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signals創業啟示錄: 唯有顛覆,才能重生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仲介交易 SEO診斷 淘寶客 雲主機 技術大廳

  

文/陳皓 (酷殼博主) 授權搜狐IT發佈

讀了《Rework》這本書好多遍,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想。 但從來沒有把這些感想記錄下來,今天把《Rework》書中的一些章節做一些摘錄,並把我的一些感想總結出來。 供大家參考。 這是一本平生以來讓我中毒很深的書,也是一本讓我思考得很多的書。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好好地讀讀這本書。 這本書並不難讀,是一本你可以一口氣不中斷就可以讀完的書。

現實世界

「這在現實世界裡面行不通」,當你向人們介紹一個新創意時,人們總是這麼回答你。 這個「現實世界」聽起來如此令人沮喪,...... 只有人耳熟能詳,習以為常的事情才會勝利,即使是這些事情已經漏洞百出陳腐低效。

揭開「現實世界」這個鍋蓋,你會發現居住在裡的人都充斥著悲觀主義和失望的情緒。 更糟的是,他們想將別人拖進他們的墳墓。 如果你是充滿希望和野心的人,他們會試著說服你,你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他們會說你在浪費時間。

「現實世界」並不存在,那只是人的一個藉口。 只是某些人為了開脫 自己的無所作為,跟你一點關係也沒有。

感想:我經常會向一同事和朋友提及一些我的想法,朋友同事們經常會回答我——這個事某某人,某某團隊做過了,沒成功。 或是對我說,你做這個事的時候,要小心這個要小心那個。 我覺得,這個時候是最考驗我們的時候了,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去分析別人的話,別人真不代表自己。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比較保守的,大多數都對這個現實世界都有或多或少的恐懼感。 當然,你可以選擇做大眾,但是如果你想讓你的人生有些不同,有些精彩,我還是建議你不要和大多數人想得一樣,如果你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你必然會和大多數人一樣的平庸。 當然,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你要麼就是天才,要麼就是傻瓜。 要證明你自己是不是傻瓜,我們可以看看我們過去有沒有過一些小成功或小成績。 如果有,那麼就應該大膽地堅持自己的想法。

被高估的「從錯誤中學習」

你真的從錯誤和失敗裡面學到什麼了嗎?你也許學到了別再重蹈覆轍,但是這有什麼意義嗎?你仍然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

相反的應該從成功中汲取養分。 成功給予真正靠得住的教材。

失敗並不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自然規律是,逗留在過去的失敗中是無法進化的,進化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礎上的。

感想:我見過和很多人都在抱怨這不好那不好,但是他們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因為——沒有見過好的,你將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好的。 就好像你沒有見過什麼是汽車,你就只會整天在抱怨為什麼騎自行車太累。 回頭想想我們的程式設計的這個過程也是一樣,我們程式設計技能的提高基本上都是在看到別人的那些漂亮優雅的代碼。 所以,你一定要去看看那些優秀人幹是怎麼想的,怎麼幹的,去那些成功的公司開開眼界。 另外,你應該多想想你過去做成功過什麼事?那些才是你的長處,才是讓你進化的前提。

