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慧哲學思索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http://qkzz.net/magazine/1005-2348/2007/07/851623.htm

當前BI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使用者和開發人員雙方對於BI的認識偏差進而導致的不如意的實施結果現狀。以下列舉了實際BI項目的常見問題,這些問題在當前的BI體系並不能解決。
  對於使用者而言,存在的問題是:BI實質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BI?面對眾多的BI產品及其不同功能的版本,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BI產品才能適合本企業?BI建設應該做成什麼樣?對於本企業的BI如何評估難度和深度並據此考慮經費、周期等問題?未來本企業做BI還應是怎樣?
  開發人員則應該思考:如何能將我們的概念融入使用者的意識?怎麼樣向其介紹BI才能相互和諧?如何和使用者共同發掘需求並順利推薦相應的產品及其功能?如何讓客戶理解本次BI項目的難度而不致於對支出“討價還價”?
  上述問題廣泛存於各種BI項目中,原因主要是BI體系不完整和BI廠商和代理商的宣傳誘導。
  
  (一)當前BI體系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導致人們認知偏差
  
  與BI的定義相比,當前對BI體系的討論相對較少。以下介紹部分著名國際廠商的BI體系,從中可知當前BI體系在認知上偏重於技術,“盲人摸象”必然導致一些方向性的錯誤。
  
  微軟的BI體系
  圖1是微軟的BI體系。由三個圈層組成,最裡是資料庫,最外是應用功能。共列舉了七項應用,如BI共同作業、可視化、地理空間分析、點擊流向分析、零售與營銷分析、專案管理、資料分析。可見該體系核心意思是根據資料庫中的資料實現各種應用,體現的是BI的一般思路。
  
  圖1 微軟的商業智慧體系
  
  IBM的BI體系
  圖2是IBM的BI體系,底層是軟、硬體平台、中介軟體、安全和中繼資料管理等。其上反映了BI中的工作流程和資料流,從右至左是資料來源、資料整合、分析以及介面。IBM的BI體系較詳細描述資料的轉變和應用過程以及實現資料轉變和應用的保證過程,核心是解決資料如何用和資料準確性問題,顯然是技術思維。
  
  圖2 IBM的商業智慧體系
  
  美國資料倉儲研究院的BI體系
  圖3是美國資料倉儲研究院提出的BI體系。該研究院把BI比作資料煉油廠,認為BI是由事務操作型系統產生資料並經過資料倉儲和一系列工具和模型的轉化,實現資料向資訊、知識、策略再到行動,並指導事務型系統的迴圈過程。該體系關注到業務層面的需求,並將BI的結果轉變為 OLTP系統中的行動從而實現迴圈,但是仍然立足於解決資料到利用再到資料的單一方面問題,技術型思維的影子依然很重。
  
  圖3 美國資料倉儲研究院的商業智慧體系
  
  國內研究者的BI體系
  國內研究者楊林認為BI的系統架構由四個層面組成,4所示。該四個層面構成金字塔形式,最底層是資訊系統層面、其上是資料分析層面,再上是知識發現層面,頂層是戰略層面。該架構注重了管理層面,但是應用性顯得不夠。
  
  圖4 BI架構
  
  上述體系,側重於技術角度以詳略不等的程度體現BI從資料到應用的過程。IBM增加了該過程的管控和安全。美國資料倉儲研究院展示了BI的結果對策略和行動的關聯和影響。這些BI體系全面性和貼近應用性有所不足,或者使用者不能深入理解,只簡單的僅將BI當作利用資料的過程;或者開發人員只知BI實現過程而難以明白實現結果以及原因,以致無法達到使用者和開發人員之間的順暢交流。
  
