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格局註定開局,開局註定結局 是否有頂層設計,並不斷進行業務推演,是精益創業和反精益創業在實戰中的重大區別之一。 因此這裡要與大家一起討論一些深層次的理論問題。 商業模
格局註定開局,開局註定結局
是否有頂層設計,並不斷進行業務推演,是精益創業和反精益創業在實戰中的重大區別之一。 因此這裡要與大家一起討論一些深層次的理論問題。
商業模式不論如何變換,萬變不離其宗,而在商業生態中,「甲方乙方問題」將貫穿始終,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競合問題」。
舉個例子,早上在社區門口會有很多賣早點的攤點,這其實就是一個濃縮的商業生態圈。 這些攤販有炸油條的,有賣豆漿的,還有賣煎餅果子的...... 這之中有不少的小商小販,都有這樣一種貪得無厭且目光短淺的想法:如果這些生意都是我來做該多好! 恨不得壟斷一切! 這就是典型的「貪」。
「貪」這個問題倒不常反映在創業者身上,而是在那些在低級的投資人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恨不能做所有人的生意,天天只想壟斷,或者搞個厲害無比的大殺器,一劍封喉,搞利益最大化,看早餐攤的問題明明白白,輪到自己的決策就全然不顧了。 《基業長青》的作者詹姆斯·柯林斯說過這樣一句話:上帝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膨脹。 也就是說,無節制的貪欲和膨脹是企業衰敗的一個源頭。 所以,我們在進行商業模式頂層設計的時候,要進行「有節制的克制」。
在介紹概念之前,先普及一下生態的概念。 在生物學上,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係。 在商圈中亦然,各種各樣的商業都要進行有機存在,互相補充。 任何破壞生態的情況,都可能會引發很多的問題。 好比草原上如果沒有狼的存在,那麼羊群數量劇增,種群退化,而食草量太大,破壞了草原生態,一遇到重大氣候變化,甚至會整體滅絕!
回到甲方乙方的問題。 舉一個比較通俗的例子。 當我們做一個seller,我們把這個產品賣給buyer,我給他一定的交換價值,他給我提供一定的貨幣,然後我再用這個貨幣來迴圈回饋。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基於價值交換的商業模式,把seller當做甲方的話,buyer就是乙方。 在真實商業的價值交換中,其實會涉及到很多環節。 有生產商、批發商、推廣商,還有做行銷、做資料分析的後臺,以及產品通過最後管道商的小店,賣給了終端客戶。 此時,在這個商業模式中,甲乙雙方的角色基本都是相對的,上一環節的甲方到了下一環節可能就變成乙方了,因此一環扣一環,但整個流程很順暢。
但是在這個比較常見的商品流通過程當中,會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 比如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對整個流程進行摧毀。 生產商決定不要管道商了,直接跟批發商或消費者做交易。 減少了價值鏈形成的環節,試圖追求利潤最大化,理論上似乎很好,但真實情況一定受益嗎?
第一,管道商既然跟這麼多的小型批發商做連接,那麼他們通常會比生產商要更緊密,生產商很有可能只做幾個產品,但管道商可能做幾百個品類。 於是很多銷售終端或者批發商基於業務的完整性,通常還是繼續和管道商聯絡,所以廠家必然會失去一部分客戶和銷售量。 第二,故事還沒有完,如果管道商賣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呢? 此消彼長,後果就要仔細權衡了。 第三,關於定價策略的調整,可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比如原來給管道商供貨,像中國移動,由於他的市場地位可以更高的價格銷售給客戶,所以很多時候雖然是B2B,但是廠家賣的價格並不低,雖然數量未必很多,卻可以維持很高的毛利率。 但是現在這個價格體系,如果按照互聯網思維去上量做C端的話,必須要低價搶客戶,就會導致定價體系崩塌,必然會失去一些重要管道商,由此得失難料。
因此「基因」非常重要,其實在商業模式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可能註定了很多東西,決定了你適不適合去做這樣的事情。 格局註定開局,開局註定結局,謂之此意。
在商業模式設計中,定位好甲方乙方是很重要的。 但是很多企業太貪了,尤其是被融資推動的公司。
垂直整合:當這些企業把某個模式做成功之後,胃口越來越大,從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一直延伸到最終的售後,都想由自己來做。 他們想要的是沿著產業鏈的發展方向進行垂直整合,同時必然有一個副產品,就是把很多原來的合作夥伴變成對手。 橫向整合:比如有數家管道商,某廠家想橫向一個個收購,全部納入麾下。 甚至有很多是相關不緊密的幾個公司,假設A公司是做房地產的,B公司是做電器的,C公司是做IT的,某公司有錢之後就把ABC全部收購,進而將自己變為集團。
在這個過程當中,某公司看起來好像發展很快,但實際上在每一個產業鏈環環相扣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每一環自己的甲方乙方。 當某公司做了這一系列收購動作之後,這些產業鏈中的甲方乙方的角色情況就改變了。 這就是市場格局的動態變化的概念。
舉一個反向收購的案例,比較容易理解。 比如說,A公司生產一個產品,通過B管道商去賣,而且一直合作非常愉快。 管道商C與B或者B公司歸屬的股東是比較大的競爭對手。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C作為股東把A收購,或者大量參股以後,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 毋庸置疑,B可能不會再跟A做交易了,或者交易規模縮小,或者合作進度減緩。 這裡就涉及到商業模式裡的「甲方乙方問題」了,必須要仔細權衡!
一個企業在做投融資的時候,一定要繃一根弦,有些事情不是有錢就可以去做的。 得不償失是常有的事情,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而,貪婪是毀滅性的。
這裡涉及到的是利益的交換和博弈。 再舉個醫療行業的例子,A保險公司想跟B醫療機構做保險業務的對口和銜接。 A有的是錢,B也有錢;A有技術團隊,B也有技術,那這個系統由誰來做呢? Dr2認為:如果處於此種情況,誰都不能做! 必須由協力廠商來做!
這也是甲方乙方的問題,不是技術的問題,也不是資本的問題,而是在中間的連接處必須要有這樣一個平臺。 因為仲介是永遠不能被消滅的,他們也是一個價值鏈的提供者。 有些TMT公司整天標榜:所謂想用互聯網來消滅仲介,但如果做成的話,他們其實就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新的仲介,不過是用網路來替換實體而已。 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手機端最終不就變成了仲介嗎? 在價值鏈交換的過程中,仲介是提高效率和傳導服務的中樞,它也可以屬於一種增值服務。
所以,甲方乙方在這裡的含義核心就是連接,這是比較文藝的叫法。 而微信所謂的「連接一切」,就在自己的領域裡可以隨意發揮,但是如果想要跨界,就要考慮一下後果了。 因為當你幹了這種「錯位」的事情之後,其他小夥伴就不一定跟你玩兒。
分析理論的時候似乎有人很簡單,但當下一篇Dr.2來分析幾個實戰案例後,你就不覺得有那麼容易了!
上一章勘誤: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來自詩人卞之琳的《斷章》。 我讀書少,大家不要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