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雲障礙:雲部署過程中的方法與誤區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關鍵字 雲計算 虛擬化 認為 實現
據IDC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2011年雲服務的市場規模大約在280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全球雲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730億美元,年均增長27%,是傳統IT增長速度的5倍左右。 並且在中國,除了5個雲計算試點城市以外,有13個省或城市發佈了雲計算策略,據IDC估算,如果全部實施的話,光伺服器的投入就將達到一千萬台,投資總金額將達到2700億人民幣。

使用者雲計算部署中的六大誤區

由於受雲計算美好願景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醞釀準備向雲端遷移。 企業對於雲的理解是怎樣的?在向雲遷移過程中,企業目前遇到的難題主要在於哪些方面?雲將如何發展?針對這些問題,IDC在全球範圍內,針對150多位企業CIO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

快速應對新的業務需求是企業考慮部署雲計算基礎架構的主要原因,其次則是為了更有效地利用IT資源,和實現IT流程標準化。 除此之外,成本是企業考慮部署雲計算基礎架構的另一個推動因素,大約40%的CIO認為減少IT開支是他們考慮向雲進軍的初衷。

IDC還對企業IT預算的最終去向做了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在在未來兩年內的IT預算更多地是投入在託管私有雲和本地私有雲兩大方面,而不會一下子走向雲計算服務。 因為目前考慮雲部署的企業大多屬於中大型企業,他們更多的是希望自建基礎架構,如自建資料中心,或在託管資料中心內自建私有雲架構,而不會使用協力廠商的雲計算服務。 具體結果如下圖所示:

如上圖所示,在未來兩年,IDC預計傳統IT模式將大幅下降,現在傳統IT所占的比例為49%,但在兩年後,其預計會下降至37%,本地私有雲建設將受到企業的青睞,其所占的IT預算比例將會顯著上升,預計將會從現在的13% 上升到未來的19%;託管私有雲同樣也會有明顯的增加,從目前11%的比例將增加至兩年後的15%;公共雲計算服務在兩年內的發展並不明顯。

儘管目前諸多企業受到雲計算的吸引,都希望能夠搶先一步實現雲計算。 但如何具體地去規劃和實施,就目前來說,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路線圖。 從傳統的基礎架構如何走向新的雲計算基礎架構? IDC針對全球150多位企業CIO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CIO(超過60%)對於如何實施仍存在較大的問題,即使是絕大部分受訪者選擇最少的「管理服務」一項,仍有將近40%的受訪者表示不甚清晰。 具體如下圖所示:

通過IDC的調查發現,問題還不僅于此,在使用者所可能涉及到的部署實施過程之中,從評估到策略諮詢,提供雲計算的路線圖,到實施;從虛擬化到自動化,到集成,包括實施建立雲計算基礎架構之後變更的管理, 貫穿雲計算的整個實施過程之中都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與誤區。 通過總結,IDC認為其主要存在以下六個誤區:

重實施,輕規劃和諮詢。

據IDC中國區助理副總裁武連峰介紹,在IDC所訪問的150多位中國企業CIO中,他們在進行雲計算實施時,前期的評估、規劃和諮詢工作做得很少。 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成為「摸著石頭過河」,遭遇難題較多。

重硬體,輕軟體。

大多CIO一談到雲計算,往往第一印象就是購買伺服器、存儲和網路等硬體設備。 而雲計算通常意味著IT資源的整合、虛擬化以及自動化部署,這些大多是需要依靠軟體和中介軟體去實現。

只重視伺服器虛擬化。

誠然伺服器虛擬化技術給使用者帶來了諸多的好處,其也影響到了雲計算,諸多人士認為實現雲計算的基礎必須要進行虛擬化。 但是這兒的虛擬化不僅僅是指伺服器虛擬化,還包括伺服器、存儲和網路在內的全方位的虛擬化。

重概念,輕本質。

雲計算最早發源于美國,核心是降低成本。 但現在很多企業投入了大量的預算,但並沒有收穫滿足其期望值的效果。 很多CIO追悔莫及,雲計算不但沒有減少成本,相反還多花了錢,與雲計算的初衷並不符合。

重谷歌、亞馬遜模式。

雲計算的興起與谷歌、亞馬遜是脫不了「干係」的,亞馬遜的「AWS」模式實際上已經成為IaaS的事實標準。 諸多企業談到雲計算首先想到的就是諸如谷歌、亞馬遜的互聯網模式,而忽視了企業本身的需求和其他雲架構模式。

