要看進度,到現在為止,效果還可以,基本上能完成一個項目,有些地方實現的比我自己實現的還要好,學生整體能力也能提高。 個人想法,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