計畫就是瞎猜

除非你是算命先生,長期的商業計畫是種幻想。 有太多的事實證明那是超出你的掌控的:市場環境、對手、顧客、經濟等等。 做計畫讓你覺得一切盡在掌握但實際上你沒有。

當你把計畫變成猜測時,就等於進入一個危險的境地。 做計畫就是在用過去推導未來,等於給你戴上了眼罩。

感想:你有職業規劃嗎?如果你有的話,那麼你就一定就錯了。 職業規劃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 我和一些高手都交流過,其實這些人在當初都並不有什麼職業規劃的,要說有的話,也就是想把技術搞透搞精。 這些人在一開始從來沒有想過要當個什麼經理或是什麼架構師之類的東西,這些人就是對技術有非常大的熱情,把身邊的那些看得見夠得著的事情做到好好地,並且保持不持續強大的好奇心努力地學習自己不懂的東西。 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定和意志力會比任何的計畫和職業規劃都重要。 你問問自己,想不想當程式師,能不能一輩子都當一個程式師,能不能寫程式寫一輩子? (關於做一輩副程式員這個事,大家可以看看我的新浪微博 ——沒哪個行業能像電腦行業這麼活躍、刺激和有趣了。 不僅是新興工業革命的主力,又滲入到所有的行業中,幹一輩子值了。 @_你親愛的偏執狂: 程式師首先是工程師,Professional,就跟律師,醫生一樣,給大家解決問題;但是另一面呢,又是演出者,創造新奇好玩的東西。 這樣的職業做一輩子有什麼問題?)

拒絕壯大

規模越大你就得承受更大壓力、需要更專業、擁有更強的能力。

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小公司希望自己變大時,大公司卻想要變得靈活變通。 記住,一旦你變大了就很難在不解雇人、不破壞士氣、不改變你的整個商業路線的情況下收縮規模。

擴張不必成為你的目標。 我們也不是僅在討論你已有員工數。 還有花費、租金、IT 基礎結構、設備等。 這些事情不會碰巧發生。 你來決定是否承受這些。 如果你決定去承受,你也將遇到新的頭痛問題。 花費那麼多,你強迫自己構建一個複雜的生意,有一大堆困難而高壓的事情要解決。

小公司並不是一個起步,小公司本身就是一個傳大的目標。

感想:很多人都會以為擁有一支成百上千人的團隊而成為一個成功的標誌。 就像很多朋友和獵頭都會問我管多少人,當我說,我就管個十人不到的團隊時,他們似乎都會覺得我很平庸。 他們中的一些人基本上就不會再問我在幹些什麼了,因為他們可能覺得這麼少的人都幹什麼大事呢?。 當然,我說了他們也不一定聽得懂。 人多可能恰恰說明你可能在幹一個勞動密集型的事情,這並沒有什麼可自豪的。 真正自豪的不是在戰爭中用人海戰術讓大量的人去當炮灰,而是用一個小分隊端掉敵軍的軍火庫或指揮部。 所以,關鍵不是你有多少人,關鍵是你做的事是不是有非凡的意義,而且你用了最小當量的資源。 這就好像建立一個高性能的網站一樣,用成百上千的伺服器不算本事,誰用的少才是本事。

工作狂

工作狂的行為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愚蠢至極。 過多的工作並不代表你對專案更關注,也不代表你作了更多的貢獻,這僅僅意味著你幹了更多的活而已。 工作狂製造的麻煩比解決的麻煩多。

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領。 他們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去解決問題,他們以為能靠蠻力來彌補思維上的惰性,其結果就是折騰出一堆粗糙無用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那麼你就會喪失判斷力。 你的價值 觀和決策方式都是扭曲。 你沒有能力去判斷哪些工作值得做,哪些工作該放棄,最後搞得自己筋疲力盡,而一個筋疲力盡的人是無法作出明智的決定的。

工作狂不是英雄。 他們不是在節約時間而是在浪費生命。 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了辦法,搞定一切,然後回家了。

感想:這讓我想到了那些為了沖業績的業績KPI的制訂者們,很多時候,他們的價值觀和決策真是的很扭曲的。 他們生生地把一種技術密集型的工作變成了勞動密集型。 他們其實就是在拼命地訓練客戶需要的那匹「更快的馬」,而從來沒有想過要去造個更快的交通工具。

另外,每當我在優秀員工的評比和員工的績效審查中的跨團隊比較中我們能聽到很多很多的人說,XX員工工作任勞任願,工作得很晚很晚,付出很大。 老實說,我真的為這樣的價值觀感到悲哀。 最後,我還想說說關於超時工作,我也經常學習和做自己的事情到深夜,我相信很多人也這樣,但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Rework中的這個觀點,我們超時工作是在使用蠻力呢?還是在使用熱情和興趣呢?

