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硬體創業有沒有未來?

來源:互聯網
上載者:User

仲介交易 SEO診斷 淘寶客 雲主機 技術大廳

很多人將2013年定為可穿戴設備的元年,剛剛過去的CES展從Razer Nabu、Martian Notifier等硬體創業公司,到索尼、LG、中興等消費電子廠商,再到英特爾、CSR等半導體廠商, 幾乎所有與硬體沾邊的公司都在投入這場可穿戴設備大潮,CES上可穿戴設備的的火熱,讓我們在新的一年裡有了更多的期待。

2012年Pebble在眾籌平臺上一鳴驚人,做了可穿戴創業的一個典範,今年的CES上Pebble的第二代產品Pebble Steel雖無實質性改進,但是也的確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智慧手錶產品中, Pebble也註定成為一個不能忽視的經典。 相對於很多巨頭的在可穿戴領域的嘗試和探索,更多攪動可穿戴這波大潮的是更多的創業公司,可穿戴設備創業逐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本文結合這段時間自己對可穿戴的一些心得體會,梳理下我的觀點。

1、可穿戴是否已經真的到來?

雖然CES展上可穿戴的熱潮撲面而來,但是看淡甚至看衰的大有人在,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在CES期間表示:可穿戴產業仍然處於培育期,五年之內難成大業。 的確,CES展上雖然很多公司都推出了可穿戴設備,然而對於巨頭來說,可穿戴更多的是嘗試和探索,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一些產品仍然偏"極客",現階段仍然是小眾市場。

市場仍在培育這個毋庸置疑,只是是否真如張亞勤所言需要五年時間,這個我不敢苟同。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爆炸性發展的時代,五年時間,大屏手機、平板電腦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手機處理器也由當初單核400M主頻到如今的八核 2G以上的主頻。 五年前沒有新浪微博、沒有微信,五年前Windows Mobile還如日中天。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最沒有安全感的時代。 五年時間,可以倒掉諾基亞、掛掉摩托羅拉、毀掉黑莓,五年時間Facebook可以從無到有趕超雅虎,擠掉Myspace。 因此對於英特爾、索尼這樣的巨頭而言,可穿戴設備既是探索更是防守和佈局,市場雖然還在培育,但是誰能敢肯定可穿戴設備不會成為下一個成長和爆發點?

相對眼下微軟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弱勢,按理說微軟更應該抓住一切可能的增長點,正如昔日的老戰友英特爾一樣,張亞勤的觀點是個人見解還是微軟的整體認識這個不得而知,不過值得關注是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在過去一年的轉變,百度、360、 盛大等公司均推出了可穿戴產品,並在後續產品上積極佈局,同時還有前赴後繼、百花齊放的創業公司,無論目前的市場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可穿戴的時代已經到來!

2、可穿戴硬體創業有沒有未來?

互聯網的很多領域,註定是巨頭甚至是寡頭時代,可穿戴設備亦會如此,只是現階段還處於"做蛋糕"階段,對於小公司甚至是創業者而言,讓巨頭們的探索甚至防禦做大蛋糕,即使到了"分蛋糕"階段,借助巨頭們搭建的舞臺一樣能夠唱的一出好戲。

可穿戴硬體創業有沒有未來?簡要梳理下我對可穿戴硬體創業的幾個觀點,由於篇幅關係,這裡分三點簡要表述不具體展開:

(1)互聯網創業,什麼是未來,什麼是前途?