重創新,輕移植。

武連峰先生認為,向雲端遷移,並不意味著要應用創新,在遷移過程中,實際更多,也是更重要的是向雲端遷移傳統的業務應用。 但在IDC的調研過程中,諸多企業CIO都認為全新的雲模式需要應用創新,而忽視對傳統應用的遷移。

如何順利向雲端遷移

前文所提到的這些問題,均是IDC公司在今年5月份啟動的有關雲計算基礎架構建設調研專案中得出,目前這一調研的大部分工作已完成,並根據結果得出了上述資料與結論。 針對這些問題,IDC將結合全球的雲計算專家進行框架規劃,並于國內150多位CIO和IT經理進行溝通,以總結出我國在實施雲計算的基本架構路線圖,預計此份報告將在6月正式出版。

儘管此項報告還未正式出版,但IDC中國企業級系統與軟體研究部高級研究經理周震剛先生為我們透露了部分細節,其認為,企業傳統IT系統在向雲計算轉型過程之中,其重要將經歷整合、虛擬化、自動化部署以及開放API等四個步驟, 如下圖所示:

整合即是對企業現有的IT資源進行整合,以達到化繁為簡的目的。 虛擬化即是通過採用虛擬化技術將IT資源集中管理,並統一分配。 不管是整合、虛擬化還是自動化與開放API,這都是較為主流的向雲遷移的步驟。 但IDC認為,在這之中,仍需要注意幾個誤區。

「雲計算不一定是分散式結算」

據周震剛先生介紹,在使用者實踐過程中,通常有使用者認為雲計算一定就是分散式運算,並認為雲計算就是分散式運算的一種,通過分散式來把應用任務拆成幾個不同的應用來並行處理。 實際上大家更清楚雲計算實際是把計算資源、軟體當做服務提供給最終使用者的移動模式,而不是一種計算模式,這實在是一個非常片面的看法。

一般而言,雲計算是一種商業模式,而不僅僅是一種技術。 分散式運算通過分散式運算解決可靠性問題,但實際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分散式架構是通過軟體層面的分散式處理來實現可靠性。 衡量總體成本的話,現在運行公共雲計算服務的很多廠商,總體成本仍舊很高,雖然用了很多開源軟體來降低成本,但軟體發展人員占到了全公司的90%以上,這只是一種成本的轉移,而非消除。

「雲計算不等於X86架構」

很多人認為部署雲計算就只能部署X86架構,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 使用者不同的業務和不同的類型對於硬體的要求實際是不同的,所以在目前情況下部署雲計算,異構平臺是仍然存在的。 純粹打破傳統的架構來實施一套嶄新的X86架構,周震剛認為還是過於激進。 並警告,這種做法對於傳統的基礎架構會有很大的影響。

IDC認為未來的雲計算是非常大的資源池,裡面有實現核心應用、事物處理、資料庫等等融合性的RISC架構設備,也有實現檔列印,以及更低端應用更開放性的架構,也有在外部應用和協作型應用更適合的X86架構。

「虛擬化不是雲計算」

有使用者認為部署了虛擬化就完成了雲計算架構。 實際上部署虛擬化僅僅是邁向雲端的第二步,僅僅只有虛擬化而沒有自動化的管理平臺,仍然需要管理人員的投入,雲計算並沒有節省人員的成本,反而使更多的人員大量介入,沒有關心虛擬化上面自動化的管理,使得雲計算的成本反而更加增長。

並且,虛擬化是一個企業級的全面虛擬化,不光是伺服器,還包括存儲、網路設備等都必須全面實現虛擬化,把所有的雲計算基礎架構資源整合起來實現虛擬化的過程。 另外虛擬化不是一步到位,要考慮企業級的應用擴充性、可用性、安全性等等各方面的要點。

據IDC提供的調研資料顯示,在所有受調查的使用者中,有60%的使用者都部署了虛擬化技術,但真正進行自動化管理的卻只有30%。 實現整個架構融合全面虛擬化,以及最終能夠讓系統自我調整、自服務的使用者在整個訪問過程中只占2—3%的比例,小得可憐。 所以IDC建議:企業級虛擬化是建設雲計算架構的基石,沒有虛擬化很難建立動態分配資源的基礎架構;並且如何管理虛擬化環境和建立虛擬化環境,這同樣重要;再者,像動態管理、生命週期管理虛擬化管理等技術內容還需多加考慮;除此之外, 實現虛擬化管理的自服務、自我調整,這才是最終的結果。

(責任編輯:呂光)

相關文章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