撓自己的癢處

想要創造一款偉大的產品或者是某項卓越的服務,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自己想用的東西。 設計你瞭解的產品——你就能很快發現它到到底好不好用。

最棒的是,「解決你實際遇到的問題」會讓你愛上你做的事情。 你知道問題所在並且熟知解決它的價值。 這是無法替代的。 畢竟,你會充滿希望的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繼續做。 甚至會佔據你餘生所有時間。 所以,最好還是做自己真正關心的東西。

感想:這就是吃自己的狗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軟體專案中,我最恨的就是那種閉門造車造出來的自己都不用的東西(不是從已有業務生長出來的東西),以及那些自己不動手就在邊上指指點點的各種諮詢師或是喜歡動用行政命令的高層管理者。

但是,在這裡,我更想說說我所理解的另一層「撓自己癢處」——有天我和一前前同事聊天,她說她在那家公司十多年了,現在老了,雖然心不老還想折騰,但是對自己的能力沒自信,求穩了。 我聽到很多朋友想對自己有個改變,比如有QA的同學想做開發,有生活在內地的朋友想來大城市的大公司裡有更爽的經歷,這些人明明想活得更有激情,但最終在現實面前認命妥協。 我說既然有癢處,還比較癢,那就應該毫不猶豫革自己的命,轟轟烈烈地活一次。 別等老了後悔當年沒有勇氣。 「撓自己癢處」就是挑戰自己,革自己的命,既然想了,就做吧,生命只有一次,值得我們轟轟烈烈地去為之付出。

「沒時間」不是藉口

人們最常用的藉口是:「時間不夠。 」他們宣稱很想開一家公司,學一種樂器,寫一本書,等等,但時間不夠用。 拜託,如果你善加利用,時間總是有的。

把看電視或玩魔獸的時間騰出來完成你的創意;把10點上訂改成11點上床,這不是慫恿你通宵達旦或是一天干足16個小時——我們要說的是,第周勻出一些業餘時間來,就足夠你去做些事情了。

當你擁有某種強烈的渴望時,你就能擠出時間來——不管你身上是否背負著其他責任。 事實上,真相是大多數的渴望並不是那麼強烈。 於是他們拿時間當藉口來自我開脫。 別給自己錯口。

另外,永遠會有正當其時的時候,你總會覺得自己會麼太年輕,要麼太老,要麼太忙,太窮,或是別的什麼原因。 如果你總是為遇到一個完美時機而發愁,那麼,完美的時機絕對不會到來。

感想:我在「挑戰無處不在」中也表達過這樣的觀點,關於熱情和態度,說白了就是不要給自己找藉口。 比如:「工作忙事多沒時間學所以可以不懂」,「工作中沒用到所以可以不懂」,「工作沒有挑戰,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專案」等等。 而且,如果你只能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才能做事,那麼,你還有什麼價值呢?人的價值和競爭力就是在條件並不完美的時候還能搞定事情。

畫沙為界,立場明確

堅定的信念能為你贏得超級粉絲,他們會為你馬首是瞻,會捨身保護你,他們充滿激情的口碑傳播將勝過這世間一切的廣告。

強大的主見,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人詆毀你,說像傲慢,冷漠。 沒辦法,這就是人生,有人喜歡你,就有人憎恨你。 如果你的說法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心煩意亂,只能說明你的推廣力度可能還不夠。 (也可能代表你比較無趣)

對我們來說,我們的產品所不能處理的和我們的產品所能處理的一樣令人感到驕傲。

我們的產品不適合每一個人,沒有關系,我們願意為了那些更加深愛我們的客戶而放棄另一部分客戶。 這就是我們的立場。

感想:我從來不想做一個大眾臉。 酷殼上有很多比較有爭議的文章,也有很多人說我很極端,偏執,有優越感,清高......,說什麼的都有,無所謂。 我有一個做新聞編輯的太太,主輯要求文章要客觀和沒有觀點,不溫不火,本來好好的一篇有觀點的文章被編輯過後只剩下了一堆食之無味的文字。 我喜歡有鮮明的觀點,因為鮮明的觀點和立場能不但能讓文章鮮活起來,而且還能迎來更多的不同意見和更多的思考(而不只是「頂」「贊」之類無意義的回復)。 我並不希望我的觀點是正確的,我只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加入我一同思考,而思考最佳的催化劑就是爭論。 我從這個行為中收益到了很多很多。

