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創業總裁李肅:民企海外蛇吞象仍將上演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民企
對於吉利以18億美元成功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100%股權一事,許多業界人士認為這是一種蛇吞象式的「不對稱收購」。 連李書福也曾坦言:「自己撿了個大便宜。 」那麼李書福究竟撿了多大的便宜? 從吉利並購沃爾沃的案例中,中國的民營企業從中能得到哪些啟示? 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長期從事公司戰略、收購兼併方面研究與諮詢、風險投資專家、全國工商聯並購商會理事、和君創業總裁李肅。 以小吞大,未必就會「消化不良」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成功者,可謂鳳毛麟角。 從汽車整合規律上看,李肅認為,中國的汽車產業發展曾是清一色的「合資模式」,但除了其中「後發勝出」的北汽福田外,其他全部失敗。 因為大量的技術、品牌資源都被外方嚴格把持,阻斷了中方企業的技術升級和自主發展之路。 此外,國際知名汽車品牌之間的並購聯合也大多不成功,原因在於有嚴重的品牌文化上「同性戀式」的同性排斥。 汽車產業中文化色彩極重,尤其是國際品牌早已形成自身的「文化場」(與汽車消費者間),彼此之間並列互斥。 因此,他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的中國合資企業,強強聯合並不是好事,以小吞大,未必就會「消化不良」。 汽車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產業,在合併過程中不講究「門當戶對」。 此次吉利並購沃爾沃,看似吉利高攀,其實恰恰是取長補短的「異性戀」,遠比中外「合資模式」要先進得多,它有利於中國汽車產業走自主發展之路。 民企走出去是大勢所趨 其實,吉利並購沃爾沃,在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案例中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成功並購的企業並沒有浮出水面。 李肅表示,從經濟發展趨勢上看,中國的崛起和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是同一個概念了。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完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加入WTO之後,中國製造業出口企業走出去;二是國外資金進入中國並投資國內企業,形成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走出去;三是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產業衰敗、中國最早復蘇、 產業能力超越的走出去;四是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中國企業以各種方式和管道向海外買資產、買技術、買資源階段。 這表明了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之路必須是品牌、技術、人才的升級。 在這種趨勢下,中國民營企業是尋求自我內部發展,還是走出去向海外並購? 李肅認為,後者更有比較優勢,贏得的速度更快、是企業轉型發展難得的機遇。 沒有戰略思想並購也得死 目前,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現狀有三股力量:一是產業化的民營企業。 產業化的公司是最早走出去的,但由於中國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緒,質疑的呼聲此起彼伏,再加上中國的外匯管制政策導致購買資金的灰色,因此大多產業性公司嘗試性地購買都是在灰色地帶做起來的,不被眾人所知。 二是以購買資源為主的民營企業。 比如積累大量資金的礦業,他們大多是以改革開放初期的思維在操作全球資源,以民間資本和灰色的地下錢莊為主要資金來源,與國家行為並無關聯。 三是新熱潮中浮出市場的資金行業。 國家的錢一般都是投給國企,導致民營企業在私下裡聚集資金去購買上市公司。 那麼,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有何法則可遵循? 李肅認為,「如果沒有戰略思想並來也得死」。 他對欲在海外並購的民營企業提出了「勢、道、法、術、力」五點建議。 勢,指並購的戰略位勢,發現其中有可利用的價值內涵。 道,中國人的管理之道如何與被並企業融合、如何實現國際化和本土化。 在道(文化)上,如何能夠既容納海外人才,又堅持自己的主導文化,如果並購後在道上完全不能融合、嚴重衝突,那企業就必死無疑。 法,指交易模式和風險規避,一定要請最好的國際仲介公司,他會幫你分析風險所在,幫你防範。 術,指接管以後的管理技術和能力,中國的管理+外國的技術,才能實現最大互補。 力,是指資本市場,要借全球資本看好中國的概念發力。 比如,吉利並購沃爾沃,其資本價值就具有全球性了,未來的股市價值會不斷增高。 李肅最後指出,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民企的最大弱點是品牌短板,而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民企全球化重組提供了最大的整合機遇。 因此,他建議,國家的外匯儲備應投放給有實力的中國民營企業,推動其走國際化道路,與國外品牌企業重組整合,取得全球市場管道和運作品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