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http://www.51testing.com/html/35/n-3724335.html
我從零距離接觸效能測試到今天,也才一年多的時間,在這上面走過的路崎嶇蜿蜒,箇中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雖然我已經從入門到“放棄”了,但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尋找,怎麼樣才能讓效能測試不再看上去那麼“高不可攀”。 效能測試其實就是測試的一種類別,那麼相應的,它也是有一套標準流程的,無外乎就是需求分析、測試計劃制定、測試執行、結果分析等幾個環節。
所以,針對效能測試流程裡的幾個環節,我把自己換位到當初的小白,去思考自己當時最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支援和協助,再結合產品化的思維,思考出下面這樣一個可以被拿來主義“的效能測試架構或指導性體系。
1、是什麼。
效能測試裡的常用基本概念、測試方法和標準流程的定義和解釋;
2、做什麼。
效能測試需求的分析方法,可以採用 checklist 的問題形式來協助使用者得出對應需求所需要採用的效能測試種類,是壓力測試,是穩定性測試,還是健壯性測試等等;
3、怎麼做。
3.1 對應著上述第2步,得出來的具體的測試種類,每一種都有相應的測試方法說明,包括需要準備什麼樣的資料、步驟和如何選取相應的指令碼進行修改或組裝;
3.2 有一套對應的範例庫,包含指令碼(.usr)、參數化檔案(.dat)、情境(.lrs),雖然說不可能百分之百通用或者套用,但至少在同類產品的效能測試中都能套用,它們都是相對獨立、結構清晰的一個一個的資料包,便於更新和管理;
4、怎麼樣。
效能測試完成後,系統都會產生一個報告。針對常用的單分析圖和組合分析圖,有樣圖與我實際的圖做對比,並告訴我這些資料圖,分別代表著效能的哪些指標,這些指標的值,又分別代表著效能是好還是壞;
5、怎麼辦。
對於常見的效能問題,羅列出通用的解決方案,比如是應該檢查並最佳化 SQL,還是應該修改服務端 Tomcat 的串連數大小等等。
如果能有這樣一套產品化的效能測試架構,那麼我想,效能測試這種大山對於大多數測試工程師來說,也就不那麼”高不可攀“了,對吧。
具有指導性的作業檔案、測試計劃模板、獨立的測試資料和測試指令碼、分布式測試環境搭建指令碼或手冊、測試報告和相應的分析模板,能支撐一套完整的效能測試架構迅速落地,快速適應不同的項目,並且能讓測試工程師以最小的學習代價完成效能測試任務。
不過,這麼一套架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它必須是在效能測試工程師對理論有了很深入地理解,並通過多重專案的實戰,從中總結、歸納而形成的一套方法論體系,再輔以相對獨立的資料和指令碼、計劃模板、分析步驟和模板等相關工具。不斷地打磨、最佳化和改進,才能形成一套不論是入門級的小白,還是進行中的老鳥,都可以輕鬆利用它登上高峰的這樣一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