找好退路無異于失敗

你還常常聽到:「你的退出戰略是什麼? (萬一不成功,你怎麼辦)」甚至在你剛開始啟動時就聽到它。 這些人不知道怎麼開始就要想到怎麼結束?急什麼呢?如果在全情投入之前就想怎麼撤出,這種邏輯不是一般的混亂。

你正打算戀愛一場就計畫著分手?你在第一次約會時就簽訂婚前協定?你會在婚禮早上先約見離婚律師?那也太荒謬了吧。

你需要的是承諾戰略而不是退出戰略。 你要考慮的是你的專案怎樣發展和成功,而不是怎樣撤退。 如果整個戰略是基於撤退的,一開始你就不會有機會成功。

感想:幾年前,我有一個朋友被創新工廠忽悠從美國退學回來創業,我非常質疑他退學創業這個事。 他對我說,沒事,反正就算失敗我也不會失去什麼。 還有一個朋友一年前從美國回國創業,也對我說,就算沒搞好也沒什麼。 我都對他們說,如果你以為用試一試的態度就可以把一個事情搞成功,那麼你讓這世上那些Full Time全天候從事這個事情的並有一些積累的人情何以堪?如果你創業時都想好了失敗,那就說你你對這個事沒有必勝的信心, 也說明連你自己都不相信這個事,你還幹個什麼勁啊?你與其把時間用在思考如果創業沒成功你會怎麼辦上,你還如去思考一下如何做才有更大的勝算。

條件受限是好事

「我沒有足夠的時間、錢、人手、經驗」。 不要現無謂的抱怨了。 「少」不是什麼壞事。 「條件受限」貌似缺陷,實力優勢。 有限的資源能激發你在現有的條件下完成任務的能力。 沒有一點浪費空間,一切都需要你發揮最大的創造力。

你見過囚犯用肥皂和湯勺製作武器嗎?你們是「創新」的典範。 只有在條件受到限制時,我們才會發揮出「小材大用」的能力。

感想:我相信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被條件受限逼過去的。 我回想到我以前經常在幹的性能調優,想盡一切辦法榨干係統資源這件事上,我就無法不贊同這句話。 想想淘寶的TFS,就是一個因為條件受限到了不得不自己幹的時候,被逼出來的東西。 如果你沒有足夠多的人,你才會去想要怎麼去優化工作和開發效率,於是才會逼著你去開發一些自動化的工具,而這些工具恰恰解放了生產力可以讓你更快地幹更多的事。 只有條件受限,才會從勞動密集型中激發出知識密集型的東西。 再回到以前我的那篇「是否需要專職的QA」一文說的到東西,如果你有很多很多幫你做測試的QA,你就不會去測試,你的團隊也就不會有自動化測試等工具。 這就好像在中國這個工作力又多又廉價的大國下,基本上不需要你在技術上的創新,你只需要去不斷地遷就這些低端使用者,遷就這些使用者越多,你還能有什麼重大創新嗎?真正的創新是説明使用者成長,而不是遷就使用者。

