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籍:TCP-IP Guide
TCP的優勢
從傳輸資料來講,TCP/UDP以及其他協議都可以完成資料的傳輸,從一端傳輸到另外一端,TCP比較出眾的一點就是提供一個可靠的,流控的資料轉送,所以實現起來要比其他協議複雜的多,先來看下這兩個修飾詞的意義:
1. Reliability ,提供TCP的可靠性,TCP的傳輸要保證資料能夠準確到達目的地,如果不能,需要能檢測出來並且重新發送資料。
2. Data Flow Control,提供TCP的流控特性,管理髮送資料的速率,不要超過裝置的承載能力
為了能夠實現以上2點,TCP實現了很多細節的功能來保證資料轉送,比如說 滑動視窗適應系統,逾時重傳機制,累計ACK等,這次先介紹一下滑動視窗的一些知識點。
滑動視窗引入
在閱讀一些文章的時候看到一個大牛做的視頻,非常不錯易於理解滑動視窗的機制,可以先看下: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1NDUyMDUy.html
IP層協議屬於不可靠的協議,IP層並不關係資料是否發送到了對端,TCP通過確認機制來保證資料轉送的可靠性,在比較早的時候使用的是send--wait--send的模式,其實這種模式叫做stop-wait模式,發送資料方在發送資料之後會啟動定時器,但是如果資料或者ACK丟失,那麼定時器到期之後,收不到ACK就認為發送出現狀況,要進行重傳。這樣就會降低了通訊的效率,如下圖所示,這種方式被稱為 positive acknowledgment with retransmission (PAR)
滑動視窗
可以假設一下,來最佳化一下PAR效率低的缺點,比如我讓發送的每一個包都有一個id,接收端必須對每一個包進行確認,這樣裝置A一次多發送幾個片段,而不必等候ACK,同時接收端也要告知它能夠收多少,這樣發送端發起來也有個限制,當然還需要保證順序性,不要亂序,對於亂序的狀況,我們可以允許等待一定情況下的亂序,比如說先緩衝提前到的資料,然後去等待需要的資料,如果一定時間沒來就DROP掉,來保證順序性。
在TCP/IP協議棧中,滑動視窗的引入可以解決此問題,先來看從概念上資料分為哪些類
1. Sent and Acknowledged:這些資料表示已經發送成功並已經被確認的資料,比如圖中的前31個bytes,這些資料其實的位置是在視窗之外了,因為視窗內順序最低的被確認之後,要移除視窗,實際上是視窗進行合攏,同時開啟接收新的帶發送的資料
2. Send But Not Yet Acknowledged:這部分資料稱為發送但沒有被確認,資料被發送出去,沒有收到接收端的ACK,認為並沒有完成發送,這個屬於視窗內的資料。
3. Not Sent,Recipient Ready to Receive:這部分是儘快發送的資料,這部分資料已經被載入到緩衝中,也就是視窗中了,等待發送,其實這個視窗是完全有接收方告知的,接收方告知還是能夠接受這些包,所以發送方需要儘快的發送這些包
4. Not Sent,Recipient Not Ready to Receive: 這些資料屬於未發送,同時接收端也不允許發送的,因為這些資料已經超出了發送端所接收的範圍
對於接收端也是有一個接收視窗的,類似發送端,接收端的資料有3個分類,因為接收端並不需要等待ACK所以它沒有類似的接收並確認了的分類,情況如下
1. Received and ACK Not Send to Process:這部分資料屬於接收了資料但是還沒有被上層的應用程式接收,也是被緩衝在視窗內
2. Received Not ACK: 已經接收並,但是還沒有回複ACK,這些包可能輸屬於Delay ACK的範疇了
3. Not Received:有空位,還沒有被接收的資料。
發送視窗和可用視窗
對於發送方來講,視窗內的包括兩部分,就是發送視窗(已經發送了,但是沒有收到ACK),可用視窗,接收端允許發送但是沒有發送的那部分稱為可用視窗。
1. Send Window : 20個bytes 這部分值是有接收方在三向交握的時候進行通告的,同時在接收過程中也不斷的通告可以發送的視窗大小,來進行適應
2. Window Already Sent: 已經發送的資料,但是並沒有收到ACK。
滑動視窗原理
TCP並不是每一個報文段都會回複ACK的,可能會對兩個報文段發送一個ACK,也可能會對多個報文段發送1個ACK【累計ACK】,比如說發送方有1/2/3 3個報文段,先發送了2,3 兩個報文段,但是接收方期望收到1報文段,這個時候2,3報文段就只能放在緩衝中等待報文1的空洞被填上,如果報文1,一直不來,報文2/3也將被丟棄,如果報文1來了,那麼會發送一個ACK對這3個報文進行一次確認。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滑動視窗的原理:
1. 假設32~45 這些資料,是上層Application發送給TCP的,TCP將其分成四個Segment來發往internet
2. seg1 32~34 seg3 35~36 seg3 37~41 seg4 42~45 這四個片段,依次發送出去,此時假設接收端之接收到了seg1 seg2 seg4
3. 此時接收端的行為是回複一個ACK包說明已經接收到了32~36的資料,並將seg4進行緩衝(保證順序,產生一個儲存seg3 的hole)
4. 發送端收到ACK之後,就會將32~36的資料包從發送並沒有確認切到發送已經確認,提出視窗,這個時候視窗向右移動
5. 假設接收端通告的Window Size仍然不變,此時視窗右移,產生一些新的空位,這些是接收端允許發送的範疇
6. 對於丟失的seg3,如果超過一定時間,TCP就會重新傳送(重傳機制),重傳成功會seg3 seg4一塊被確認,不成功,seg4也將被丟棄
就是不斷重複著上述的過程,隨著視窗不斷滑動,將真箇資料流發送到接收端,實際上接收端的Window Size通告也是會變化的,接收端根據這個值來確定何時及發送多少資料,從對資料流進行流控。原理圖如下圖所示:
滑動視窗動態調整
主要是根據接收端的接收情況,動態去調整Window Size,然後來控制發送端的資料流量
1. 用戶端不斷快速發送資料,伺服器接收相對較慢,看下實驗的結果
a. 包175,發送ACK攜帶WIN = 384,告知用戶端,現在只能接收384個位元組
b. 包176,用戶端果真只發送了384個位元組,Wireshark也比較智能,也宣告TCP Window Full
c. 包177,伺服器回複一個ACK,並通告視窗為0,說明接收方已經收到所有資料,並儲存到緩衝區,但是這個時候應用程式並沒有接收這些資料,導致緩衝區沒有更多的空間,故通告視窗為0, 這也就是所謂的零視窗,零視窗期間,發送方停止發送資料
d. 用戶端察覺到視窗為0,則不再發送資料給接收方
e. 包178,接收方發送一個視窗通告,告知發送方已經有接收資料的能力了,可以發送資料包了
f. 包179,收到視窗通告之後,就發送緩衝區內的資料了.
總結一點,就是接收端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通告視窗大小,從而控制發送端的接收,進行流量控制
參考文章
1.http://www.cricode.com/2679.html
2.http://kb.cnblogs.com/page/2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