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慧的發展及其應用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30年前,《紐約先驅論壇報》宣稱一個至今不為人熟知的男人是“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之後最重要的思想家”。直到網路盛行的今天,我們捧讀他當年的著作,才猛然悟到此人的偉大。他叫馬歇爾·麥克盧漢。

“電子技術到來以後,人延伸出(或者說在體外建立了)一個活生生的中樞神經系統。” 1965年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寫下的這句話,以今天的眼光,仍是個有些高深莫測的說法。

是呀,如今網就是我們,人和企業的另一付神經。人造的電子神經和父母給的蛋白質神經完全不同,進化的偉力強逼二者互聯。今天,從電子神經傳來了大量的資料,可數百萬年前人類為抵禦風雨、獵捕野獸逐步進化而來的神經系統並沒考慮處理這種資料的需求。

於是,問題來了。

資料迷霧中的迷茫

上世紀90年代初還沒什麼感覺,到了90年代末,人們已經能夠察覺到眼前的資料迷霧。進入21世紀,霧更重了。這種事就在你我身邊,一個平常飲料店的故事可以為證。

1993年前,店裡賣的飲料只有啤酒、可口可樂和北冰洋汽水,進貨出貨老闆在一箇舊本子上記著,顧客是周圍的街坊,全是熟人。1995年,生意大了,各處開了分號,飲料多了,酒也多了,賣的東西總共幾十種。店裡裝了自動櫃員機,每筆買賣都得擺弄鍵盤,有點兒麻煩,可省了動腦子。櫃員機裡記的賬天天都列印出來送給老闆。開始老闆每天看,時間一長,看不過來,加個總數就算了。生意該怎麼做,老闆還算清楚。1998年,經營的品種過了百,店裡連了網,用上了財務軟體。1999年又上了互連網,周圍的店一天天多起來,客人來自四面八方。賬單每天打出厚厚一堆,老闆瞧著密密麻麻的數字楞神,直嚷嚷生意難做。


從飲料店老闆多了這付電子神經,上面傳來的資料一日多似一日,爹媽給的肉神經要超負荷運轉了。原先,老闆很清楚什麼季節該賣什麼、什麼人愛什麼、到時候進
多少貨、進什麼貨。現在看著精確無比、但毫無頭緒的數字沒了主意,弄不清什麼地段的店什麼好賣,弄不清進誰家的貨更合算,弄不清什麼樣的顧客喜歡什麼。手
下人出的主意五花八門,眼看著利潤往下掉,干著急。數字天書蒙住了人的眼睛,老闆被裹入到“資料迷霧”中。

資料迷霧無處不在,企業越大,霧越濃重。做酒店的,弄不清世界各地分號每間客房的平均收益,弄不清什麼樣的客人常來,最後慘到弄不清自已的市場定位。資料總量的增長讓人瞠目結舌,美國MCI是跨國的電信公司,長途電話客戶2億,電腦裡資料存了5TB,每月還增加300GB。據美國加州一所大學研究,世界上每個人,不論死活,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250MB的資料,每年全球資料淨增2×1010GB。

大霧沉沉如何行路?電子神經和肉神經之間可以裝個轉換器,把數字天書轉換成彩色的圖、簡單的表、概括的資訊,肉神經就能明白業務狀態,做出決策。兩付神經間的轉換器、指引人類在資料迷霧裡穿行的燈就是“商業智慧”。

商業智慧裡的智慧

商業智慧(BI)的概念最早是Gartner Group於1996年提出來的,那時互連網還沒如此紅火。當時將商業智慧定義為以協助企業決策為目的,對資料進行收集、儲存、分析、訪問等處理的一大類技術及其應用。當時,Gartner Group預測說:到2000年,資訊民主將在具有前瞻性思維的企業中浮現。藉助商業智慧,員工、諮詢員、客戶、供應商以及公眾就能有效運用資訊。商業智慧所涉及的技術與應用,在Gartner Group命名之前就有。作為企業內部的資訊系統,最早被稱之為執行資訊系統(EIS),在羽化成商業智慧之前叫決策支援系統(DSS)。

把商業智慧看做一種解決方案應該比較恰當,其中包含大量技術和應用系統,還有更多的技術和應用正在向商業智慧的旗幟集合。商業智慧解決方案的基本成分有資料倉儲、資料分析、資料採礦、資料展示和公司資訊門戶。正在向商業智慧靠攏的有ERP、CRM、文本挖掘、知識管理、Web智能、無線智能、競爭智能、市場智能等等,五花八門,數不勝數。