對於互聯網創業來說,做出好產品,有個好市場未必就是唯一的前途,正如羅振宇所說的互聯網時代與傳統時代的區別,互聯網時代進入的是一片竹林而不是幾座金字塔高峰,就像《臥虎藏龍》中的竹林打鬥一樣,這棵竹子失手還有機會抓住另外一棵。 對於互聯網創業也是一樣,抓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用心做出好產品,而市場的變數實在太多,即使沒有獲得市場,做產品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做事風格、資源整合能力都將會是抓住下一棵竹子的資本,創業做的是產品,更是團隊和能力, 可穿戴無論市場如何,絕對是值得去做的一個領域。

(2)互聯網創業也是巨頭的博弈

正如前文所言,互聯網時代,很多領域將會是巨頭甚至是寡頭時代,而且,也是巨頭們都缺乏安全感的時代。 因此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套路和玩法。 對於創業者而言,巨頭的博弈同樣是互聯網創業的一個出路。 以最近風頭正火的的打車軟體為例,也許很多人納悶,這種沒有商業模式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遠來看都很難看到盈利而且市場獲取又需要大量投入的打車軟體為什麼能夠不斷地融資、大把的燒錢?

這就正如小說《三體》中宇宙中的黑暗森林法則一樣,這就是互聯網的法則,雖然打車軟體本身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但是卻實實在在的解決了問題、影響了生活,和巨頭們的業務相融合就具有更大的競爭力,而巨頭們有能力將這種影響變現, 即使能否變現尚不清楚,處於不安全感考慮,這種影響和資源也不能讓競爭對手佔據。 因此阿裡之于快的,騰訊之于滴滴,巨頭們博弈的介入,很多時候就是創業的一種變現。

(3)變,就有可能

回到可穿戴本身,《穿戴式設備硬體創業已無前途》的作者下此結論有幾個基本點:一是硬體門檻高,二是商業模式不明朗,三是功能定位混亂。 作者的觀點我基本認同,但是作者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變,才有可能",而這也恰恰是互聯網的魅力所在。 對於硬體門檻,最近看到一個關乎Pebble的小段子:

Pebble第一代推出概念設計時,人們把他叫做下一家蘋果。 但是,當Pebble拿著自己的設計圖來到中國深圳華強北尋找加工工廠時,深圳工廠圈子裡流傳說:來了批老外,要生產十萬支電子錶,不知道是不是腦子被驢踢了,這麼小的量也來煩我們,我們至少都是幾十萬的單子才做加工的。 最後,是深圳一個小工廠幫忙做的加工,所以也出現了後面"Pebble實物品質太差,使用者要求退貨"的新聞。

深圳完善的產業鏈,加上類似聯發科這樣的模式,結合常用的預售、工程機、搶購之類的玩法,硬體的門檻是有,但是絕對好過很多行業。 而從國內的情況來看,硬體方案,不光不是門檻,更是依賴,太多想賺一把快錢的人照搬手機的方案和模式,於是催生了一批奇葩的產品,於是也造成了可穿戴設備的亂象。 再結合上面兩點,從這裡來看,商業模式一樣不是問題,而功能定位混亂,在我的《智慧手錶2014:先改套路,再談顛覆!》一文中已經詳細論述,這裡不在贅述。

3、巨頭搭台好唱戲!

PC時代的微軟和英特爾,移動互聯網時代的ARM和谷歌,在向一個新的時代過渡的過程中,平臺性的產品提供了更利於發展的"土壤"和更大的發展前景,而上一代的平臺也恰恰是像下一代過渡最大的絆腳石。 微軟的Windows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失利不能不說是因為微軟在PC上太過成功,如今進入可穿戴時代,Android是否會重蹈Windows的覆轍,這個未必,這就看後面的巨頭們如何搭好這個台。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針對智慧手錶談了幾個基本觀點,最基本的一個觀點就是針對需求重新構造手錶,而不是對手機做減法,用做手機的套路來做手錶。 正如前文所言,Android完善的生態系統,聯發科們超集合成的解決方案,深圳模式成熟的產業鏈,硬體不是門檻,更是依賴,正是在軟硬體上的依賴和懶惰,導致了那些宣傳能跑分,能運行原生安卓,能玩遊戲的手錶產品的出現。 這些平臺不是不可以用,而是這些都是智慧手機的平臺不能生搬硬套的去用,在做一個新的領域之前先找准使用者需求,從需求出發做最優秀的產品,而不是堆砌雞肋的功能為自己的懶惰與依賴找藉口。

