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隨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推行,屬於公用基礎課的“大學語文”也逐漸從傳統的語文知識結構為主的教學模式走向了“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應用能力為重心、人文素養為主線”的改革之路。在“工學結合、學做合一”理念的指引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在重組教學內容、創設教學形式上頗見成效,而作為課程教學體系中的保障體系———課程教學品質控制,也成了教學改革進程中重要的關注點。
教學品質控制是指通過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測和控制,以確保教學過程性學習以及終結性學習成果都能達到預設的目標。高職院校的教學品質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因此,實施合理、規範、有效教學品質控制是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語文教學品質的根本推動力,是“大學語文”教學自身學科特性與職業人才對語文教學需求能否有機融合的觀測點。因此,要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進程中有效實現教學品質控制,就要找出課程教學品質保障的關鍵著力點,構建規範、激勵、適宜的品質控制體系。
一、“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現狀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一般是以自身特點為基本立足點,以專業職業通用能力對課程的訴求為導向,緊扣“語言交際”“規範文字書寫”“文學、文化解讀”“應用寫作”等能力進行教學設計,以“主題活動”引領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調動學生課堂學習“大學語文”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進而逐漸形成“三融合”,即語文教學內容與校園文化的融合,語文教學設計與專業設定的融合,語文教育目標與社會人文審美需求的融合,最終實現職業人的人文審美提升。
以江蘇城市職業學院為例,在教學內容上,摒棄了以語文知識體係為架構的傳統套路,而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出發點,兼顧專業特點,去組織教學素材,提煉語文基礎知識,努力做到“從課程中來,到專業中去”,設定“語言、文學、文化、寫作”模組內容來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效傾聽能力、寫作能力、人文審美體驗能力、創新能力。在教學方式上,採用靈活、適宜的教學資源載體,如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錄影、教學網站;教學設計採用“主題活動”引領、學習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基礎知識講授、學習成果展現的模組化教學;學習成果上,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學生的語文能力,讓學產生為“語文知識”學習的倡導者、“語文”能力運用的主動者,如定期舉辦“應用文寫作能力競賽”“規範漢字書寫大比拼”“演講比賽”等活動,開展“學生文化大講堂”、專業文化創作展覽等風采展示類活動,讓學產生為校園文化的亮點。在考核改革上,建立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包括三個評價模組:一是過程性考核,如實踐性環節考核、競賽成績考核等;二是終結性考核,即期末考試;三是社會或校園文化活動參與成果考核。
二、教學改革進程中的品質控制問題
1.課程教學檔案的制定、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品質控制
“大學語文”教學檔案包括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實踐性環節實施方案等,是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指導性檔案,在課程品質控制體系中屬於最根本的控制點。對於課程教學檔案的制定與教學過程的設計,傳統的做法是由課程教學部門或者課程教學負責人統一規劃,後由教學管理部門審核、批准、實施。這種做法容易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及社會對職業人才語文能力的訴求相脫節,忽視語文知識與專業知識的“融貫性”,難以滿足語文能力的“適用性”要求。由此,有效品質控制方式是“一個軸心,多方參與”課程教學檔案的制定、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個軸心”是指以課程負責人或課程教學團隊討論形成的方案為軸心,多方參與是指企業、社會、校督導組、教學管理部門、專業教師、學生等多方參與設計。這從根本上控制了語文課程教學品質,保證了語文教學改革朝著“理論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2.課程項目競賽與品質控制
在高職院校“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教賽互長”,提升教學品質的理念下,圍繞語文各項應用能力組織課程項目競賽成了“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一方面,它能檢測“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成果,多方位展現高職院校師生優良的人文素養和熟練的語文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課程項目競賽進程中,也能及時發現課程教學工作的不足。因此,從競賽項目的確定、競賽評分標準的制定到評委的組成,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有效品質控制。
“大學語文”競賽項目的確定要從多方面去考量,要體現“以職業訴求為起點,語文應用能力為要點,語文基礎知識為基點,人文素養體現為貫穿線”的“三點一線”原則;競賽評分標準應體現“三個結合”,即:語文內涵與能力風采展示相結合,基礎知識與專業需求相結合,評分細節性與整體性相結合;競賽評委的組成要體現多元化原則,不能僅僅由課程教師組成,而應該由課程相關的專業教師、業內專家、教務管理部門、督導部門、社會主題專家等組成一支知識結構合理,評價全面、科學的評委隊伍。在課程項目競賽中加強品質控制有利於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能有效修正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放大競賽作用、脫離課程內容需求、忽視課程與專業的融合等問題。
3.課程考核制度與品質控制
課程考核不僅是對教學品質的檢測,更是對教學行為和培養目標的檢測。考核品質管理與控制隨著教學改革的推行不僅僅體現在期末考試中,而且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要實現有效品質控制,必須建立“適量、合宜”“即時、多樣”的考核制度。“適量、合宜”的考核方式是“大學語文”教學品質控制的基本要求。
“適量”,是指過程性考核心數量適當,合乎教學要求和學生學習需要。“合宜”,是指符合大學語文課程學習特點,符合各個專業對大學語文課程人文素質培養的要求,能體現大學語文學科內容的時代性、科學性和遷移性。“即時、多樣”的考核內容確保了課程教學內容的保鮮性與教學手段的多元化,是“大學語文”教學品質控制的深層次要求。“即時”,是指在每一個教學環節完結後,根據教學模組中涉及的知識點、素質培養目標和能力要求等設計考核內容,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反饋教學品質。“多樣”是指考核方式的多樣化,傳統的大學語文考核方式一般採用卷面考核或者大作業形式,這種方式有利於考察課程基礎知識的學習情況,但一般難以衡量學生對語文能力的掌握情況。
教學品質的控制與考試模式改革息息相關,相輔相成,課程考核制度是評價教學品質的一個重要維度。