  (二)BI廠商及其代理商的宣傳側重或誘導加大了人們的認知偏差
  
  BI產品按功能分為:資料倉儲、OLAP報表工具、ETL工具、資料採礦工具等。
  當前還沒有實現整個BI過程的產品,各廠商只擁有過程之中的某一類或幾類產品。如SPSS的產品側重於分析和挖掘,BO公司產品側重於OLAP分析和報表展示(Business Objects; Crystal Reports),Cognos有分析和展現工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BI過程的產品,不同公司也有其差異。因此,在泊來詞“BI”面前不瞭解BI的使用者身處各廠家的宣傳中必然迷失方向。
  可見,由於BI使用者的“無知”,各BI廠商的差異化策略形成了“差異化基礎上的差異化”,而不是“標準化基礎上的差異化”。由此導致了使用者和開發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受阻,甚至是單方面的誘導使用者的溝通,這顯然不利於BI行業的發展。
  因此,以哲學思維構建體系是解決當前BI體系問題的根本途徑。
  當前BI體系僅側重於技術上如何做BI,顯然這種僅在“牆上完善一個洞”的方式,無論在這個洞上如何精細完善,都難以達到使用者和開發人員對完整認識的統一,難以共同促進產業發展。這種形勢需要借鑒“現有的洞”然後在“牆上另打一個洞”並與“現有的洞”相串連,形成一種新的利於使用者和開發人員交流的BI體系並解釋、描述和操作,以達成共同的理解和認識。這既方便於使用者判別各廠家的宣傳側重和誘導,也能讓開發人員更能瞭解使用者對BI的正確認知結構從而便於溝通和交易,最終實現“標準化之上的差異化”,減少溝通成本。
  《辭海》對體系的解釋是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絡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據此定義,BI體系即是關於BI的有關事物互相聯絡且相互制約而形成的整體。
如何構建BI涉及有關事物互相聯絡且互相制約而形成的體系?筆者認為以哲學思維切入,從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角度闡釋並構建本體論和方法論統一的體系,才能將BI有關事物及其關係描述清晰;同時哲學思維的迴歸,使不同經曆、不同知識和實踐水平的使用者和開發人員可以基於同一認識起點,共同交流和探討BI,從而消除BI的認識偏差、減少BI的交易成本,促進BI產業的發展。
  哲學不僅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而且是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論。所謂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指關於存在及其本質和規律的學說,是對存在本身的高度抽象,稱為本體論;本體論的英文為ontology,基本含義是“是”和“存在”。本體論解決事物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它是方法論、認識論的物質客體。
  方法論是對物質客體存在性狀、屬性、功能、作用、形式、方式,如絕對相對兩重性和對立統一性、運動、結構、機能、形態、變化、轉化、發展、普遍聯絡、品質互變、否定之否定等的描述、解釋、說明,是人們用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學說或理論體系,或者說,是人們用來觀察、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的基本原則和哲學根據。
  方法論解決了事物是如何運動以及運動的結果問題。哲學是本體論和方法論的統一。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本體論,也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本體論是方法論的理論基礎、哲學根據;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具體運用和體現。
  因此,從哲學入手構建BI體系,需要做到本體論和方法論的統一。以主體切入,BI體系要解決使用者和開發人員(本文主要指二次開發人員、整合商)對BI的認識問題,即要理清BI是什麼(包括為什麼要這樣認識BI),BI如何用,BI如何?等相互聯絡和相互制約關係。
  此外,要為使用者和從事BI領域各項研究和實踐的開發人員,提供共同的基礎與交流的平台。圖1的BI體系是要構成一種“體、用”關係。“體”充分體現本體論,適用於使用者和開發人員共同認識和交流;“用”包括做成什麼樣和如何做,前者適於使用者和開發人員共同探討項目成果,後者主要適於開發人員。當然使用者既熟知BI項目的結果又能瞭解開發BI的方法和過程,利於知曉項目的難度和時間長度,便於經費預算。
  比較哲學思維構建的BI體系和當前BI體系後可知,當前的BI體系僅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即如何做BI,這僅是體用關係中“用”的其中一部分。可見當前BI體系的不完整和片面性,以至於它難以解決使用者期望的BI是什麼和為什麼,以及BI有什麼類型,BI要做成什麼樣?BI後期如何提升等問題,因而無法順暢實現開發人員和使用者的溝通。
  
  
  BI的“體用”架構
  
  根據上述體用關係,筆者建立了BI的“體用”架構體系。“體用”架構是指BI體系由“三維構架”、“三種運作模式”、“四步開發論”三個部分構成,簡稱為“334”體系。1所示,BI三維構架是基礎,是“體”;BI的三種運作模式和四步開發論構建於基礎之上,是“用”;這兩大部分三個內容構造了BI體系的“體、用”關係。三者組成的BI體系完整地闡明了“BI是什麼,為什麼,要做成什麼樣以及怎麼做等”相互聯絡和相互制約關係。此體系能夠為使用者和從事BI領域各項研究和實踐的開發人員,提供共同的基礎與交流的平台。
  
