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一年前相比,北京雲基地內的企業數量已經增長一倍。 目前,包括作業系統、伺服器、存儲和終端等產業鏈企業及各類應用在內的相關企業已達到14家。
「北京市原定自2013年起全力推進產業化發展的計畫,已經具備提前啟動的條件。 」 寬頻資本董事長田溯甯對外界透露。 在位於北京經濟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7332.html">技術開發區的雲基地內, 田溯甯帶領的寬頻資本自2010年8月開始先後投資了多家雲計算產業鏈上下游的創業公司,其中天雲科技已經推出和IBM一爭高下的中國首台雲計算伺服器,友友則是國內少數幾家擁有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雲計算作業系統產品的公司。
雲基地是北京打造的「祥雲工程」中示範基地之一。 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姜桂平稱,目前祥雲工程已有近百家企業參與,預計帶動晶片、系統集成商、伺服器生產商、資料中心等多類企業轉型提升雲計算服務,相關收入達到150億元以上。
不過,並非每個佈局雲計算的城市都如此順利。 當各式各樣的「造雲運動」出現,「說雲說物說概念,騙錢騙地騙政策」成為一些城市雲計算的「另類」寫照。
「政府對於雲計算企業的用電、用水、稅收等配套設施都有一定的優惠和扶持,確實有一些企業找到政府,以雲計算的名義實則開發房地產。 」賽迪顧問IT系統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梁瀟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這種情況尤其集中在規模較小的城市,當地的網路基礎設施並不完善,當地對於「雲」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不少企業雲計算投資其實另有目的。
他舉例稱,某個100萬人左右城市做社保系統,其實對計算的能力要求並不太高,只要用普通伺服器就能實現,但為了做雲計算,當地政府買一兩台價值2000萬左右的小型機,再帶上十幾台伺服器,其實連5%的計算能力都用不到, 大部分資源都浪費了,雲計算中心成了形象工程。
中投顧問IT行業研究員李方庭認為,「造雲運動」的背後不僅僅是圈地建房,更是缺乏實質內容的「規模」攀比建設,這樣缺乏具體雲計算運用研發的規模化建設將難以達到建設雲計算的真正目的,只會使其發展停于表面, 並承擔著浪費社會資源的風險。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則擔心,當各地一窩蜂上馬雲計算時,重複建設不可避免。 「政府不要追求雲計算裝置的規模,雲計算本身是一種綠色計算,不是比規模、比設備、比廠房,千萬不要把雲計算搞成第二個房地產,搞成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 發展雲計算絕不能簡單圈錢圈地。 」
(責任編輯: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