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諾雲是一家致力於在醫療大資料領域創業的初創公司。 通過給使用者提供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2034.html">可穿戴式設備,連續記錄使用者的體征資料(比如血壓、心率、血糖等),然後將這些資料發送到雲端, 然後通過雲端的演算法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得出使用者自身的連續體征波動規律,當波動出現異常時則會有預警出現。
在今年5月份,小編曾有幸採訪到了康諾雲創始人之一康輝,但由於各種原因,採訪內容一直未刊登。 今天重新翻出當時的採訪記錄,發現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內容,現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康諾雲的服務模式VS醫院的服務模式
康諾雲採集的都是連續的體征資料,其做的每一次判斷不是基於使用者最新的一個點的資料,而是基於以往所有點的資料。 可穿戴設備一定和醫院服務體系的分析方法是不一樣的。 醫院服務的體系是,當你有了難受的感覺之後,才去醫院做檢查,醫生用精密的醫學儀器對你檢查之後,對你的數值進行判斷,瞭解你的身體可能哪些出現健康異常,然後給你相應的治療方案。 但這個模式存在的最大問題在於,首先要人主動去醫院,醫院不可能在人健康發生變化最開始的一刹那去介入,所以醫院的服務模式、醫療模式一定是治病,而無法做到防病,而可穿戴設備雖然精度永遠無法達到醫療級水準, 但是它的價值在於它有足夠量的資料,不是醫院單點資料,而是連續資料。 這樣就可以做到對「未病」的預警。
《大資料時代》一書講到全量資料,其實是在講,在將來人們產生的資料越來越多,每分每秒每個人都在產生不同的資料,只是以前沒有捕捉到,現在通過可穿戴設備可以捕捉到更多的資料了,此時就不能用原來抽樣的方式進行相應的分析了。 醫院實際上就是在用抽樣的方式分析,必須要保持測量時的精准狀態,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反映你的身體狀況,這實際上是統計資料的概念。 大資料概念就是說,不去強調精准,但是要強調資料的持續,通過資料的連續性去發現現象和現象之間的關係。
當可穿戴設備採集的資料廣度足夠大時,我們就不再分析單點式超標了,我們要分析體征的波動狀況是不是有規律,首先要建立正常人的基準規律是什麼樣的;第二要解決異常的波動規律對應的健康風險是什麼樣的。 2012年康諾雲獲得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時間生物學中心20年排他性授權,可以使用該中心的基準資料和分析模型。 這允許康諾雲可以並行處理大量人群提交上來的連續資料,然後對他們的資料進行分析,而不是像醫院那樣一個一個點去檢查。
連續體征資料的重要性
所有人的任何健康的變化,中樞神經一定會調節體征反映出來,而且體征的異常,一定是持續性的異常。 康諾雲通過捕捉這種持續性的異常,進行相應的輸出,對比性的發現,預計使用者未來的風險可能會在那裡,這是康諾雲整個理論的基礎所在。
但每個人每個年齡階段的正常的體征資料範圍值是不一樣的,以血壓為例,年輕人的範圍值低,而老年人的範圍值高,所以應該分析連續資料,動態去看,而不是看單點資料,不做規律些分析。 可穿戴設備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使用者體驗良好的狀態下,獲取更高密度的資料,它的價值決定于它能獲取什麼樣的資料密度,而計算能力和分析能力不應該在設備上面,而是在後臺的雲端。 隨著資料越豐滿,資料演算法會越精確,同時會有更多的比較價值。 使用者可以直接登陸到雲端,把資料和分析結果抓取下來,然後對所有資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
舉另外一個關於連續體征資料的例子。 美國NASA所有的宇航員都是明尼蘇達大學時間生物學中心實驗室在説明他們做體征分析。 NASA去年年初提出了一個課題,想瞭解環境的劇烈變化對人體體征的影響。 NASA把1960年以來,全球發生七級以上大地震的地區羅列出來,看看在當時當地有沒有實驗室的測試人員體征資料變化情況,結果發現有兩次是吻合的,一次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因為在中國的成都有一個實驗室在做生物學的研究, 跟實驗室有交流;還有一個是2011年的東京大地震,在東京有一家醫院和實驗室有合作,所以有資料交流。 資料回顧者發現,在地震前三天測試者的血壓資料就已經發生了異常,到地震後三天才恢復原有狀態。 這說明任何生物實際上都對環境劇烈變化都是有感知能力的,低級生物很明顯,大家都知道,人實際上也有感覺能力,但是人是高級生物,眼睛和耳朵接受太多的資訊,所以無法感知到身體裡的血壓裡的變化,但中樞神經是能夠捕捉到這種異常的變化 ,並分泌激素調節人體體征的變化規律,這種變化雖然自己感覺不到,但資料統計是能夠發現的。
康諾雲的目標市場
據衛生部的報告顯示,中國目前高血壓患者是2.6個億,這意味著35歲以上的人群中,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是高血壓患者,而且70%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
康諾雲鎖定的目標市場是不是老年人自足的市場,而是子女給父母購買的市場。 從目前資料來看,首先大部分的血壓儀都是子女通過電商在網上買的。 因為子女不能陪在父母身邊,但又希望瞭解父母的健康情況,這就是康諾雲的市場需求所在。 父母使用康諾雲的產品,子女會收到短信提醒,可以瞭解父母的健康資訊:第,一父母有沒有堅持在測,因為他只要堅持在測,資料量越多,就能有分析的方式;第二監測的資料,子女能看到今天監測了幾次;第三, 有了監測資料之後可以綜合的分析和判斷,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健康風險係數高不高,如果健康風險係數高,那麼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的話,會不會有什麼風險,從而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康諾雲的設備收集資料的頻率是一週一天。 子女只需要一周給父母打一次電話,體現父母提前給設備充電,第二天佩戴一整天,第三天就可能看到一天全部的資料分析結果,然後每個月,會出大致分析的報告:一是父母健康情況的分析,二是幾種重大惡性疾病的風險有沒有, 三是和同級人群對比的狀況,這樣子女就會很清楚的知道家人的健康情況大概是什麼樣的,需不需要去醫院,需不需要改變他們的生活。
康諾雲的盈利模式
康諾雲的盈利模式跟其他可穿戴設備廠商類似,即付費硬體加一年免費服務,第二年第二年使用者可以選擇付費,也可以選擇不付費。 不付費的話,資料不聯網,是獲取不到服務的,也採集不到資料,但設備的基本功能依然保持,你可以繼續使用;付費的話,可以獲得資料自動獲取和分析服務,資料的擁有權還是屬於使用者的,而且血壓等資料不像基因數據隱私性那麼強, 所以也不會涉及太多的侵犯使用者隱私問題。
付費問題主要取決於子女的意願。 從整個大的市場來看,首先從結構來講,兩個年輕人贍養四位老人的情況非常多,年輕人必須去工作和生活,老人身體一旦出現問題,家庭、工作和生活就全亂了。 太多的子女賣房去給老年人治病,85%的中國人一生治療費用,70%用在最後六個月。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康諾雲的市場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未來,康諾雲的目標是,希望將來每個人都佩戴各種各樣的感應器,對自己的體征進行監測,在形成病症之前就能發現異常的徵兆,通過異常的徵兆及時的預警和提醒,並且給出一些改善性的方案,從而不致于走到患病的階段。
(責任編輯:蒙遺善)