與其做個半成品,不如做好半個產品

同時做N件事的結果就是:一大把絕妙的點子最後被轉化成一個蹩腳的產品。

有舍才有得,砍掉多餘的野心,你就會發現慢慢做一件正事要勝過毛毛躁躁地做一堆傻事。

很多東西都是越簡短越好。 拿起斧子動手砍吧,為了一個「偉 大」的起點,讓我們把那些「挺不錯」地枝節給砍掉吧。

感想:這正如「為什麼中國的網頁設計這麼爛」中說的:「中國的學生只是去記憶東西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他們從來不花時間去思考,而只是貪婪地去獲取更多的資訊」。 與其記憶那麼多的東西,還不如好好理解部分的東西。 還有一種說法是:「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這句話某些時候說得也挺對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完美地長期不能Done的專案。 但是Done一個Ugly的東西還不如不做。 所以平衡Done和Perfect的方式正好就是這句話——「與其做個半成品,不好做好半個產品」,因為,一個半成品會讓人絕望,而半個好產品會讓人有所期望,這就是其中的不同。

關注不變因素

很多公司和人都關注即將到來的大事件。 他們熱衷於新鮮熱辣的事物,追逐最新的潮流和技術。

這是一條愚笨之路。 一旦走上這條路,你就會關注時髦、放棄本質,把注意力放到不斷變化的事物上,而不是持久不變的事物上。

你的事業的核心應該建立在不變的基礎之上。 你應該投資于那些人們現在需要,並且十年後仍然需要的事物上。

要記住,時尚會凋零。 只有當你聚焦于長久的功能時,你才會發現自己把握住了永不落伍的東西。

感想:一年多前,我在《來信、創業和移動互聯網》中談到過那個時尚的「移動互聯網」,說了四個方向:閱讀,分享交流,電商,推薦/提醒。 大家可以看到現在地鐵上已經不像以前很多人都在看報紙了,而是很多人都在看手機。 而手機端的社交(分享和交流),電子商務,以及很多推薦、提醒都越來越火了。 這些東西都是都是「常量」——十年前存在,未來十年也會存在,我們看到很多人太過著眼于手機上的應用,而不是那些不變的因素。 今天還有兩個巨火無比的流行詞,一個是雲計算,一個是大資料,那些一聽到這兩個詞就會興奮的人,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真正理解這兩詞?他們真正理解了雲計算其實就是那個N多年前就提過的IT服務,關於大資料,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火, 你會因為聽到中國人口有13億你就會興奮嗎?老鼠的數量比較這個更多呢,呵呵。 其實,資料無所謂大小之分,只有好資料和爛資料之分,還熱資料和冷資料之分。 十年前有兩個更為流行的詞:一個是計算網格,一個是資料網格,這兩個詞5年前就凋零了,今天的雲計算和大資料,有多少人意識到了其中有什麼相通的,或是其中的不變因素是什麼?大資料和雲計算其實都在描述兩個東西, 一個是超大規模的計算能力,另一個則是服務。 還有一個詞是「平臺化」,這可能被大家忽略了,通過平臺進行計算和資料服務,這才是那電腦存在以來基本不變的東西,無論你是移動互聯網,還是互聯網,不管是雲計算,還是大資料,都需要一個平臺提供服務。

會議有毒

世人最可恨的打擾莫過於開會。 原因是:

會議中充斥著紙上談兵和抽象的概念,大多是不切實際的。

會議中能傳達的資訊量少之又少。

人們在會議中容易跑題,堪比暴風雪裡的芝加哥計程車還容易迷失方向。

會議要求做充分的準備,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時間準備這些。

會議制定的議程常常是模糊的,根本就沒有人真正清楚目標是什麼。

會議中難免會輪到那麼一兩個低能人士發言,於是大家的時間都浪費在他們的扯淡上了。

會議具有自我繁殖功能。 一次會議總能導致另外一次,以及再匯出下一次,生生不息......