三、“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品質控制的具體實施
高職教育品質既要滿足學生個人需求的程度,也要滿足經濟社會需求的程度。只要滿足了經濟社會和學生個人的雙重需求,即是體現了高職教育教學的品質內涵。因此,有效品質控制,必須從社會需求和學生個人需求雙方面考慮,從教學品質反饋資訊、教學品質評價體系去推進。
1.及時、準確捕捉課程教學品質反饋資訊,搭建多視角課程教學品質控制體系
品質資訊主要包括課程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和對就業學生跟蹤產生的反饋資訊等。反饋資訊對課程品質的控制主要是根據“大學語文”教學過程或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觀測點,然後通過課程教學資訊的採集、分析、評價、糾偏與反饋來控制課程品質,努力使課程教學品質達到最佳化。
實施多視角品質控制是保證“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進程中教學品質的有力措施。
首先,高度重視學生教學管理、督導部門的反饋資訊。教學管理和監督部門對語文教學品質的反饋資訊,是對教學品質由上至下的全域性資訊反饋,有助於課程教學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動態,調整教學方向,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等。
其次,積極搜集整理外界社會的反饋資訊。主要是指對畢業學生和用人單位採用問卷調查等方式擷取的反饋資訊,從第三方教育資料諮詢(如麥可思公司)和評估機構的報告中擷取的相關課程反饋資訊。這是一種由外向內的資訊反饋。一方面,來自社會和企業的反饋資訊,反映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外適性”要求,有利於引領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設定與社會需求接軌,從“適合”“能用”的要求層面把好語文教學的品質關;另一方面,來自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他們是教學品質最直接的反饋者,主要是從課程教學的“實用性”方面反饋教學品質資訊。
最後,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過程中的反饋資訊源。教學過程中的資訊反饋,包括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品質、學生的學習品質以及實踐運用中學生語文能力掌握程度等。在學生層面,可通過課程學習座談會、課堂提問、模組學習競賽等掌握第一手資訊;在教學層面,可通過課程教師教學研討會、聽課等擷取教學品質資訊。這是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品質反饋資訊中最直接、最及時的內部聲音,是從學生“內需性”和教師教學的“內適性”維度監測大學語文教學品質。
2.形成多元化的“大學語文”組合式品質控制方式
傳統的語文教學品質控制一般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教師的專業學識和科研水平;二是學生期末考核成績。這種控制體系帶來了很大的弊端:一是控制主體主觀化,主要是來自於語文任課教師,缺乏民主性、客觀性;二是品質控制點單一化,主要來自於期末考核成績,這就造成了很多高職學生不重視語文課程學習的積累過程,不注重“語文能力”和“人文氣質”的養成過程;三是控制方法的簡單化,一般是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簡單分析歸納課程教學品質,由於問題設計者自身主觀原因和問題涉及面的狹隘,往往會造成控制結果的片面性。2010年,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0-2015年)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改革學生學業考核與評價辦法,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整合傳統考試、職業技能評鑑、職業技能大賽、學習過程追蹤反饋等多種考核評價方式的優點,建立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特點,以學習能力、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的評價體系。”“大學語文”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基礎課程,建立一套科學、可行、靈活的課程品質評價模式勢在必行。
(1)多元化評價主體的組合。大學語文評價體系中的主體應包括任課教師、在讀學生、社會、學院教學管理及督導部門、從業學生,涉及與大學語文教學品質相關的所有人群,他們對教學品質的評價是從課程教學的“適用性”“創新性”“發展性”等方面做出全面、科學的評價。
“大學語文”教學品質評價對象也從以前單一的學業考核成績走向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語言”“應用寫作”等語文運用能力、課程競賽、社會人文活動中的表現等。多元化的評價對象拓寬了課程教學視野,拉近了大學語文課程特點與專業對課程需求的距離,從內涵上促進了大學語文教學品質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品質控制體系朝可行性、靈活性方向發展。
(2)正常化品質控制標準與靈活化控制方式的組合。“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品質控制、評價方式要規範、靈活,結合語文課程、專業需求、社會需求等來設定。
第一,根據大學語文教學目標、教學模組和專業需求,準確抓取品質控制點。如語言運用模組,依據普通話、朗誦、演講、辯論、社交口才、語言的審美體驗等教學任務設計不同的品質控制標準,如普通話測試等級理工類要求達到三級甲等,文科類要求達到三級乙等;朗誦,根據給出的材料,學生能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熟練運用語言表達技巧完美呈現作品思想感情;演講,能根據話題作三分鐘即興演講,要有煽動性、說服性、表達流暢、邏輯思維清晰;社交口才,根據專業創設情境,能在不同情境中合理運用溝通技巧解決問題等。這樣的教學品質評價標準不僅具備了課程統籌管理的規範性,也迎合了社會對課程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的動態需求,增強了課程評價標準的靈活性,延伸了課程教學的生命力。
第二,採用自我控制與他方控制方式相結合,確保課程教學品質控制結果的合理性、客觀性、有效性。依照學校的教學品質監控和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積極開展教學品質自我控制與他方控制,及時修正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弊端,實現以正確、科學的課程品質控制促進教學改革,以合理創新的教學改革推動教學發展,進而更好地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控制方式可以是自我評價、課程教師研討會、學生座談會、開放式的網路問卷等。
在“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必須把教學品質的控制問題放在首位,加強課程教學品質控制體系建設,推動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前進的步伐,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呂來.高職院校教學品質監控與評價體系的建構[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55-57.
[2]王玥.高等職業教育品質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J].職教通訊,2012(13):72-74.
[3]丁鴻,吉根寶.高職實踐教學評價標準研究綜述[J].職業教育研究,2013(6):14-15.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品質控制的具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