資料倉儲之父Bill Inmon在1990年寫道:“資料倉儲是面向主題的、整合的、隨時間變化的、永不散失的資料集合,用以支援管理層制定決策。”資料倉儲的資料不是資料庫裡公司運營的流水賬,而是通過中繼資料(Metadata)按主題組織的;資料倉儲整合多種資料來源,包括公司內部和外部的資料,並將其整合成連貫的整體。資料倉儲是商業智慧的資料基礎。

 

X座標:每天的時間 Y座標:月份 Z座標:銷售量 灰階座標:氣溫

商業智慧裡資料分析的方法很多,時下最時興的是OLAP(線上分析處理)。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和維度抽取並觀察資料。比如,分析銷售可以從產品、地區、時間等三個維度產生視圖。What-If分析(假設分析)是另一種標準的方法,利用它,能建立部門或企業的資料模型。決策時,將參數輸入,由系統根據曆史資料類比,預測結果。第三種常見的是ANOVA分析(變動分析)。利用它,能從多種可能性中確定造成問題的真實原因,在製造業中應用較為廣泛。資料採礦也是一種資料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在曆史資料中尋找潛在的趨勢,使企業在“記憶”中學習,預測未來。

商業智慧裡資料展現的方式也很多。預先設計的標準報告可以用電子與紙介形式提供固定格式的資料;結構化報告允許使用者對格式和資料項目進行一定範圍的變動;隨選報表可以隨使用者要求任意提取資料和制定格式;OLAP通常將資料展示成三維彩色圖;例外報告是將超過規定值的資料匯總,作為警報輸出。

公司資訊門戶(EIP)已經演變成商業智慧的標準成分。EIP為商業智慧解決方案提供了統一的、基於Web、易於融合多種資料來源和應用系統的介面。

資料迷霧是商業智慧的飼料,霧越大,BI越多越壯。上世紀80年代,商業系統只輸出列印在紙上的報告。90年代初霧重了,銷售部門用了資料倉儲,可以回答前十名客戶是誰,目標市場何在這類的問題。到90年代末,不僅銷售部,市場部、客戶服務部,甚至研發部都想成為BI的使用者,商業智慧壯大成了企業的公用平台。本世紀,BI只用於企業內部運作已經不夠,人們還要它分析客戶行為、市場走向、對手和夥伴。

商業智慧已經從部門級應用進化成了企業級應用,正在從企業內部應用向全域應用進化。

智能市場裡的景緻

本世紀以來,商業智慧市場挺熱鬧。

今年6月,Dataquest說去年全球資料庫銷售額是88億美元,它還在早先的報告裡預測明年商業智慧市場全球銷售額可達62億美元。資料庫市場近年來年增長率在20%左右,而商業智慧超過35%。看看,現在商業智慧市場與資料庫差不多,沒兩年就能超過去。有實力的公司怎麼會忽視如此龐大的市場,在美國市場上有數十家各種各樣的BI廠商,嚷嚷幾年了。現在國內聲音還小,過不了幾個月,媒體廠商沒準也會讓你滿眼都是BI。

去年,Gartner Group研究一番,把商業智慧系統的供應商分為領先者和挑戰者兩大陣營。領先者全是知名度不高的小公司,比如AlphaBlox、Cognos、Crystal等等,這些公司進入BI市場較早,產品功能完備,使用者多。它們提供包括What-If分析和OLAP在內的比較完備的資料分析及展示工具,這些商業智慧平台都要建立在第三方的資料倉儲之上。

Gartner Group 把Oracle、CA、SAP、SAS以及微軟這些大傢伙列進挑戰者名單。這類公司有自己傳統的資料庫、資料倉儲,甚至ERP、CRM解決方案,現在開始構築或加強資料分析和展示平台。Oracle不僅有資料庫、資料倉儲、CRM、ERP,還提供財務/銷售分析。SAP除資料倉儲外,也提供財務/人力資源分析、CRM和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這些公司進入BI市場稍晚,產品不夠完善,提供BI解決方案時需整合第一陣營的產品。IBM、HP、Compaq、Sybase、Infomix等公司雖然在報告中沒入圍,也在向客戶提供BI解決方案。

今年以來,國內銀行已有BI系統投入運營,電信系統也開了研討會,不過,主要是國外廠商在推動。其實,BI中資料分析與展示工具挺適合小公司開發,相信很快會有國內公司加入這個潮流。

電子神經在你我身外不知不覺地滋長蔓延,資料迷霧一刻比一刻濃密。如果有一天你在商場上迷失了自已,不要忘記:點亮商業智慧。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