感想:這世上除了「他爹的TDD」開發模式,還有「他媽的TMD」開發,就是Team Meeting Driven,很多公司有太多太多的會要開了,開會基本上成了每天工作最主要的東西,對於一些管理者來說一星期中居然有80% 時間都在開會。 其實,這麼多的會議並不意味著你在管理,只是意味著你對要管的東西完全不知道,需要通過開會來瞭解。 很多會完全是沒有議題的,大家坐在一起東拉西扯,非常非常地低效。 我通常把這種會叫做「神仙會」,用個流行語來說,就是Cloud Meeting,大家神一要的各說各的,似乎,沒有這種形式,不能證明參會者的存在,用會議來證明他們的存在,相當的可笑。 對我來說,如果只是帶一個或幾個問題來開會,簡直是就是扯談,如果對於問題沒有幾個備選的解決方案和各方案的評估,完全沒有必要開會。 Amazon的會議是不會有PPT的,會議召集人會要要討論的東西寫好並列印出來,在會前給參會者把要討論的東西列印出來,開會前10分鐘左右,會場裡沒有任何聲音,每個人都在讀文檔,全部人讀完後, 直接對議題發表自己的個人意見應該怎麼幹,然後很快形成共識,散會。

人人都得幹活

在一個小團隊裡,你需要的是幹活的人,而不是監工。 每個人都得做事,沒有人可以袖手旁觀 。

這意味著你在招聘中要避免招到監工型的人物,這些人喜歡對別人諄諄教導。 對於小團隊來講監工型的人就是累贅。

監工們還喜歡把人拖去開會。 實際上,會議是監工們最好的朋友,因為只有在開會時才顯得出他們的重要。

感想:為什麼會有辦公室政治,那就是因為這個公司裡有一部分人不幹活,不做事,於是,他們就有大量地時間開始胡思亂想,他們花大量的時間不是想怎麼去做事,而是想自己怎麼更容易的打垮別人得到上面的認可,從而得到晉升。 在大公司中這樣的情況會比Startup的公司多得多。 所以,如果你不想滋生辦公室政治,那麼你需要幹兩個事,第一個是最好不要變成大公司,第一個是讓每個人都在實幹。 我最近看到其大公司,雖然很多東西不規範,而且很多東西在野蠻生長,有些事情也有點土,但絕大多數人都在實幹,所以,只要每個人都在實幹,就算幹的方式不好,幹出來的東西有問題,也比那些滋生辦公室政治的公司強上幾百倍

拒絕照搬 & 將你的產品去商品化

有時候,照貓畫虎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就好像藝術系的學生通過臨摹美術館的作品來學習繪畫。 當你還是一個學生時,這種模仿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工具。 不幸的是,商業戰聲上的模仿卻不招人待見。 而這也意味著你打算通過當盲從者或抄襲者的方式來建立你的事業,這註定是一個失敗模式。

模仿的問題在於,簡單的複製扼殺了深層的理解——而理解才能激發成長。 你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而當你複製時,你會忽視這一點。 你照搬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本質。

一旦你揚名立萬,模模仿者會蜂擁而至,這就是生活。 但你可以用一種絕佳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被 他們吞沒:讓你自己成為佻的產品或服務的一部分。

感想:在《抄襲,騰訊 和 產品》中我談到過這個事情,雖然我對抄襲和山寨很反感,但是我不得不承認這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好的東西總是會被人複製的,這也不一定是一個壞事,這會讓你更清楚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產品的價值,什麼是核心競爭力, 你但凡有一點急功近利的想法你都要想一想那堆抄襲者,其中還不乏有錢有人的專業抄襲的公司。 而面對被抄襲這樣的事情,最好的解決方法是著眼著遠期而不是短期——如果你著眼短期,你無疑會面對眾多的抄襲和模仿者讓你萬劫不復,但是,如果你著眼長期,做一個3-5年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才會成熟的產品,那麼, 那些急功近利的抄襲者會知難而退的,因為長期並不符合抄襲者的價值觀。

做得比對手少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要想打敗競爭者就要勝人一籌。 如果人家有 4 個功能,你就得 5 個(或者 15 個,25 個)。 如果人家花了$20,000,你就得花 $30,000。 如果人家有 50 個員工,你就得要 100 個。

這樣的冷戰式的攀比思維會把人引上絕路。 一旦被捲入「軍備競賽」,你就陷入了一場無止境的戰爭,這場戰爭會讓你耗費大量的金錢、時間和動力。 並且使你陷入長期的防禦戰中。 處於防禦狀態的公司是沒有預見力的;他們只能後知後覺,他們無法領跑,只能尾隨。