  (一)三維構架理清BI定義,解決是什嗎?
  商業智慧作為概念,最早由Gartner Group提出,但至今仍無一個公認的定義。當前提出的定義中包含了BI是技術、BI是工具、BI是一種連接軟體的概念和方法,以及BI是自動化管理過程等諸多觀點(參見後續文章商業智慧(BI)的三維構架—商業智慧的“操作性和提升性”轉換)。筆者認為上述觀點缺乏明確的實施方案和方法論的體系化思考和揭示,既不能讓使用者理解,亦不便於指導開發人員實現操作。
  筆者藉助“三維構架”試圖系統全面地理解BI。BI三維構架由“三維模式”和“三層漏鬥”構成。三維模式以認識論為基本原理從主體、客體和工具三個方面展開,通過對角色維、內容維和工具維的詳細且全面的闡釋,理清了BI的一般原理。三層漏鬥描述了BI一般原理在處於不同產業、不同價值環節、不同發展階段的盈利性組織合理物色BI的篩選過程。同時,實踐的結果反過來會提升三維模式,實現BI一般原理的完善。圖5是BI的三維構架。
  
  圖5 商業智慧的“三維構架”
  
  總結起來,商業智慧(BI)是以認識論和組織理論(主要用於對角色維的分類)為基本原理,採取相適宜的“工具”,旨在協助“相關角色”對職責範圍內的“有關內容”做出最佳決定。它由“三維模式”和“三層漏鬥”組成,是整個企業集理念,組織,流程,技術為一體的整體輔助決策支援方案。
  上述BI定義以三維模式和三層漏鬥作構架,既闡述了BI由角色維、工具維和內容維構成的一般原理,又從產業/行業、價值環節和發展階段對BI的應用範圍做篩選從而歸結到實踐。可見該定義不僅方便不太熟悉技術的使用者瞭解BI內涵,而且使用者和開發人員都可以據此大致確定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採用BI所要滿足的需求深度和廣度。因此BI定義及其三維構架,建立了使用者和開發人員共同討論BI和開發、使用BI的溝通平台。
  
  (二)三種運作模式明晰BI的結果分類:解決BI要做成什麼樣
  不同企業在不同階段存有不同的經營管理需求,可以採用不同的BI模式予以滿足。BI針對業務和針對技術各有三種不同的運作模式。
  立足於業務,依據有關使用者對職責範圍內所做決定的難度和所需的時間程度,BI有三種運作模式:流程型模式、結果型模式和綜合型模式。
  流程型模式作用於操作型資訊系統,在有關使用者操作過程中引入智能,提供及時反饋並立即作用於工作流程,輔助使用者針對日常工作做出最佳決定,提高工作效果。

結果型模式綜合各個操作型資訊系統引入智能,產生在不同層度輔助有關使用者做出“職責範圍內事項”最佳決定的各種展示結果,如普通報表、儀錶盤、BCG矩陣、營銷計劃書等。綜合型模式是一種轉變模式或臨界模式。轉變模式是指流程型模式向結果型模式轉變,或結果型模式向流程型模式轉變;臨界模式指既適合結果型,又適合流程型的情況。
  綜合型模式適宜於“決定難度適宜和作決定所耗時間適宜的經營管理問題。基於業務的BI三種模式6所示。
  
  圖6 BI三種運作模式——針對業務
  
  立足於技術,依據資料整合程度BI有三種運作模式:資料倉儲模式、資料集市模式和平行模式。資料集市模式和資料倉儲模式根本的區別正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建設理念的產物,也就是Inmon和Kimball兩派在產品應用中的具體體現。平行模式則是上述二者的折中。資料集市模式反映了“急用先行”的BI運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滿足業務使用者的需求。資料倉儲模式重在規劃,要求企業級資料的一致性,更強調資料品質問題。
  針對業務的BI三種運作模式較適合於使用者理解,猶其適合業務類使用者。它解決BI以何種方式協助使用者在職責範圍內做出最佳決定的問題,比如是員工在系統操作過程中對BI結果的連續應用,還是看到分析結果然後在其它諸如檔案、講話等非資訊系統場合的應用等;包括使用者在內的技術類人員較為適合資料集市模式、資料倉儲模式和平行模式這三種針對技術的運作模式。
  結合針對技術和針對應用的三種運作模式,可以回答使用者和開發人員關於建設什麼樣BI的實際問題。使用者和開發人員可以針對某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建設為流程型+資料集市的BI。
  (三)四步開發論實現了開發工作的有序:解決BI如何開發?
  筆者從BI任務的詳細分解出發,總結出四步開發方法論(見圖7)。4個主要環節分別是: 1、模型設計與技術評估;2、資料擷取與資料一致化;3、前端展示;4、確定資料標準和中繼資料管理。
  
  圖7 四步開發方法論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