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頗受關注的「中國雲」產業發展國家級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准,近期將發佈。 權威機構預測,雲計算有望成為繼大型電腦、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後的第四次IT產業革命。 未來三年中國雲計算產業鏈的產值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
然而,在「雲」風雨欲來的時候,我們卻也不得不擔心,雲計算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光伏產業,成為預期無限好、現實折人腰的又一個典範。 特別是雲計算有一點與光伏產業不同,它具有低成本進入的特徵,並不像光伏產業一定要砸進去幾千萬才能生產出東西。 在一個中等的省會城市,要想發展一家中小型雲計算公司,不過十多個年輕人加上幾台伺服器就足夠了。 所以,雲計算產業很有可能出現比光伏產業更加兇猛的「一擁而上」,這是我們必須所警惕的。
同時,雲計算產業規劃中仍然老套的「中國式產業發展」,其詬病依舊很多。 何謂「中國式產業發展」,筆者認為就是政府出政策扶持,政府出廉價土地配置,政府出技術支援,政府出資金採購的典型方式。 這樣的好處是能快速帶動產業的發展,形成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 但壞處也是一樣明顯的,那就是產業過於依賴政府的作用,一家新入行的企業能發展到什麼程度,獲取多少利潤完全取決於政府給予其什麼好處,對市場的依賴性和預期相對較小和較弱,並不利於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光伏產業正是如此,在政府的慫恿招商之下,大量資金迅速砸入,但缺乏需求預計造成明顯過剩的產能使得其成為了現代經濟中的「雞肋」:明知其未來市場發展起來後會有大量利潤,但每天都在賠錢的現狀又讓人愛恨兩難,放手也不是, 繼續做下去也肉疼。 溫州曾跑路的「眼鏡大王」正是栽在了這上面。
「中國式產業發展」還有一個弊端,就是真正做產業的人賺不到產業發展中的最主要的利潤。 過去國家扶植了很多產業的發展,這個過程我們看在眼裡,什麼人賺走了錢我們也看得很清楚。 因為產業發展對政府過於依賴,以及政府在產業發展初期巨大的資金投入,使得與政府關係較好,能直接獲得這部分資金或隱性資金的人成為利潤的大頭。
所以我們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出現了三類這樣官員的親戚或者下海的官員:一類是手拿扶持的政策或政府採購合同入股公司的;二類是自己拿了各種扶持和合同再轉包專案的;三類是乾脆成立個扶不上牆的的公司靠政府扶持資金賺一攬子錢, 然後做好帳宣佈破產的。 我們去觀察各省和地區的產業發展方案會發現,但凡是用「扶持一批新成立」字樣的,最後政府招標專案都被某名不見經傳新成立的公司拿到了;用「提升產業規模」字樣的,最後專案往往是被原來就有的公司拿到了。 對號入座式扶持,和量身定做招標,變成了一大特色。
顯然,這其中的每一種情況都不會利於我們相關的產業發展。 而雲計算則更令我們擔憂,報導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三部委面向5個雲計算試點城市,精心遴選了12個重點專案,支援資金規模高達15億元,欲發展一批面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醫療衛生、中小企業等領域的雲計算服務示範應用。
5個城市15億,可以說,三部委的財大氣粗,最後也不過是砸進某些人的個人腰包。 而我們也應當明白,政府採購是帶動,民用、商用才是關鍵。 而就目前現狀來看,雲計算究竟在民用、商用領域有何發展我們尚難預計,其市場需求還沒有顯現,產業如何能得到較快發展?所以筆者認為,謹慎入市、小規模運行才是避免雲計算成為下一個光伏的正確心態。
(責任編輯:蒙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