那麼你應該怎麼做呢?比你的競對手做得少,以此來打敗他們。 讓自己去解決簡單的問題,把那些糾結的、麻煩的、艱難的、討厭的難題留給競對手去解決。 不要總想著去勝人一籌、去超過別人,試試相反的做法。

不要因為你的產品或服務不如別人的花哨就感到自慚形穢。 把他們做得醒目高調,並引以為傲。 就像對手那些強有力的銷售他們多功能的產品一樣銷售你那簡約的產品。

感想: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ad,它幹得比Laptop少,比上網本少,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上網和簡單遊戲的設備,但是他有非常簡單的使用者體驗,讓兩三歲的兒童和六七十歲的老人都能很快上手。 你相信嗎?我花了好多年都沒教會我父母用電腦以及手機裡除了電話功能外的其它功能,但我只花了10分鐘就教會他們使用iPad上網了。 這就是「做得比對手少」的強大。 只有簡約的東西,才會顯得更精緻,才會顯得更專業。

誰在乎他們在幹什麼

不管怎樣,終究是不值得過於關注你的競爭者。 為什麼?因為關注別人太多會讓自己受到困擾。 他們現在在做什麼?他們下一步呢?我們該怎樣作出回應?

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會被分析一下。 那是一種可怕的心態。 這會產生不可抗拒的壓力和焦慮。 這樣的想法會滋長不好的東西。

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競爭者的風景時時在變。 你的競爭對手明天一個樣兒,今天一個樣兒。 完全在你控制之外。 去擔心你所不能控制的事情有意義嗎?

過於關注競爭者會混淆你的視野。 當你一直吸收別人思想時, 你的機會則會減少。 你變得反動而不是充滿想像力。 你只不過是將你競對手的產品換了個包裝。

如果你打算做一個「the iPod killer」或「the next Pokemon」,你已經死了。 你是在承認你的競爭者所設定的參數。 你沒有跳出 Apple 的套路。 他們制定了這個遊戲規則。 你不可能打敗制定規則的那個人。 你必須重新制定一個規則,而不是稍微改建一點點。

感想:這個社會浮躁之處就在於我們太多的觀注了別人,人比人氣死人。 我們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別人的風光,看到別人創業被注資,看到別人找到了好的工作,看到了別人不走正道而發達,看到了別人很輕鬆還掙得多,甚至看到別人的粉絲比自己多,等等,等等,這些東西讓自己的心態變,變得非常地不淡定了。 眼紅也是魔鬼,因為眼紅讓人心理扭曲了的例子還少嗎?不要在乎別人幹了什麼,你應該多看看自己的長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路,你要做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自己擅長的方式行事,而不是小貓釣魚。

養成對客戶說「不」的習慣

說「好的」很容易。 我們很容易接受同意一個新功能、同意一個過於樂觀的截止日期、笑納一個平庸的設計。 很快,一大堆你曾經說「yes」的事情就發生連鎖反應,很多你不想要的東西越堆越高,甚至你都看不出原來想要的東西。

別相信「顧客永遠是對的」這類的話。 如果你是一個大廚,你的很多客人說你做的菜太咸或者太燙,你可以改。 但是如果有一些挑剔的老主顧要求在寬麵條裡面加些香蕉,你千萬不要理會他們,沒關係。 若是為了少數顧客的要求而毀了產品不值得。

你的目標是確保你的產品與就是和你合拍的產品,你就是你自己產品最踏實的粉絲。 你是最信賴它的那個人。 那樣的話,你會說:「我想你也會愛它的,因為我愛它。 」

感想:亨利福特說過:「如果我要問我的客戶要什麼,他們會告訴我他們要一匹更快的馬」,所以,過份的遷就使用者並不是一件好的事,相反會是一件很不好的事。 互聯網和電視節目一樣都有一個萬惡的KPI,電子節目那萬惡的KPI是收視率,而互聯網的萬惡KPI是流量。 於是很多公司為了流量開始不擇手段,就像電視節目用庸俗化來提高收視率一樣,我們的一些互聯網產品也使用庸俗化的東西來提高流量。 我們要做的是一個讓人稱道的有品質的產品,而不是一個只有訪問量的產品。