那什麼是可穿戴的台?巨頭們將會如何搭台?今年CES期間英特爾發佈的智慧硬體平臺Edison引起了很大的關注,這塊採用了英特爾"Quark"處理器只有SD卡大小的智慧硬體平臺是英特爾繼"Quark" 處理器之後對可穿戴與智慧硬體領域的進一步佈局。 然而相對類似聯發科MT6572這樣如今被廣泛採用的平臺而言,無論是在性能、價格、軟體與開發者資源等方面,Edison都遠遠不夠,然而這對於已經錯失移動互聯網的英特爾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開始。

對於智慧手環、手錶等一些可穿戴設備來說,遠遠不需要雙核1GHz那麼強大的處理器和Android這樣強大的系統,這樣的組合在智慧家居、智慧電視、智慧路由等領域合適,但是對於可穿戴設備來說真的有些臃腫, 因此相對於英特爾我更期待德州儀器(TI)、意法半導體(ST)等公司能夠推出針對性的平臺和集成化的解決方案。

TI已經推出手機處理器市場,然而TI卻仍然是當之無愧的半導體巨頭,在電源管理、基帶、無線、處理器等領域均有著非常完善的產品線,TI已經推出了部分解決方案。 ST在手機處理器市場也一直不盡如人意,STE U8500等產品市場反響非常一般,但是ST卻在手機感應器市場佔據領導地位,同時有著最為強大的Cortex_M系列產品。 因此如果TI和ST包括NXP、飛思卡爾這樣的公司,能夠根據可穿戴的功能需求和定位進行進一步整合,提供的完善的軟硬體資源,將會有更大的前景。

從具體技術角度來看,索尼的SmartWatch、Pebble等產品均使用了ST的STM32系列處理器,Cortex-M3、M4架構相對於傳統Cortex-A架構的手機處理器,有著非常低的功耗和相對可穿戴產品而言足夠的性能。 如果能夠將Cortex-M處理器、藍牙、電源管理等必備模組在硬體上進行整合,將RTOS(羽量級即時系統)、GUI(使用者介面)、底層的資料同步、消息提醒等功能進行軟體上的整合,推出集成度更高的解決方案, 將會帶來可穿戴更加美好的春天。

回到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微軟,對於微軟來說同樣有很多施展空間,微軟之前已經針對Cortex-M3推出了針對超羽量級平臺的.NET Micro Framework軟體架構,Agent Smartwatch等手錶產品也已經採用了該架構。. NET Micro Framework現階段本身處境已經很尷尬,如果微軟能夠針對可穿戴應用,借助其強大的軟體資源,推出針對性更強的軟體架構和開發平臺,那麼在可穿戴領域將會有非常廣闊的市場。

巨頭搭台好唱戲,對於創業者而言,平臺是想法和創意實現的墊腳石而不是依賴,而隨著市場的逐步打開,逐漸豐富的平臺資源將會給眾多創業者提供更多的可能。 新形態、新功能、新玩法不斷被發掘,產品功能和消費需求不斷碰撞,使用者習慣在逐漸改變,市場需求逐漸被培育,可穿戴創業沒有那麼悲觀

相關文章

聯繫我們

該頁面正文內容均來源於網絡整理,並不代表阿里雲官方的觀點,該頁面所提到的產品和服務也與阿里云無關,如果該頁面內容對您造成了困擾,歡迎寫郵件給我們,收到郵件我們將在5個工作日內處理。

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contact@alibabacloud.com 進行舉報並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 5 個工作天內聯絡您,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A Free Trial That Lets You Build Big!

Start building with 50+ products and up to 12 months usage for Elastic Compute Service

  • Sales Support

    1 on 1 presale consultation

  • After-Sales Support

    24/7 Technical Support 6 Free Tickets per Quarter Faster Response

  • Alibaba Cloud offers highly flexible support services tailored to meet your exact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