不要攀客戶的高枝

也許你曾經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顧客向一家公司投了很多錢。 這家公司想要盡可能的取悅那個顧客。 為了迎合這個客戶的要求而改變自己的產品,漸漸地,你的產品就會脫離普遍客戶的基礎。

而且,突然有一天,這個大客戶絕塵而去,公司則會背負一個包袱——這個產品是圍繞著一個已經離開了的人設計的。 而其他人沒法用。

人在變,環境在變,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 公司要對某一類型的客戶全情投入,而不是對某個善變的客戶唯唯諾諾。

感想:你永遠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不可能滿足所有的人。 就像屌絲們喜歡的北京的動物園批發市場和高富帥們喜歡的北京燕莎商場一樣,他們分別訂位於不同的使用者。 你的產品從生下來的那一時刻就應該需要做好定位,是面對什麼樣的人群。 而且,你也不可能實現所有人的需求的。 有時候,失去一些客戶並不是壞事,我們要做的是管理我們的客戶,讓客戶認同我們,而不是被客戶牽著走。

一夜成名只是傳說

你不會瞬間大紅大紫,也不會一夜暴富,你所瞭解的那些道聼塗説的「一夜成名」的故事,深挖一點,你就能發現這些成功人士在到達引爆點之前,都已經在這個方向 上苦熬了很長時間。

把一夜成名的迷夢換成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行動吧。 道路很艱難,但你必須充滿耐心。 你得用功去做,在遇到伯樂前,你得努力很長時間。

感想:這和我在程式演算法與人生選擇一文中所說的那個最短路徑的演算法的類比一樣,與其展望要當什麼架構師或是要成為牛人的憧憬,不如把身邊看得見夠得著的東西學扎實,幹出色。 一夜成名只是一個傳說,你知道酷殼是因為我寫十多年的博客,你知道我是因為我積累了十多年的程式設計,看看酷殼以前介紹過的王平同學吧。 很多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前兆的,還是我以前說過的那句話,「如果一件事情以前沒有發生過,未來也不會發生」,比如:如果你在學校裡,在工作裡,你的同學和同事並不經常來向你請教詢問你的意見, 那麼你基本上很難成為一個Leader。

員工不是13歲

當你把員工當孩子看時,人們就會像孩子一樣行事。

當公司裡事事都要上報審批時,你就創造出了一種無腦文化。 你成功地製造出了老闆和員工之間的對立關係。 這種關係在咆哮著:「我不相信你!」

當你處處限制員工,比如禁上他們在上班時訪問外部網站或是開小差,你會得到什麼好處?什麼也得不到。 人們需要開小差,這有助於打破整日的枯燥單調,花點時間上上Youtube或Facebook不會失去什麼。

如果你要監控你的員工,你得想想你要花多少時間和金錢來監管員工。 你浪費了多少錢去安裝監視軟體?你浪費了多少人力資源去監視員工?你浪費了多少時間去寫沒有人會看的規章制度?看看這些成本,你很快就發現,對員工的不信任才是最大的開銷。

感想:我始終在跟我的團隊成員說,最有效的管理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還要專們的人來管你。 不然的話,你一定會很難受的。 如果你能管理好你的工作和任務,我們就不需要專案經理。 如果你能管理得好你的做事的方法和流程,就不需要那些搞流程的。 如果你能管理得好你的程式品質,我們就不需要QA來監管你...... 等等。 其實,你們如果能管理得好自己,並能自我進化。 你們甚至不需要一個經理。 但是,你們可能會需要一個為你們跑腿打雜的人,其實,那個人就是經理。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